唐代落魄詩人如何生存
唐代跟其他多數(shù)封建朝代一樣,一個讀書人十年寒窗之后,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然后得到一官半職,生活就算有了保障。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因為某種機緣,皇帝賞識,達官提拔,也可以躋身吃皇糧的隊伍。不管什么出身,都有混得好的人,家里財貨堆積如山,本人身體腸肥腦滿。但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時代再怎么清明,皇恩再怎么浩蕩,也總有一些混不上一官半職、吃不上皇糧的人,以至于養(yǎng)家糊口、溫飽果腹都發(fā)生了困難。唐代多的是詩人,這個落魄的群體中,就有不少是詩人。
當然,這些落魄的詩人,也并非就都一個個地流落街頭,淪為乞丐,淪為餓殍,淪為填溝壑的路邊凍死骨。他們還是有一些生存之道的。
一、祖上遺產
唐代的科舉考試不是面向大眾的預備公務員選拔考試,它對參試人員是有條件規(guī)定的,大致來說是兩條:一是生徒,即國子監(jiān)的學生;二是貢仕,即通過居住三年以上地區(qū)縣級以上政府的選拔、推薦。那時候的文化教育,不是面向民眾的普及教育,因此,能夠取得科舉考試資格的,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者經濟基礎的人家的子弟這其中包括了一些破落人家的子弟,真正的底層百姓子弟是不可能取得參試資格的。換句話說,唐代的落魄詩人,他們的家往往不是赤貧之家,多多少少會有一點田地房屋。當然,有一些人在漫長的求學、參試、跑官過程中,把原本就不豐厚的家產消耗殆盡,這情況也是有的。
舉杜甫為例。杜甫分別在二十四歲和三十六歲兩次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都遭失敗;在長安的跑官也很不如意,雖然四十歲的時候通過延恩匭進獻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于南郊賦》),受到唐玄宗的贊賞,命令他在集賢院待制,等于得了個進士出身,但是,所謂待制,其實是待業(yè),真正得到一個官職已經到了四十四歲那年的十月,先是封他做遠在云南的河西縣的縣尉,被杜甫拒絕了,接著改封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杜甫接受了。這是一個管理兵器甲仗、門禁鎖鑰的職位,級別是正八品下,自然是沒有多少油水的,因此杜甫上任的時候,自嘲說這是為了解決酒錢問題,耽酒須微祿(《官定后戲贈》)。但是,就是這微祿的小官也沒能做多久,次年六月,安史亂軍就攻破了潼關并進駐長安。杜甫聽說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馬上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安史亂軍捉住,陷身長安,次年四月,才從小路逃至肅宗那里。五月中他得了個左拾遺的官,因為替房琯說話,被肅宗疏遠,捱至次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華州任上待了整一年之后,杜甫就棄官不做了。
從上邊簡述可以看出,杜甫到長安之后的十三年里,前后只做了兩年半的.小官,其余十年多都是漂泊在京城的。這期間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怎么解決的呢?杜甫自己固然有賣藥都市,寄食友朋(《進三大禮賦表》)的說法,但是,杜家老小的生活還是另有來歷的。那就是,兩京猶薄產(《秋日夔府詠懷》)。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的末句洛陽下自注云:余有田園在東京?梢姡鸥沂堑刂鳠o疑。若不是戰(zhàn)爭、饑荒,就靠著田地的租稅收入,養(yǎng)家糊口是不會太成問題的。
李白被朝廷辭退的時候,也有玄宗曾經賜金的記載,但是,李白從朝廷領到的俸祿不會比杜甫更多。李白自己不屑于參加耕種勞動,也沒見他從事過什么其它來錢的營生,我們只見他到處學劍、學道、游覽、飲酒、服藥(丹藥),這些都是需要錢財支持的。據(jù)他自己說,早年還曾大量散財,接濟窮困公子。李白的生活費用也應該是祖上遺留下來的。有人說,李白生于富商之家,這是有可能的。
二、托身豪門
杜甫有詩句曰: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許多文獻也記載,唐代有不少王侯貴戚相當喜歡跟文士交游。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風尚。這種風尚,自然也給一些落魄的詩人提供了一時的庇護乃至終生依托。
杜甫詩中提到的岐王李范(玄宗之子)和崔九崔滌(中書令崔湜之弟),就是這樣的豪門主人。另外,多首杜詩提到的一位何姓將軍,也是這樣的達官。唐代,喜歡交接文士的達官,最為有名的是張九齡、李邕、顏真卿、韓愈、韋應物、令狐楚等人,他們都曾照拂過不少落魄的詩人。
杜甫游歷山東的時候,曾經做過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的座上賓,在濟南大明湖受到熱情的款待。因此,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梢韵氲剑铉咦弦欢ㄟ有其他詩人。據(jù)《歷代名畫記》記載,顏真卿做湖州刺史的時候,煙波釣徒張志和、日后成為茶圣的陸羽都做過他門下的食客。被李端稱為聲名恒壓鮑參軍的康洽,是一位很受王侯歡迎的詩人,他在長安出入的都是王侯貴主之家,那些王侯貴主家的駿馬奴仆都跟他自己的似的,可以隨便使喚。他身上衣服裝飾光彩照人,使其他人相形見絀。與康洽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戴叔倫、李頎等,都有相似經歷,并寫詩描述過。戴叔倫:賢王貴主于我厚,駿馬蒼頭如己有。李頎:曳裾此日從何新,中貴由來盡相許。著名詩人溫庭筠,也曾經出入宰相令狐绹的家門,令狐绹待他很客氣。
落魄詩人進出王侯權貴的宅第,只是一種社交活動,詩歌酬唱,觥籌交錯。做座上賓、食客,解決自己一個人的溫飽大致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若是拖家?guī)Э诘,恐怕很難通過這種方法根本解決生活問題。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對他自己旅食京華時期的這種生活有很形象的描寫: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梢姡@其中也飽含著無奈與辛酸。
三、他人接濟
落魄詩人,難免會遇到經濟困難,這就需要有人接濟。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李白、張志和那樣能得到皇帝的接濟李白被辭退時得到一筆補償金,張志和辭官歸隱之后,得到了皇帝一奴一仆的賞賜。但是,有許多落魄詩人卻可以得到有一定地位或者相對富有者的接濟。
盧照鄰因病去官,隱居太白山,生活陷入困難。京城中的一些官員,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韋方賢,左史范履冰,水部員外郎獨孤思壯,少府丞舍人內供奉閻知微等,都曾經致束帛之禮,以供東山衣藥之費(盧照鄰《寄裴舍人諸公遺衣藥直書》)。
據(jù)李白自己說,他早年游覽揚州的時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上安陸裴長史書》)。不敢保證這些落魄公子都是詩人,但這可以說明,當時這種散金濟人的風氣應該是有的。
劉叉落魄之時,穿著破衣爛衫,向普通人乞討酒食混日子。聽說韓愈接待各地文士的消息之后,就步行去投靠。在韓愈那里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因為跟韓愈門下的其他門客鬧別扭,在離開韓家之前,就把韓愈的一些金銀拿走了。他拿得理直氣壯,說那都是韓愈諛墓(吹捧死人)得來的錢財,不如給他劉叉作壽禮。這故事里,韓愈主觀上沒有要接濟劉叉這筆錢,但客觀上有這個作用。
許棠科舉考試一直沒能成功,生活陷入困頓。當時馬戴在大同軍幕府做副官,許棠就去找他。兩人一見如故,馬戴留許棠住了好幾個月,兩人每天都吟詩飲酒,許棠從未提出過什么要求。一天早上,馬戴大宴賓客時,讓信使把許棠的家書交給許棠,許棠當時很吃驚,不知道這家書從何而來。讀了家信這才知道,原來馬戴已經派了一個傭人,去給許棠家送錢了。
這一類例子還有不少,例如,杜甫初到成都時,曾經得到高適等人的資助,有故人供祿米(《酬高使君相贈》)等詩句為證;張祜在淮南拜訪李紳,自稱釣鰲客以虹為竿、新月為鉤、短李(李紳個子矮小),壯語打動李紳,李紳厚贈之。
上邊說的都是直接或間接認識的官員接濟落魄詩人的故事,至于親戚之間的接濟就更常見了,這里不贅述?梢砸徽f的是,落魄詩人多嗜酒,朋友之間相助以酒,就非常普遍。杜甫說廣文館博士鄭虔很窮困,國子司業(yè)(相當于皇家大學副校長)蘇源明就常常給他酒錢。杜甫自己跟鄭虔兩人,也是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然后就是一番痛飲。閻防隱居終南山,住在崇濟寺里,岑參就曾經攜琴酒前去尋訪。
四、歸隱耕種
上文說過,唐代的科舉進身之路,無異于獨木橋。想過橋的人很多,而橋身卻十分狹窄。
幾十年前有一句口號:農村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農村是否大有作為不好說,但是,那里確實是廣闊天地。至少,那里可以接納不少沒有擠過獨木橋、知難而退的落魄詩人,給他們提供一份衣食之資,讓他們的生命有所依托,不至于凍餓而死。
據(jù)《唐摭言》卷三記載,唐太宗登基之后。為了籠絡人才,特別重視科舉功名。從那以后,隱居的人就非常多,林棲谷隱,櫛比鱗差。可見,不少退隱的人其實不是真的退隱,而是想走終南捷徑。
當然,真隱之人也有不少。
盧照鄰調任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縣尉之后,因為風病嚴重(雙足痙攣,一只手臂麻木),只得辭去官職,到陽翟(今河南省禹縣)的具茨山隱居,在那里買了幾十畝土地,耕種活命。
唐代大概有不少詩人都曾經在仕途不順利的時候,說過回老家做農民的話。比如,王維在棄官回江東老家的時候,就說過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但是,真正回去做了農民的卻只是一小部分。
祖詠雖然中過進士,但是似乎沒有得到什么官職,生活一直處于貧困狀態(tài),身體也很不好,疾病纏身。因此,他就回到汝墳(今天河南省汝陽、臨汝一帶)的自家別業(yè),以漁樵自終。祖詠自己有詩描寫這種隱居田園的生活,漚麻入南澗,刈麥向東菑。對酒雞黍熟,閉門風雪時。(《歸汝墳山莊留別盧象》)鳥雀垂窗柳,虹霓出澗云。山中無外事,樵唱有時聞。(《汝墳別業(yè)》)看來,曾經跟王維等人有過酬唱的著名詩人祖詠,過的是近乎農民的生活。
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辭官,他的下一步考慮也是到農村居住。他選擇的是秦州(在今天甘肅、陜西接壤地區(qū))城附近的農村,先是居住在距離秦州城五十里地東南方向的東柯谷。在東柯谷,杜甫顯然已經做好耕種自給的打算,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三)。后來為了跟老朋友贊上人的住處靠近一點,以便來往,一度想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的赤谷西枝村定居。在秦州的生活并不如意,杜甫又挈家移居同谷(今甘肅成縣)。同谷的情況也沒有原來傳聞的那么好,杜甫一家又遷往成都。離開成都之后,又曾經在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一帶耕種度日。杜甫一家在同谷,生活陷入空前的困難,居然要秋天到山上撿拾橡栗果實,冬天扛著镢頭去山上雪地里挖黃獨(一種野山芋)作為救荒食物(《同谷七歌》其一,其二)。杜甫在成都,衣食之資基本有親友接濟,并沒有參加多少真正的農業(yè)勞動,他的興趣主要在種植各種花果樹木。在夔州,杜甫買了四十畝果園,都督柏茂琳又讓杜甫管理一百頃公田,撥給他五六名奴仆,幫助他經營田地。夔州時期,杜甫過的實際上是地主的生活。
沈千運多次應舉不中之后,就回到了山中別業(yè),自己說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有薄田園,兒耕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不知道沈千運的農村生活質量究竟如何,我們知道有一些人的生活是比較艱難的。李涉致仕以后,隱居在少室山(屬嵩山),情況就不是太好。杜甫的熟人王季友,顯然農耕生活是很不理想的。杜甫有詩說他貧窮老瘦家賣屐(《可嘆》)。有人拘泥典故,認為詩中的賣屐只是杜甫用典,并不表示王季友真的需要靠編織草鞋出賣貼補家用。根據(jù)杜甫的詩句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和《唐才子傳》的記載,王季友的妻子是嫌棄丈夫太窮,整天吵吵被遣去了的。王季友的生活狀況,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近乎原始人的生活: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江湖散人陸龜蒙隱居松江甫里,雖然有數(shù)百畝田地,三十間房屋,但是因為田地地勢低洼,容易遭受洪澇災害,因此,常常鬧饑荒。陸龜蒙須親自扛著镢頭畚箕去田里勞作,難得有閑暇的時候。
五、托庇空門
佛教講慈悲為懷,自古佛門也確實收容了不少在世俗社會中遇到困難的人。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詩人。唐代就有一些落魄詩人曾得到過佛門的幫助。
孟棨《本事詩》記載,宋之問被貶南方,從流放地返還,路過杭州,游覽靈隱寺。月夜在寺內長廊中吟詩,第二聯(lián)始終想不出滿意的。有一個老僧幫他想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兩句,結果,這兩句詩就成了整首詩的警句。第二天早晨,宋之問再去造訪,那老僧已經不見了。寺內有僧人告訴他,那老僧是駱賓王。如果這個記載可靠,那就說明,駱賓王在跟隨徐敬業(yè)討伐武則天失敗之后,是遁入空門以求自庇的。駱賓王投身空門,這屬于政治避難。
而賈島早年的投身佛門,則完全是生活所迫。賈島為僧時間,文獻有不同的記載。按照《唐才子傳》的說法,賈島為僧是在科舉考試連續(xù)十年失敗之后。初,連敗文場,囊篋空甚,遂為浮屠,名無本。賈島內心是不喜歡做和尚的,尤其是他在洛陽青龍寺時,洛陽的地方長官下令禁止僧人午后外出,這種拘束的生活,很讓賈島感到不快。為此,他曾作詩自我感傷:不如牛與羊,獨得日暮歸。后來情況稍微好些的時候,賈島就脫離佛門,再次參加進士考試。及第之后,先后擔任過長江縣(在今四川省蓬溪縣)主簿、普州(今四川省安岳縣)司倉之類的小官職。由于他一心一意苦苦吟詩,不會料理生活,家境一直不好。臨死之際,家里一文錢也沒有,只有一頭病驢一張破古琴而已。
也有落魄詩人,雖然沒有出家,只是隱居鄉(xiāng)村,但是也曾得到寺廟僧人的經濟援助。上邊曾經提到過的閻防,進士及第之后,仕途不順,只得隱居在終南山。當時他是寄居在豐德寺的,不難想象,他在生活上一定得到了寺廟的幫助。跟韓愈有交往的詩人盧仝,卜居洛陽的時候,生活十分拮據(jù)。據(jù)韓愈《寄盧仝》一詩,盧仝家只有幾間破屋。家里有一個奴仆蓄著長須,頭巾也不裹,有一個奴婢,牙齒都脫落了,整天光著雙腳走路。盧仝辛辛苦苦供養(yǎng)十余口家人,上有母親,下有妻子兒女。因為他跟鄰近的寺廟僧人有來往,僧人們便不時地接濟盧仝一些糧米。盧仝自己的詩歌里也說,他家除了書籍之外,一無所有。
佛門僧人可以幫助一些落魄詩人,依情理,道觀道士,當然也會幫助一些落魄詩人。唐代尤其是晚唐有那么多失意的詩人加入道籍,其中一些當是出于生活所迫。
【唐代落魄詩人如何生存】相關文章:
唐代詩人雅號05-16
唐代詩人李白11-07
唐代詩人白居易08-25
唐代詩人李紳12-06
唐代詩人李商隱12-01
唐代詩人杜牧10-06
唐代詩人杜甫09-17
唐代詩人韋應物12-30
唐代詩人張繼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