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千里冮陵一日還古詩詞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rèn)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里冮陵一日還古詩詞,歡迎大家分享。
《早發(fā)白帝城》原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fā)白帝城》翻譯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jīng)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早發(fā)白帝城》賞析
全詩四句全在一個“流”字,以體現(xiàn)詩人遇赦之后,從此海闊天空的爽快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dāng)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城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猿聲回蕩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biāo)兄鄣牧鲿齿p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
這首詩通過行舟順流而下的疾速,表達了詩人輕松的喜悅的心情。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后,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nèi)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于盛唐,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名家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亦有作者,無此聲調(diào)。此飄逸。
明代郭濬《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已過”二字,便見瞬息千里,點入猿聲,妙,妙。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云:“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倍抛用涝姡骸俺l(fā)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征!崩钐住俺o白帝彩云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yōu)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yōu)劣論,此語亦太憒憒。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fā)夕至,云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xùn)解》:筆勢迅如下峽。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脫灑流利,非實歷此境說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謂白帝至江陵其遠(yuǎn),春水盛時行舟,朝發(fā)暮至。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
明代張揔《唐風(fēng)懷》:漢儀曰:境之所到,筆即追之,有聲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忽然,寫得出。
明代鍾惺《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只為第二句下注腳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一、二即“朝發(fā)白帝,暮宿江陵”語,運用得妙。以后二句證前二句,趣。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緩,第四句妙在能疾。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寫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聲”一句,文勢不傷于直。畫家布景設(shè)色,每于此處用意。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順風(fēng)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shè)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一片化機(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通首只寫舟行之速,而峽江之險,已歷歷如繪,可想見其落筆之超。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jīng)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
清代桂馥《札樸》:友人請說太白“朝辭白帝”詩,馥曰:但言舟行快絕耳,初無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若無此句,將不得為才人之作矣。晉王廙嘗從南下,旦自尋陽,迅風(fēng)飛帆,暮至都,廙倚舫樓長嘯,神氣俊逸,李詩即此種風(fēng)概。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如此迅捷,則輕舟之過萬山不待言矣。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可悟用筆之妙。
清代朱寶瑩《詩式》:絕句要婉曲回環(huán),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大抵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guān),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yīng),一呼一吸。如此詩三句“啼不住”二字,與四句“已過”二字呼應(yīng),蓋言曉猿啼猶未歇,而輕舟已過萬山,狀其迅速也。(品)俊邁。
清末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四瀆之水,惟蜀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fù)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于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誦其詩,若身在三峽舟中,峰巒城郭,皆掠艦飛馳,詩筆亦一氣奔放,如輕舟直下;惟蜀道詩多詠猿啼,李詩亦言兩岸猿聲。今之蜀江,猿聲絕少,聞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蓋今昔之不同也。
清末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寫江行迅速之狀,如在目前。而“兩岸猿聲”句,雖小小景物,插寫其中,大足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敘事緊迫中,忽入一二閑筆,更令全篇生動有味。而施均父謂此詩“走處仍留,急語仍緩”,乃用筆之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詩人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作于詩人遇赦后離開白帝城乘舟順江而下抵達江陵時,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認(rèn)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jù)“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以及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推斷,這首詩應(yīng)當(dāng)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還時所作。
【千里冮陵一日還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橋陵一日游06-06
一日千里的成語接龍09-01
一日千里成語典故09-15
成語一日千里的故事10-08
一日千里的成語故事04-29
一日千里成語故事07-23
一日千里和后起之秀09-17
成吉思汗陵06-11
茂陵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