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派簡介】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fā)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zhàn)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xiāng)、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代表詩人】
高適
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jié)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岑參
岑參(約715年—770年),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與高適并稱“高岑”。他父親兩任州刺史,但卻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寶三載)也就是三十歲時中進士,授兵曹參軍。749年(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751年回長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后,757年(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后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后轉起居舍人等官職,766年(大歷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京北長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義重要作家,也是邊塞詩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長七絕,現存詩177首,其中七絕有75首,五言絕句有14首,占總數一半。在詩歌內容方面寫邊塞詩,閨怨詩,宮怨詩和贈別詩四個方面。有人認為他詩超過高、參,在七絕方面這一點也不過分,被稱為“七絕圣手”“詩家天子”,唐代七絕數王昌齡寫得最好,《出塞》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出身寒微,青少年時期生活相當清苦,“久于貧賤,故多知?嘀!庇腥苏J為王昌齡未到過邊塞,后人考證王到過西北邊塞,到過青海,玉門關甚至更遠,(27、28歲時)這應該是生活基礎,也是創(chuàng)作基礎,能用傳神從軍描畫出邊塞奇景,代表作是《從軍行》七首。
李頎
李頎曾進士及第,授新鄉(xiāng)尉,不久棄官,長期隱居于嵩山,從詩的主要方面考慮應歸于邊塞詩派,風格豪放略帶蒼涼,代表作《古從軍行》是反戰(zhàn)詩篇,指出戰(zhàn)爭毫無意義!澳昴陸(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詩派介紹】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fā)展, 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彩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志以及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深度。其詩作情辭慷慨、氣氛濃郁、意境雄渾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適《燕歌行》、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絕句。
邊塞詩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俠氣概的天才型詩人,他們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抒發(fā)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氣勢,但是只有高適一人在“安史之亂”后因功封侯,其余諸人多擔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們那大唐最強音的呼聲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視的。
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zhàn)爭殘酷,環(huán)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zhàn)爭時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還有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愿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這種對立統(tǒng)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于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zhàn)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chuàng)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