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生平經(jīng)歷
關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歌作品是廣為流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詩人劉禹錫的主要的經(jīng)歷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生平經(jīng)歷,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早年生活
劉禹錫,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于大歷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jīng)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jié)度使兼任徐泗濠節(jié)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jiān)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岸鮿⒘奔瘓F在短短的執(zhí)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zhèn)、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lián)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zhí)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shù)孛耖g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yǎng),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xiàn)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拓展
劉禹錫是唐朝的大文豪之一,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在文壇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在官場上經(jīng)常受打壓,因此在詩文中頗多變現(xiàn),不過也因此練就了他的品質。
劉禹錫簡介
是漢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官,在劉禹錫年少的時候他的父親在江南做官,所以劉禹錫也成長于江南水鄉(xiāng)之中,在這段時間劉禹錫刻苦的學習儒家學說,因為天資聰慧,所以年紀輕輕的就小有才名。
后來劉禹錫考上進士,進入官場,之后因為家中長輩去世就丁憂回家守喪,后來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升遷到了監(jiān)察御史,恰好和韓愈、柳宗元在一起為官,三人因此成為了好朋友,后來劉禹錫積極參與政治,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一起成為了改革的重要人物,在改革期間,他們施行了不少有力的政策,但是因為觸動了原有階層的利益,所以改革失敗了劉禹錫也被貶外地,從此開始了他不斷的流放貶謫生涯。之后的時間里劉禹錫幾次被召回京城,但是都沒過多久就被貶到地方去,直到23年之后劉禹錫才得以回到洛陽安定下來,晚年的劉禹錫已經(jīng)看淡了官場上的名利,將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和好友的交流吟詩作對上,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劉禹錫是個什么樣的人
劉禹錫是唐朝年間有名的大文豪,在當時的文壇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的詩文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因為常年的貶謫劉禹錫心中有著很多的愁苦,再這樣悲痛的心理之下,劉禹錫的作品之中有著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劉禹錫悲傷之余,從來不曾絕望,始終有著斗爭的欲望。
縱觀劉禹錫的詩文生涯,他的很多詩文都揭發(fā)了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諷刺權貴,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層的打壓,但是這樣的打壓并沒有讓他喪氣,反倒是增長了他的文人氣質。劉禹錫一生受到過很多的打擊,也曾經(jīng)貧困潦倒過,但是這反倒是養(yǎng)成了劉禹錫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劉禹錫的詩詞大多都是簡單清新,有著不少的哲學色彩,或許這和他哲學上的研究也有著關系。劉禹錫在儒家經(jīng)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對于天人的思想也有著自己的觀點,他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唯物主義的傾向,他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劉禹錫還用自然研究來辯駁了自古以來佛道兩家對于“空無”才是世界本質的理論,認為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著自己的過程,并不是無中生有的。
劉禹錫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在唐朝的'文壇有著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卻屢遭貶謫,在地方上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養(yǎng),但是這樣的生涯也鍛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讓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學哲學的研究之中,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和哲學觀念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禹錫故事大全
劉禹錫寫《陋室銘》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因參與政治革新得罪當朝權貴,被貶為安微和州通判。按當時規(guī)定,通判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珊椭葜h見劉禹錫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埋怨,撰寫一幅對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辨。這個舉動氣壞了知縣,又令衙內(nèi)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房由城南門調到城北門,由三間改為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寫了一幅對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卑残淖∠,讀書作文。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將其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為斗室,寫下《陋室銘》一文。
劉禹錫玄都觀
過了幾年,皇帝忽然想起劉禹錫有那么點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調回京城。
劉禹錫到京城后,聽說這幾年郊區(qū)玄都觀里來了個老道會種桃花,偌大一個庭院盡是桃花,等到開放,壯觀得很。于是劉禹錫就和朋友相約去看桃花。劉禹錫這個人本來就好寫詩,看了如此壯麗的桃花,焉能不寫。于是他回來就寫了一首《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劉禹錫的詩本來就有名,這下很快就流傳開了。結果有人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進讒言,說這首詩明是寫桃花,其實是諷刺新提拔的權貴的;噬袭斎徊桓吲d,于是就把劉禹錫又發(fā)到外地去了。差不多十年后劉禹錫又被調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觀的桃花。結果一看,很讓人失望。
種花的道士已經(jīng)去世,庭院也就破敗,再也沒有往日的繁盛了。劉禹錫又想起這些年有無數(shù)的權貴興起又衰敗了,難免感慨,于是又寫了一首《游玄都觀》。百畝庭中盡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首詩傳到皇帝耳朵里,又覺得劉禹錫在發(fā)牢騷,就又把他發(fā)到外地去了。
劉禹錫的成語故事
劉禹錫中了進士后,便在京做監(jiān)察御史;因為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nèi),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并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云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等于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劉禹錫題碑
在桃花源入口處,豎著一塊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著“桃源佳致”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唐朝劉禹錫題的。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作司馬后,經(jīng)常到桃花源散心。別人見他是個大詩人,都來請他題字。他心情不好,總搖頭拒絕。
有一次劉禹錫又到桃花源里來游玩,發(fā)現(xiàn)原來見到過的一些長得很好的樹木,一些很雅致的石頭都不見了,便虎起了臉,找來了看山老人查問?瓷嚼弦妱⒂礤a生了氣,慌忙報告:“大人,你只知這是塊風水寶地,卻不知附近多少有錢有勢的人想霸占它,我老頭哪能管得住啊!”
劉禹錫聽了,嘆了口氣,想到自己雖沒拿走這里的一草一木,卻也沒有為它做過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來筆,蘸飽了墨,挑中了一塊斜靠在山邊的大石頭,寫了“桃源佳致”四個大字,后面又寫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這幾個字鏨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處豎了起來。
后來,那些有錢有勢有人來了,一到入口處,抬頭看到那塊大石碑,知道司馬大人劉禹錫要保護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說:”既然劉司馬題了字立了碑,今后誰也不準拿一草一木!”
據(jù)說,桃花源就是這樣被保護下來了。后人感激劉禹錫,便把這塊碑叫做“鎮(zhèn)山碑!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生平經(jīng)歷】相關文章:
唐朝神童詩人的故事07-15
唐朝詩人崔顥的詩08-16
關于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詩句06-08
詩人李林甫的生平簡介08-21
劉禹錫哪個朝代的詩人10-30
詩人段文昌的生平簡介10-11
詩人許將的生平簡介10-10
詩人歐陽珣的生平簡介10-08
詩人來濟的生平簡介10-04
詩人李建的生平簡介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