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虞美人》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虞美人》詩詞鑒賞 1
虞美人·寄公度原文
作者: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夏天已過,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與浩瀚的江水相連,暮色中秋風(fēng)吹起碧波。比翼的雙燕各奔東西,貼著高寒的云天,遠遠飛去。我獨倚在小樓東邊的欄桿。
人生應(yīng)當飲酒盡歡,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長安大雪漫天,阻斷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樓遠望,盼望我的歸來。江南春來早,請贈我梅花一枝,讓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溫暖和明媚。
注釋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滄:暗綠色(指水)。
闌:欄桿。
合:應(yīng)該。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賞析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避饺,即荷花。荷花落盡,時當夏末秋初。秋風(fēng)江上,日暮遠望,水天相接,煙波無際;客愁離思,亦隨煙波蕩漾而起。這兩句視野開闊,而所見秋風(fēng)殘荷、落日滄波等外景,則透示出一派蒼茫蕭索的情調(diào)!氨筹w雙燕貼云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云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队衽_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后即用來稱朋友離別。
“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lián)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zhuǎn)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蔼毾蛐菛|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蔼殹弊州p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是說光陰荏苒,轉(zhuǎn)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長安,借指京城!把M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肮嗜嗽缤砩细吲_,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順勢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里為隨時、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边@兩句是虛寫,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用情頗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肚G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边@里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見其情深而意切。
《虞美人》詩詞鑒賞 2
虞美人·春愁
陳亮
東風(fēng)蕩飏輕云樓,時送蕭蕭雨。
水邊臺榭燕新歸,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
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陳亮詞作鑒賞
葉適在《書龍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記載了陳亮每當一首詞寫成后,常自感嘆:“平生經(jīng)濟之懷略已陳矣!标惲帘救说脑捳f明了他的詞作不是一般的賣弄風(fēng)騷,而是寄寓著他的經(jīng)邦濟世的思想抱負。也就是說,讀他的詞必須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聯(lián)系起來,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義。這首《虞美人。春愁》詞,被黃飏選錄在《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里,足見他對這首詞的重視。周密評論此詞說:“陳龍川好談天下大略,以氣節(jié)自居,而詞亦疏宕有致!边@種說法,似嫌抽象。它的題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進一步品味。
開頭兩句:“東風(fēng)蕩輕云樓,時送蕭蕭雨。”東風(fēng)在輕輕地吹拂著,天上也只有幾縷淡淡的云彩,這云淡風(fēng)輕的天氣,正是引人快意的時候,然而卻時時下起了狂暴的雨。這兩句里的“風(fēng)”和“雨”,是全詞的詞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風(fēng)雨中消逝的。領(lǐng)起了全篇詞意。“水邊臺榭燕新歸,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這兩句是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誰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來。這里的“泥”,承第二句“蕭蕭雨”,“落花”承第一句“東風(fēng)蕩飏”而來,燕子新歸,而落紅已經(jīng)成陣,目睹這種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老杜的詩句大概就是詞人此時心情的寫照。
過片“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來。海棠是百花中比較艷麗的一種,它落下來,被和在徑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繽紛,有如錦繡,散發(fā)著香氣,這是它最終的命運。海棠花是這樣,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謝,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紅樓夢》里的話說,就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還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隨之而疲憊不堪!按菏荨倍质侨~的主旨所在。歇拍兩句“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黃昏的庭院里,柳蔭中傳來了烏鴉的叫聲,表明了是個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為貪戀最后的一點春色,踏著月光來采摘這風(fēng)雨里殘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兩難分別,折梨花時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個素艷絕塵的形象!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誰呢?除了詞人自己,還能是誰?可悲的是這個梨花形象,也必將隨著風(fēng)雨而消失。
詞人筆下的春景是風(fēng)雨、落花,銜泥的燕子,啼月的烏鴉,給人以凄涼之感,這正是他的情緒的反映;ㄩ_花落,本屬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詞人看來,卻觸發(fā)了他的愁緒百端。這是為什么呢?他是個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滿意南宋政權(quán)建立以來,忘卻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稱臣,因循茍安。他曾多次上書孝宗皇帝陳述恢復(fù)方略,都無功而返。在長期的鄉(xiāng)居中,被奸人陷害,屢遭牢獄之災(zāi),幾乎被殺。但他的志向絲毫未改,思為世用。他的骯臟不平之氣,多次在詞里抒發(fā)出來。如《水龍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眼兒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黃昏前后,煙雨樓臺”,《思佳客·春感》云:“橋邊攜手歸來路,踏皺殘花幾片紅”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愛的,但也是短暫的,帶給他的只有愁和恨。這首《虞美人·春愁》詞也是其中的一首,把這些詞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負聯(lián)系起來看,他在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愁”的內(nèi)涵就很清楚,這就是:年華易逝,壯志難酬。在藝術(shù)手法上,運用比興,層層勾勒,構(gòu)成了深曲凄涼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詞集里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
《虞美人》詩詞鑒賞 3
虞美人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diào)誰家唱?夜闌風(fēng)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譯文翻譯
登高遠眺,千里美景盡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數(shù)這里最美。你這一去,何時才能返回?請痛飲幾杯吧,但愿醉倒再不離去。
看,沙塘里華燈初放。聽,是誰把動人心弦的《水調(diào)》來彈唱?當夜深風(fēng)靜我們扶醉欲歸時,只見在一輪明月的映照下,錢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綠色的玻璃一樣。
注釋解釋
湖山信:元祐初,學(xué)士梅摯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詩送行曰:“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贝司浼磸娜首谠妬。梅摯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吳山。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陳襄(述句),將調(diào)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間蘇軾作此詞。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稱呼,此處指陳襄。漢時稱刺史為使君,漢以后用以尊稱州郡長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東南,當時是商業(yè)中心。
水調(diào):商調(diào)名,隋煬帝開汴渠,曾作《水調(diào)》。
闌:殘,盡,晚。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diào)任,即將離杭,設(shè)宴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yīng)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
詩文賞析
關(guān)于此詞的寫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詞》所敘甚詳。傅云:“《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shù)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后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于他們志同道合。據(jù)《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shù),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xié)調(diào)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xué)后進。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diào)而想到杜牧的揚州,并把它與杭州景物聯(lián)系起來。想當年,隋煬帝于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后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州!敝钡剿未,此曲仍風(fēng)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借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huán)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jié)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征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shù)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fā)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xiàn)。
《虞美人》詩詞鑒賞 4
古詩原文
黃昏又聽城頭角,病起心情惡。藥爐初沸短檠青,無那殘香半縷惱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一聲彈指淚如絲,央及東風(fēng)休遣玉人知。
譯文翻譯
黃昏時分又聽到城頭傳來號角聲,病中的我勉強坐起,心情不佳。藥剛剛煮沸,燈燭發(fā)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燒盡的熏香散發(fā)半縷青煙,又勾起無限傷感。
自古以來多情者總是多病,我照著鏡子,嘆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顏。讀一句你的《彈指詞》,淚水突然滑落,拜托東風(fēng)不要把我在病中對你的思念訴與你知道。
注釋解釋
短檠(qíng):短柄之燈。
“清鏡”句:謂攬鏡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著實令人憐惜。 清鏡,即明鏡。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聲”句:此言吟唱一聲《彈指詞》便傷心得淚下如絲。彈指,此指顧貞觀之《彈指詞》。
央及:懇請、請求。 玉人:對所愛者的愛稱。張先《菩薩蠻》:“玉人又是匆匆去,馬蹄何處垂楊路!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初看之下是寫給戀人的,但細細品讀,發(fā)現(xiàn)另有端倪。從文中“彈指”等可以看出這首詞是詞人為懷念友人顧貞觀而寫下,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知。
詩文賞析
納蘭的詞,總是讓人感覺繾綣幽情,該詞自然也不例外。全詞辭藻優(yōu)雅,言淺意深,可謂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開篇,作者就描繪了這樣一個場面,“黃昏又聽城頭角,病起心情惡”,黃昏時分,城頭號角響起,詞人身患疾病,心情異常低落。接著納蘭向我們交代了此時他正在做什么, “藥爐初沸短檠青,無那殘香半縷惱多情”。
那么,納蘭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給出了答案: “多情自古原多病!被疾≈艘话愣紩詰z自傷,納蘭自然也不例外,更何況是獨自病在異鄉(xiāng),沒有親人的悉心照料,沒有朋友的噓寒問暖,所以他只能無奈地攬鏡自照,結(jié)果看到的卻是自己日漸消瘦的容貌。
詞的結(jié)尾兩句似乎很好理解, “一聲彈指淚如絲,央及東風(fēng)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納蘭觸景傷情,以至于輕輕彈一下手指,就傷心得淚下如絲,但是他又不想讓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傷心,于是央求東風(fēng)不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這里的“彈指”指代別的是納蘭好友顧貞觀的詞集《彈指集》。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釋呢?從通常意義上理解,它當然是指美麗潔白的女子。另外,它也會被用來指代風(fēng)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來,納蘭以玉人來稱呼顧貞觀,也就變得合情合理。
全詞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充分體現(xiàn)了納蘭詞“率直性靈”的風(fēng)格。
《虞美人》詩詞鑒賞 5
古詩原文
風(fēng)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
譯文翻譯
冷風(fēng)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zé),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單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大聲質(zhì)問蒼天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
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閑愁縈懷,難以派遣,我還是用美酒和夢鄉(xiāng)來逃避它吧。但只怕醒來之后,滿腔的愁思就會讓我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
注釋解釋
虞美人: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爐煙:熏爐或香爐之煙。
殘灺(xiè):燒殘的燭灰。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謂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別詩》:“凄凄游子苦飄蓬,明日清尊只暫同。”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sāo)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尊前:酒樽之前。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詞人妻子逝世的一周年,詞人一直沒有從妻子死亡的陰影中走出。詞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詩文賞析
詞首第一句以冷風(fēng)、殘煙、燭灰、孤影交織而成一幅孤寂凄涼的室內(nèi)獨居圖景!帮L(fēng)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風(fēng)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zé);陪伴他的,只有孤單的影子。他既是自感憂愁如此,漫漫長夜該如何打發(fā)。
詞的第二句寫詞人無法派遣憂愁,只能通過借酒來消愁!芭薪汤墙遄砬彘住,即是說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芭薪獭、“狼藉”,都是決絕之語,感情色彩極為強烈,說明詞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則他也不會大聲質(zhì)問蒼天,問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盀閱柺篱g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辭—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边@句質(zhì)問,似也點明了詞人滿腔郁悶憂愁的原因。
詞的第三句寫借酒消愁、時光短暫!半y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空搔首”寫出了詞人對人生的感慨、對離別的無可奈何。
詞的尾句寫出了雖然借酒消愁,但擔(dān)心醒時又會繼續(xù)喝酒的心理!伴e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既然閑愁縈懷,難以派遣,詞人只能用美酒和夢鄉(xiāng)來逃避它。但詞人又害怕醒來之后,滿腔的愁思就會讓他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翱偂弊謱懗隽嗽~人的懷疑,“恐”字寫出了詞人的害怕和擔(dān)心。
全詞迂回曲折,寫出了詞人從孤獨到借酒銷愁,再到對酒產(chǎn)生懷疑,心中擔(dān)憂酒醒后又會繼續(xù)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動,和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類似。
《虞美人》詩詞鑒賞 6
虞美人·杜鵑千里啼春晚
杜鵑千里啼春晚,故國春心折。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
翻譯
杜鵑鳥啼到了暮春時節(jié),故鄉(xiāng)總勾起人傷春的情緒。錢塘江口空闊遼遠,潔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車白馬又奔潮而來。
山川家國都不是原來的模樣,人間的情義都被耽誤。心中有情懷難以平復(fù),怎么經(jīng)得起幾回潮起潮落。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杜鵑:鳥名,又名杜宇、子規(guī)。
春晚:春暮。
故國:故鄉(xiāng)。
春心:春景所引發(fā)的意興。
海門:內(nèi)河通海之處,此指錢塘江口。
皚皚:雪白貌。
素車白馬:送喪的車馬。此處指伍子胥。
夜潮:潮水每日兩次,此指夜間之潮。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鶴事,且極言城郭亦非當年。以此來警喻世人。后世多用此典。恩怨,恩與怨,常偏指怨恨。
須臾:片刻,短時間。
誤:錯誤,引申為迷惑。
孤憤:耿直孤行,憤世嫉俗。
消得:此謂怎禁得起。
創(chuàng)作背景
王國維22歲離開家鄉(xiāng),便奔走東西、輾轉(zhuǎn)南北,很少回海寧。從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在海寧為亡父“守制”總共八個月。他回到北京才三個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趕回來,十天以后,妻子就去世了。妻子去世后,他心中一片空虛,眼前卻盡是妻子臨終的情景,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上片第一、二句為第一層。
首句畫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圖”,把讀者帶入了一片充滿悲哀的廣闊空間;第二句“故國春心斷”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發(fā)的一種美好的意愿。不過要注意“春心”這個詞,古人常常把它和“傷”、“損”一類的詞連用,更是充滿了理想幻滅的悲傷與迷惘。這兩句直白悲涼心境,其中流露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心和幻滅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為第二層。
此兩句就寫出了這樣一幅開闊雄豪的畫面。不過應(yīng)該注意到:結(jié)合開頭兩句來看,這幅畫面應(yīng)該不是眼前所見,而是故鄉(xiāng)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它在開闊中有蒼涼,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執(zhí)著,而且還疊加了一個復(fù)仇幽靈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而是心靈對現(xiàn)實景象的折射。那月下的海面和潮頭的幽靈已經(jīng)有一種悲壯之美,而“依舊”的百折不撓又有一種誓不屈服之意。這兩句以一種開闊豪放之致使這首詞從低回走向高昂,為開拓下片作引線!鞍}”、“來”相葉,“月”與“夜潮”相應(yīng),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為第三層。
這兩句宜視為午夜心潮澎湃的內(nèi)容,主觀上對山川、人物的看法。所謂“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動的嘆息;王氏認定,人世間人情陡變,有反清的思潮涌起!肮省、“誤”相葉,使所抒之情進一步展開。
下片第三、四句為四層——結(jié)束語。
“人間孤憤最難平”,是全詞抒情的頂點,其內(nèi)涵指其他人傾向于革命,而作者卻著意維護滿清。作者從擁戴滿清看問題,那是他所謂的“國是”。他憤恨時代潮流前進,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末句視為疑問句,自有無窮感慨在內(nèi)。錢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為“國是”憂心如焚!捌健薄ⅰ吧毕嗳~,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虞美人》詩詞鑒賞 7
這首詞寫貧士失職之悲,卻巧妙地把一個歌樓商女的飄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襯烘托,筆極曲折,意極凄怨,纏綿悱惻,哀感無端。此詞可與白居易詩《琵琶行》并讀,兩者雖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與淪落商女的情節(jié)模式極為相似。
虞美人
劉過
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說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
料彼此、魂消腸斷。
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風(fēng)顫。
燈暈冷,記初見。
樓低不放珠簾卷。
晚妝殘,翠蛾狼藉,淚痕凝臉。
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
但托意焦琴紈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凄怨。
云萬疊,寸心遠。
鑒賞:
此詞的寫作背景,據(jù)張世南《游宦紀聞》稱:嘗于友人張正子處,見改之(劉過字)親筆詞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嘗賦《虞美人》與一老娼。
至今天下與禁中皆歌之。江西人來,以為鄧南秀詞,非也。壬子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當時劉過已三十九歲。這年秋天,他去寧波(四明)參加選拔舉人的牒試,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使他們的心接近了。于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贈。
老去三句,起筆斬絕,將一種黯然的心境,劈頭點出,直貫篇末。卓文君慧眼識英才,與司馬相如結(jié)成美眷,本是文壇的佳話,F(xiàn)在卻用來與形容他們的窮途邂逅,除了某種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自嘲和悲涼吧。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與酸辛呵。說似猶說與,即與說。同她說到今天的落魄,怎樣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悶?zāi)?文士失職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盡現(xiàn)。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虛間實,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憶。
劉過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離家赴試已快七年,這期間他曾應(yīng)試求仕,也曾伏闕上書,幾年奔走,一事無成。臨安都城,留在他記憶里的不過是一身塵垢和在衣袂上的殘紅而已。香紅尚軟,借指當年倚紅偎翠、秦樓楚館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艷?墒且唤(jīng)京塵的鋪墊,就變得凄艷入骨。句中連用曾、 空、尚三個虛字轉(zhuǎn)折提頓,筆勢峭折而意有余悲了。劉過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種名士無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跡青樓,是為了排解和麻痹那種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痛苦,在紅巾翠袖的撫慰中得到些許人生的溫暖。
其實,他何曾有過真正的歡悅呢?彼此句小作館結(jié),如今一個是應(yīng)舉無成的青衫士子,一個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和失意者。此時相對,怎能不令人腸斷魂消?一枕四句實情實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內(nèi)是搖曳的如豆青燈。兩個苦命人就這樣在一起相濡以沫!
過片四句緊承前結(jié)的詞意,將初見時的居處情態(tài)用瑣筆描出。樓低不放珠簾卷(不放,不讓之意),珠簾不卷,恐人窺視也。一個低字見出樓居之寒傖來。晚妝,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對于以色事人的商女來說,更要以此邀寵?墒窃~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淚痕滿面,這不是在風(fēng)月場中的賣笑,而是在同病相憐時傾訴破碎的心聲。人道三句,層層筆勢曲折,層層推進。人們說飲酒可以澆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淺四字重逾千斤,讓人深味那不盡的哀愁。那么,怎么辦呢?但托意焦琴紈扇,就是作者為自己所開列的解脫之方。他試圖從歷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尋取慰藉和超脫。 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毀棄!逗鬂h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為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 紈扇,指恩愛之易斷絕。班婕妤被譖,退處長信宮,賦詩以自訴哀衷。中有新裂齊紈素、裁成合歡扇、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語。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自比,生動貼切,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慨。莫鼓二句從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謫宦九江的青衫司馬與淪為商婦的長安故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相遇。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鳴,喚起溫柔的憐憫來。
劉過此時的處境與白相似,這樣用典真如天造地設(shè),精當無比。歇拍兩句云萬疊,寸心遠,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異響。這是借萬疊之云山,抒寸心之積郁,一種將身許國的壯懷遠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會,意象深遠,是非常精彩的結(jié)筆。真正的志士永遠不會屈從于冷酷的現(xiàn)實,他在溫柔中得到片刻的撫慰后,將繼續(xù)奮發(fā)前行,去實現(xiàn)他澄清四海、匡復(fù)天下的理想。
《虞美人》詩詞鑒賞 8
《虞美人》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
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fēng)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云飛風(fēng)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鑒賞】:
正如本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虞美人》詞,乃是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jù)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淵明《停云》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fā)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馀幾”與結(jié)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diào)“零落”二字。接著“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shù)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tài)關(guān)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拔乙娗嗌蕉鄫趁,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shù)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后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nèi)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里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眱删,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耙蛔鹕κ讝|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fēng)味。”陶淵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fēng)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敖蟪梁ㄇ竺,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lián)相似,表現(xiàn)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jù)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衷唬骸安缓薰湃宋岵灰姡薰湃瞬灰娢峥穸。’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lián)是很自負的。
結(jié)句“知我者,二三子!边@“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依我個人看法,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nèi)。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虞美人》詩詞鑒賞 9
《虞美人·胡蝶》
清朝:張惠言
斜陽誰遣來花徑,春色三分定。游絲無力系花腰,忙煞枝頭相途亂紅飄。
《虞美人·胡蝶》古詩簡介
《虞美人·蝴蝶》是清代詞人張惠言所作的一首詞。詞上下兩片,共八句。上片四句重在寫景,描繪暮春季節(jié),園囿中柳絲裊娜,落花飄飛,在夕陽暮靄的映照中,一只燕子翩然飛來。情景靈動,但頗顯冷落,且有幾分沒落氣息。下片四句,重在抒情,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狀寫“燕子”清高且孤芳自賞的心態(tài):它不愿趨炎附勢,在“游蜂”紛至沓來的花叢中棲息,寧愿去那冷清的草蔓中領(lǐng)略春天的氣息。詞中那只孤獨、清高、悵惘而又倔強的“蝴蝶”,就是作者人生與品格的自我寫照。
《虞美人·胡蝶》注釋
⑴虞美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diào)。敦煌曲作《魚美人》。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等。張君房《脞說》以為此調(diào)來源于項羽《虞兮之歌》,南宋王灼《碧雞漫志》卷四駁之:“予謂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當世非也。”
、菩标枺褐刚缰蟮奶枺戎赴淼南﹃,斜,舊讀xia,不正。古代詩人、詞人多以“斜陽”喻指荒涼冷落之景。南宋陳允平《齊天樂》:“故國樓臺,斜陽巷陌,回首白云深處。”又南宋張炎《甘州》:“指斜陽巷陌,都是舊曾游!庇种刑苿⒂礤a《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乔玻号汕,發(fā)送。《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貢之齊,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薄稘h書.孔光傳》:“上免官,遣歸故郡!
、却荷郑褐复禾旆譃樵绱、仲春、暮春三時段。南宋何夢桂《滿江紅》:“春色三分,怎禁得、幾番風(fēng)力!睆埢菅源颂幹^“春色三分定”,乃指暮春季節(jié)。
、捎谓z:此處喻指柳絲,因其飄蕩于空中,故稱“游絲”。此為古代詩詞的常見比喻用法。南朝庾信《春賦》:“一叢香草足礙人,數(shù)尺游絲即橫路。”游絲另一義則指蜘蛛等所吐出的絲,因其飄蕩于空中,故稱“游絲”。
、拭ι罚好y,煞,語氣詞,無義。盛唐杜甫《乘雨入行軍六弟宅》:“巢燕得泥忙”,南宋陳造《田家謠》:“麥上場,蠶出筐,此時只有田家忙!
、藖y紅:指繽紛而紊亂的落花。
⑻南園:《后漢書.百官志》:“南園丞一人,二百石!薄逗鬂h書》所說南園,為東漢時皇家苑囿,在浴水南。后世文人以為故實,泛指花草園林或借指思歸。晚唐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五代毛文錫《虞美人》:“夕陽低映小窗明,南園綠樹語鶯鶯,夢難成。”
、拖銋玻捍颂幹复禾靾@囿中叢生的枝草藤蔓。
《虞美人·胡蝶》賞析/鑒賞
暮春季節(jié),柳絲裊娜,落花繽紛。在夕陽映照下,一只“蝴蝶”翩然飛到一個花枝草蔓叢生的園囿。它在花叢草蔓中往來穿梭,似乎在尋找什么,又在依戀什么。然而,裊娜的柳絲無力系住花朵,以致它們在風(fēng)兒的吹拂下紛紛飄落。“蝴蝶”本來打算在殘存的花枝上棲息片刻,以“尋找”存留無多的春的氣息,可是花朵上卻聚滿了紛至沓來的“游蜂”。這令“蝴蝶”頗感悵惘失望。要知道這是一只心性頗高,孤芳自賞,不屑趨炎附勢的“蝴蝶”。所幸,園囿的草蔓不曾枯委,在暮春季節(jié)長勢旺盛,在夕陽西下、落花飄飛的`冷落氣氛中依舊傳送著春天生機盎然的信息。所以,這只孤獨的“蝴蝶”愿意飛去旋繞那園囿中依舊生機盎然的叢生草蔓,以領(lǐng)略春天溫暖的氣息。
詞上下兩片,共八句。上片四句重在寫景,描繪暮春季節(jié),園囿中柳絲裊娜,落花飄飛,在夕陽暮靄的映照中,一只燕子翩然飛來。情景靈動,但頗顯冷落,且有幾分沒落氣息。下片四句,重在抒情,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狀寫“燕子”清高且孤芳自賞的心態(tài):它不愿趨炎附勢,在“游蜂”紛至沓來的花叢中棲息,寧愿去那冷清的草蔓中領(lǐng)略春天的氣息。這只“蝴蝶”倔強的心性也這看似清高的心態(tài)中顯山露水。
《虞美人.蝴蝶》是張惠言《茗柯詞》中存留的第一首詞;菅栽凇端湾X魯斯序》、《文稿自序》等文中自言他二十六七歲始學(xué)習(xí)寫作古辭賦,三十歲始從好友王灼學(xué)習(xí)寫作古文,但沒有明確說明他何時開始填詞。然多方比對、考證,他填詞的時間不會早于他學(xué)習(xí)寫作古辭賦和古文的時間。此詞創(chuàng)作時間當在其中、青年之交,年齡不會太青。主要依據(jù)是詞所顯現(xiàn)出來的“內(nèi)證”,亦即詞所表露出來的深沉且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感情。因為,這是一首有閱歷、有思想,閱歷與思想雙修的人方能寫出的有人生感悟和思想深度的詞。不經(jīng)生活長期磨練的人是很難寫出這樣的詞作的。
從詞的體式與題材來探析,這是一首詠物詞。自南宋末年張炎、王沂孫等人作《樂府補題》,大作詠物詞以來,借物抒寫詞人之情,借物比擬詞人之懷,那種以彼擬此的寫法就成為傳統(tǒng)小詞的經(jīng)典筆法。此詞顯然也運用了這一經(jīng)典筆法。詞中那只孤獨、清高、悵惘而又倔強的“蝴蝶”,何嘗不是張惠言人生與品格的自我寫照。
這首詞在情感上雖略顯壓抑,但它主要表達了一種淡泊守志、不趨炎附勢的獨立自守的倔強心志,“尋春莫向花間去,花外游蜂聚”可謂這首詞的詞眼,因為這句詞形象且有力度的展示出詞人孤高而倔強的人格,也是他淡泊守志、不趨炎附勢之獨立自守心志的深度宣示。
《虞美人·胡蝶》作者簡介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生,嘉慶七年六月十二日卒。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于易學(xué),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后世稱為“乾嘉易學(xué)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編》。
《虞美人》詩詞鑒賞 10
《虞美人·聽雨》
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fēng)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注釋
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昏:昏暗,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斷雁:失群孤雁
僧廬:僧寺,僧舍。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無情:無動于衷。
一任:聽憑。
《虞美人·聽雨》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fā),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xiàn)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容量!案铇恰薄ⅰ凹t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xiàn),傳達出春風(fēng)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xiàn)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盡管這屬于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fēng)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后面的處境的凄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币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fēng)急云低的江秋雨圖,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這里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游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lián)系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lián)系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翱椭邸奔捌渌闹茳c綴的“江闊”、“云低”、“斷雁”、“西風(fēng)”等衰瑟意象,映現(xiàn)出風(fēng)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fēng)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氨瘹g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jīng)歷得出的結(jié)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耙蝗坞A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jīng)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內(nèi)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fā)星星。結(jié)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皦涯曷犛昕椭壑小保@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败浾Z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于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fēng),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云,失群孤雁傳來凄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發(fā)老者的他,已經(jīng)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jīng)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jīng)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么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內(nèi)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fēng)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凄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虞美人·聽雨》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xiàn)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fēng)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xiàn)實的描繪。“而今”一詞很好的說明了現(xiàn)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xiàn)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創(chuàng)作背景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進士,而幾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zhàn)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
《虞美人·聽雨》作者介紹
蔣捷(約1245~1305后),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jié)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fā)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fēng)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彊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xù)刊本。
【《虞美人》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虞美人》的古詩原文及鑒賞08-28
《虞美人》原文及鑒賞(精選5篇)01-14
《游園》詩詞鑒賞02-08
菊花詩詞鑒賞01-12
《擬古》詩詞鑒賞01-09
《詠柳》詩詞鑒賞01-03
《對酒》詩詞鑒賞08-10
登高詩詞鑒賞02-24
登高詩詞鑒賞10-20
古典詩詞鑒賞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