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創(chuàng)業(yè)做塑膠花生意時,與一家英國貿(mào)易商做生意。這家公司的老板看他年紀小,公司弱,料他不懂行規(guī),即使懂也沒有討價還價的力量,騙他說因為海關作業(yè)關系,每筆貨款都要暫扣30%等到最終結算后再退還給他。
李嘉誠知道這是對方找借口卡拿自己,但自己確實沒有更多選擇,而且即便這樣也還有利可圖,決定忍氣吞聲,先按對方條件把生意做起來,等待自己熬大。
但這個老板變本加厲,當李嘉誠是傻瓜、弱柿子。從1950到1957年,在長達七年里,他一個銅板都沒退給李嘉誠。李嘉誠被扣下的錢,加起來甚至比長江公司的資本金還要大幾倍,給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他造成很大的資金壓力。
忍無可忍,李嘉誠給對方下了最后通牒:六個月后不再接受這樣的訂單。信發(fā)出后,英國老板把七年的暫扣款全數(shù)退還。雖然拿回了這么大一筆錢,但李嘉誠依然很不是滋味:想想這7年自己過的苦日子,他對這個老板依然是恨之入骨。
拿回錢的李嘉誠并沒有去想要怎么報復這個老板,一解心頭之恨,而是繼續(xù)專心致志自己的生意,漸漸遠離這個老板,直到毫無聯(lián)系。然而人生如戲,世事如棋。幾十年后的一天,一封從英國寄給李嘉誠的信,卻將往事再提。
寫信人說自己在英國的報紙上看到香港企業(yè)家李嘉誠成為巨富的消息,于是忐忑致問:你是不是那個曾經(jīng)和我做過塑膠花生意的Mr. Li KaShing(李嘉誠英文名)?而且隨信表示,如果是,他希望重游香港,再見一見李嘉誠,但自己年歲已大,而且生活窘迫,所以還希望李嘉誠贊助他往返的差旅。
收到信件的李嘉誠,頓時想起多年前那個讓自己常常夜不能寐的英國人。在心里說,好,你自投羅網(wǎng),我就再見你一面,談談當年你把我害成了怎樣。
通常,李嘉誠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是讓人搭頭等艙。一住進酒店,就會送花送酒致意。但對這個幾十年來,想起來就會生恨的人,他還是有些不爽,于是告訴秘書,人接來,這些就免了。
李嘉誠回憶兩人重逢的情形。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那個當年仗勢欺人的人,如今已是渾身落魄與滄桑,連行走也已不便。原本,李嘉誠想責備對方一句“那7年你把我害得好苦”,但這般情形,讓他的責備感馬上轉(zhuǎn)變成對對方的同情以及世事的感嘆。“他見到我很緊張,一句話都不敢講。我也是很受觸動,馬上去扶他,不知怎么開口說話。后來就安排秘書,酒啊!水果啊!快點送過去。”
多年后,被問到為何把一個當年奸詐自己的“仇人”當貴賓一樣接待,李嘉誠淡淡地回答:你看到他好慘,而我很好,后來聽說,他回去后一年就過世了。
他(做事不講規(guī)矩和道義)好慘,我(忍辱負重努力打拼)很好,在李嘉誠看來,這就是不同做事做人態(tài)度的人最后得到的回應,公平的回應。
這個人也被李嘉誠當成是一個反面教材,用來教育職員和家人,不要做惡人。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做事,天沒看,但人在看,人人都在看。最終,大家會看到你是一個什么人,讓你得到你這樣的人應該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