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fēng)轉(zhuǎn)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nèi)心苦悶,抒發(fā)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dāng)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天才詩人李賀: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昌谷(今河南宜陽縣)人。父名晉肅,有人說晉與進同音,為避父諱,李賀不宜考進士。此說影響很大,使李賀無法應(yīng)試,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禮郎。死時才二十七歲,終生淪落不仕,F(xiàn)存詩二百四十一首,有《昌谷集》。
在唐代詩擅上,李賀是一位以其怪異,主觀性很強的詩風(fēng)而自成一家的優(yōu)秀詩人,其主觀性之強,在李白之后是無人可與比并的。
由于生當(dāng)青春年少,李賀心懷壯志,對生活頗有向往。然而過早地遭遇不幸,又使他不平、憂戚。他說:“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串當(dāng)孥云,念幽寒坐嗚呃!(《致酒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之五)“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崇義里滯雨》)
正因為有這種積極的向往,他寫過《黃家洞》、《感諷》(合浦無明珠)、《猛虎行》、《老夫采玉歌》等關(guān)切民生、國事的詩?墒牵送镜钠D阻卻使他的精神過早地陷入抑郁憂戚。他亦曾為自己“臣妾氣態(tài)間,唯欲承箕帚”的屈辱地位發(fā)出過“天跟何時開,古劍庸一吼”(《贈陳商》)的呼吁,發(fā)出過“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野歌》)的抗?fàn)幝曇簟5,更多的還是憂戚與迷惘,以至于使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出現(xiàn)了病態(tài)。從他在詩中一再提到“病骨傷幽素”、“病骨猶能在”、“驚霜落素絲”、“秋姿白發(fā)生”的情況,可知他雖年少,卻已病骨支離,白發(fā)早生,這自然更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dān)。所以他說:“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我當(dāng)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
一方面,是青春的渴望,生命力的充盈;一方面,是悲愴憂戚,精神的早衰。這種矛盾的交融,凝為李賀特有的心理素質(zhì),和審美追求的基礎(chǔ)。對生命的關(guān)切和對人生奧秘的追尋,是李賀詩的一大主題。由于仕途困躓、早衰多病所形成的憂郁性格,使李賀對生死問題異常敏感,寫下了不少與生死問題有關(guān)的作品。這個頗有哲學(xué)深度的內(nèi)容,在李賀詩中并不是作為哲學(xué)命題的求索,而是作為對于時光流逝、人壽短促的敏感、恐懼、彷徨和感到痛苦的心境而表現(xiàn)的。“奇俊無少年,日車何辟噼。我待紆雙綬,遺我星星發(fā)!(《感諷五首》其二)“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長安夜半秋,風(fēng)前幾人老。低迷黃昏徑,裊裊青櫟道。月午樹立影,一山惟白曉,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感諷五首》其三)
衰老死亡的威脅沉重地壓迫著他,使他感到人生的短暫,渺小,他急迫而苦惱地渴望擺脫這種威脅,于是引出了種種幻想。他詛咒時間,幻想使時間停止,求得人的永生:“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惟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鞏|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食龍肉。使之朝不得迥,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苦晝短》)這種對于“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拂舞歌辭》)的幻想,在《日出行》中也有表述。李賀看到,宇宙變化無窮,人世的一切都是短促渺小的。這種看法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曾悲戚地反復(fù)表現(xiàn)。他既幻想永生,便進而向往著進入一個永恒與無限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如他在《夢天》、《天上謠》等作品中表現(xiàn)的“天”,即時間永恒、空間無限的宇宙本體。在天上,不僅人的自然生命得以永生,人自身也獲得了永恒的價值與意義。在這一幻想中,常常包含著年輕的生命力最容易得到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即對于異性的愛慕,天上常有女性,而李賀即生活于其中。他以這種超越人世的幻想,肯定了生命,肯定了自己。
當(dāng)然,這種對于永恒的追求,是無從實現(xiàn)的。從李賀創(chuàng)作的總體看,他也并未把它奉為理想、信仰,而只是從深感死亡威脅的心靈遑遽騷動中產(chǎn)生出來的念頭。這念頭是荒誕的,然而是執(zhí)拗的,它以極端的扭曲的形式表現(xiàn)著詩人對于生命的愛,對于人生意義的追求。
青春的希望與對于死亡的恐懼,使李賀的詩作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有異乎尋常的怪異色彩。他的詩,無論什么題材,常常都有事物的兩種對立狀態(tài)的結(jié)合。青春與死亡,濃艷與枯索,明朗與陰暗,熱烈與冷漠,歡樂與痛苦,希望與頹廢,幻覺與真實,種種對立的物象、氛圍與心態(tài),都混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詭異悽艷的風(fēng)格!傲鹆х姡隄,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fēng)。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將進酒》)
他的想象,異乎常人,直至以妖、鬼入詩,陰森恐怖。前引《感諷五首》之三,即是一例。其它尚有《南山田中行》之“鬼燈如漆點松花”,《神弦曲》之“百年老鸮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以及《秋來》等,都是不尋常的驚人想象。其想象之詭異,還表現(xiàn)在他有時寫一些平凡、不美的,或丑陋、可厭的事物,如鼠徑、蛇涎、樹中蛀蟲等,他把這些丑的事物與美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以不美為美的瑰詭之美。
李賀詩的構(gòu)詞,也是獨特的。他喜用老、死、血、瘦、古、寒、泣、愁等表示衰敗,死亡、痛苦的字,以及表現(xiàn)顏色對比度強烈的紅、綠、黑、紫等字。他往往把這些字同具有華麗、優(yōu)美意義的字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怪異的意象。如:“冷紅泣露嬌啼色”、“山頭老桂吹古香”、“老兔寒蟾泣天色”、“誰知死草生華風(fēng)”、“無人死芳色”、“老魚跳波瘦蛟舞”、“塞上燕脂凝夜紫”、“凄凄古血生銅花”,等等。這些怪異的富有濃烈刺激性的意象,都反映了詩人詭怪悽艷的審美趣味。
上述特色,是同李賀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分不開的。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多半是抒情的,即使寫客觀事物,也都是從主體的特異的感受中寫出,或者說,只是寫主觀的感受,而不是如實的客觀描寫。他的詩,是一片心靈的世界,客觀世界常依心靈的騷動而變形,以其荒誕的形態(tài)折射出詩人扭結(jié)著生的欲望與死亡威脅的濃烈情思,青春活力與病態(tài)早衰相結(jié)合的奇異心理。
《金銅仙人辭漢歌》是李賀詩集中的名篇,足以代表其詭異悽艷的詩歌風(fēng)格及所達到的藝術(shù)成就。
“茂陡劉郎秋風(fēng)客,夜聞馬嘶晚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露,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guān)酸風(fēng)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進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此詩詠嘆曹魏青龍年間拆遷漢代在長安的金人承露盤的故事,在當(dāng)時就為人們所稱道。但那種幽深窘窈的詞句,似乎又使人們不容易探尋其明確的意旨,與李賀同時代的詩人杜牧在所作《李長吉歌詩序》里說,李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jīng)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奔毻娑拍列蛭挠靡,并不是說李賀的詩不能理解,而是因為用意深微,用詞奇譎,開辟了一個藝術(shù)的新天地,不能用尋常的筆墨畦徑去探求,正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同于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我們就不能用讀白居易《新樂府》的方式去讀。李賀的詩歌是繼承屈原以來的浪漫主義手法,所謂“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詞或過之”,在迷離詭誕的詞句中,還是“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fā)人意,”只要知人論世,千載之下,他的詩歌的主旨,還是大致可以尋求的。
朱自清在考訂這首詩的作年時說:“蓋辭京赴洛,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銅仙人耳。”極是。一般推測是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李賀辭去奉禮郎的職務(wù)離京赴洛而作,在凄迷的神話境界中籠罩著一種極其沉郁的氣氛,所以銅人下淚,恐怕不能不認為寄寓著身世之感,當(dāng)“悲涼之霧,遍彼華林”,像李賀這樣極其敏感的詩人,自然“呼吸而領(lǐng)會”的是時代的凄涼氣味,詩歌只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日趨衰微,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侵逼,朋黨傾軋,政治腐敗,面對現(xiàn)實,詩人李賀雖有“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的壯志,卻遭受排斥而不得施展抱負,作為李唐王朝的宗室,這種特殊的家國之感和身世之憂交織在心中,于是憑借金人被遷的歷史故事,感發(fā)而為詩歌,冥搜幽討,想入非非,造就出神奇怪誕的藝術(shù)境界,但其主旨仍不外是以前代的興亡為殷鑒,給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敲警鐘。杜牧所謂“亦殊不能知之”的,是因為用象征性的語言表現(xiàn)他的孤憤哀思,詩的一篇序文是耐人尋味的。這首詩的自傷之情遠勝于所謂的家國之慨。它借銅人辭漢而下淚的故事,與其說是為了表現(xiàn)對唐王朝的無限興衰之感,不如說是真實地寫出李賀自己離京時的孤寂絕望的心情。因為敘述金人由于拆遷而流淚的故事以為作詩緣起,其實這故事在《魏略》及《漢晉春秋》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并非李賀獨得之秘。如果只是為了獵奇而詩,實在沒有必要復(fù)述其事。用意很顯然,序文中指出,魏已代漢,李賀以“唐王孫”的身份感事而作,這明明是有感于前代興亡,而與朝廷又是休戚相關(guān)。所以在描寫金人離開長安漢宮時,那樣眷戀之深,怨憤之廣,這當(dāng)然在曲折地反映詩人自己的“宗臣去國之思”。
這首詩共有十二句,每四句一轉(zhuǎn)韻,分為三段。亦幻亦真,構(gòu)思奇詭,確是嘔心的“奚囊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