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
《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貞元壬申歲,特詔城之)》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選入《全唐詩》的第426卷。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古詩賞析: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貞元壬申歲,特詔城之)
作者:唐·白居易
城鹽州,城鹽州,城在五原原上頭。
蕃東節(jié)度缽闡布,忽見新城當(dāng)要路。
金鳥飛傳贊普聞,建牙傳箭集群臣。
君臣赪面有憂色,皆言勿謂唐無人。
自筑鹽州十馀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晝牧牛羊夜捉生,長去新城百里外。
諸邊急警勞戍人,唯此一道無煙塵。
靈夏潛安誰復(fù)辨,秦原暗通何處見。
鄜州驛路好馬來,長安藥肆黃蓍賤。
城鹽州,鹽州未城天子憂。
德宗按圖自定計,非關(guān)將略與廟謀。
吾聞高宗中宗世,北虜猖狂最難制。
韓公創(chuàng)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漢兵。
東西亙絕數(shù)千里,耳冷不聞胡馬聲。
如今邊將非無策,心笑韓公筑城壁。
相看養(yǎng)寇為身謀,各握強兵固恩澤。
愿分今日邊將恩,褒贈韓公封子孫。
誰能將此鹽州曲,翻作歌詞聞至尊。
【注釋】
1.鹽州:漢武帝時為五原郡,唐初置鹽州,治今寧夏定邊!杜f唐書·德宗紀(jì)下》云:“貞元九年二月辛酉,詔復(fù)筑鹽州城。貞元三年,城為吐蕃所毀!弊⒃迫缮辏瑸樨懺四,與史異,可參陳寅烙《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
2.圣漠:頌稱帝王的謀略。
3.五原:謂龍游原、乞地干原、青領(lǐng)原、可嵐貞原、橫槽原。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四。
4.缽闡布:吐蕃和尚。元和初為蕃東節(jié)度,后為吐蕃執(zhí)政,位在宰相之上!缎绿茣ね罗瑐飨隆:“缽闡布者,虜浮屠豫國事者也,亦曰缽掣逋!
5.金鳥:指吐蕃飛鳥使。猶中國驛騎。贊普:吐蕃國王。
6.建牙傳箭:《新唐書·吐蕃傳上》:“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百里一繹,有急兵,驛人臆前加銀鶻,甚急,鶻益多!
7.赪面:以赤色涂臉。吐蕃有顏面之俗。文成公主惡赪面,弄贊令國中權(quán)且罷之。見《舊唐書·吐蕃傳上》。
8.左衽氈裘:指西北少數(shù)民族。
9.捉生:活捉俘虜。
10.道:唐初分全國為十道,鹽州屬關(guān)內(nèi)道。
11.靈夏:二州名。靈州治今寧夏靈武,為鹽州西鄰,夏州治今陜西橫山西北,為鹽州東鄰。均屬關(guān)內(nèi)道。
12.秦原:二州名。秦州治今甘肅秦安,屬隴右道,原州治今甘肅固原,屬關(guān)內(nèi)道,二州相鄰。
13.鄜州:州名。治今陜西富縣,屬關(guān)內(nèi)道。
14.《元白詩箋證稿》:“(本草綱目)壹壹引唐蘇恭《本草》云:’黃蓍今出原州者最良。’蓋秦、原
暗通,故黃蓍價賤也。”按原州安史亂后陷于吐蕃。
15.韓公:指張仁愿,中宗時累封韓國公。曾于今內(nèi)蒙黃河以北筑東、中、西三受降城,首尾相應(yīng),以絕突厥南侵之路。東西二城相距八百馀里。見兩《唐書·張仁愿傳》。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后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詩人和文學(xué)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xué)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guān)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并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quán)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后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一起,倡導(dǎo)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shù)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dāng)時就流布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shù)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古詩賞析:城鹽州-美圣謨而誚邊將也】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賞析: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08-22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古詩譯文及賞析04-25
古詩《伊州歌》賞析03-30
愛國的古詩《州橋》賞析03-31
古詩的意境美賞析04-09
《孟城坳》古詩賞析03-30
伊州歌古詩原文及賞析07-21
《孟城坳》古詩原文及賞析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