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古代詩人簡介及生平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官員、人。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貌似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其詩被譽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因違背上官意志,辭官居吳縣(今蘇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
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傳;曾祖張懋誠(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張勤望(16941757),官至山東登州知府、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父張顧鑒(17211797),官至云南開化知府。張顧鑒有三子,即問安、問陶、問萊;有二女,長適浙江歸安監(jiān)生潘本侃,次適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曾。
張問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zhèn)),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fā)受牽連去職,家產(chǎn)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恒數(shù)日不舉火。
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與兄問安、弟問萊發(fā)憤攻讀。其嫂陳慧殊,工詩,時稱女翰林。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十五歲時寫《壯志》一詩抒懷:……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魍魎抱之哭……。少年壯志,氣概不凡。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堅持學習,布衣不合饑寒死,一寸雄心敵萬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問陶年二十歲,在京與四川涪陵周興岱(號東屏,時任贊善官)之長女結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親,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與小女留涪陵娘家。問陶回遂寧寫詩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這時,其家境更為困頓,有時竟到僅求衣食亦無緣的地步。是年秋,問陶與兄問安去成都參加鄉(xiāng)試。因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成都鹽茶道林儁(號西厓)愛慕其文才,將其女林韻徵(名頎,號佩環(huán))許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鹽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現(xiàn)了世界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弟問萊、嫂陳慧姝、妻林韻徵、弟婦楊古雪均是詩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這期間他吟興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吊古跡,或流連風景,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間寫詩最多,幾乎每日一首或幾首,而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韞玉、等名士與問陶結交,對他的詩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檢討。五十九年,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反映了問陶的詩歌風格和理論體系。
嘉慶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猶。這期間,他往來于遂寧、成都、北京,目睹現(xiàn)實,寫詩揭露,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云萬骨枯的句子,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慶五年(1800)八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翌年奉派教習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嘉慶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嘉慶十四年(1809)春,充會試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驗封司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問陶赴任后,即櫛風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轄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積案,考試童生,獎掖后進。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簡切透辟,后人奉為典范,曾多次編選印行。萊州轄區(qū)掖縣、即墨兩縣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平度、昌邑、高密、濰、膠五州縣遭嚴重水災,村落蕭條,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xiàn)實,痛如切膚。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并發(fā)放積谷,以賑濟饑民。為此事,與上官意見不合,見為民請命,難有作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行前,他系念萊州近年歉收,民有饑饉,便將己之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七邑饑民。他上辭呈后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非才早愧不勝官!埔戮靡演p如葉,虎背抽身也不難。離萊州時,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里事,頭銜重整舊詩狂。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憤懣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詩中寫道:天意蒼茫地苦貧,救荒無策愧臨民,辭官也作飄零計,懺爾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吳門時,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號藥庵退守。其寓位于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祠,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寫有《題樂天天隨鄰屋》詩,有句云:憑欄早醒繁華夢,點筆難刪諷喻詩,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問陶憂患余生,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時(公歷4月23日下午3至5時),病卒于蘇州寓所,年51歲。問陶辭世時,家境蕭條,三個女兒(尚未出嫁)無力扶靈柩回鄉(xiāng),乃寄棺于蘇州光福鎮(zhèn)玄墓山,一年后得鮑勛茂(字樹堂)太仆等人資助,始得歸葬故鄉(xiāng)兩河口(今四川蓬溪縣金橋鄉(xiāng)翰林村兩河口)祖塋,碑文張問陶船山之墓還清晰可見。周、林兩夫人亦葬于此。胡傳淮《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記載甚詳。
【張問陶古代詩人簡介及生平】相關文章:
2.張問陶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