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學設計 推薦度:
-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度:
-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zhì)量高低的關(guān)鍵所在。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重難點。
1、熟讀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
3、正確認識人和動物的關(guān)系,多角度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過程
本課的學習分2個課時完成。
程序一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做到通順流利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學課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課堂教學
一、情境導入
二、作者作品簡介
三、自學成果展示
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朗讀,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針對初一學生的特點,朗讀競賽的形式效果較為顯著。
1.朗讀
、2分鐘自由大聲朗讀,準備小組流水讀比賽;
、谛〗M流水讀比賽,看哪個小組用最少的人數(shù)讀完全文。
流水朗讀指的是各小組同學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語句通暢,不漏字,不添字,不讀破句子,不讀錯字音,一旦有誤,由下一個同學跟上繼續(xù)讀。
2、難詞難句交流,學生翻譯課文
、俳涣髯詫W時遇到的難詞難句,討論。
、诮鉀Q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教師進行指導。
、劢處煶鍪咀衷~的有關(guān)投影片,進一步落實字詞。
四、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
1、概括故事內(nèi)容。
這一問題,旨在幫助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學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節(jié)是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以上講的是從屠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又提供了另一個考慮角度即狼的角度來復述故事:“狼”眼看世界。主要情節(jié)是遇屠――追屠――誘屠――被殺。
2、實踐
要求:用第一人稱復述故事。用第一人稱,能使學生能設身處地地進入想象,更好揣摩語言的精妙,體會情節(jié)的起伏。
方法指導:為展開鋪敘,可用對課文“添枝加葉”的方法來展開想象。如:設置環(huán)境、添加動靜、加上聲色、安排遠近、配上襯景、表現(xiàn)心理。比如開頭一句話,可以加上對夜色的描寫,還可加上風聲的描寫。
步驟:1、小組討論,選擇角度,試著復述;
3、小組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準備了一個視頻動畫,根據(jù)學生的需要,他們復述故事時可以播放,讓學生一邊看動畫一邊講。
五、多角度談啟發(fā)
1.從屠夫的角度談啟發(fā);
2.從狼的角度談啟發(fā);
3.從原文角度談啟發(fā)
六、課外延伸,辯思狼性
“引發(fā)人與動物關(guān)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單元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篇文章非常生動地表現(xiàn)了狼狡詐的一面,其實,現(xiàn)實中的狼還有另一面,比如母愛、多情、智慧等。那么人類對狼應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些文章閱讀,讀后寫一篇讀后感說一說你對狼的認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積累字詞,感受作者別具特色的語言;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主旨,進行探究性學習,獲得思想啟迪。
2、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學過程 與方法]
本文難點較多,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后,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以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課前準備]
x學生: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wǎng)上查閱魯迅的資料。
x教師: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過程 中。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guān)于風箏的故事。(作者簡介/背景介紹)
二、預習檢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詞語釋義)
三、聽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
1、 課文回憶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2、聽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明確:
1、文章說的是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 悲哀(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四、質(zhì)疑探究
(過渡)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提出幾個問題,探究文章的結(jié)構(gòu)脈絡。大屏幕投影出示:
1、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3、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4、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
5、最后,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明確:1、根據(jù)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楊柳發(fā)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jié)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jié)構(gòu)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十幾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qū)嵲诔鲇趦和煨,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
4、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tǒng)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這種精神非?少F。
5、從小兄弟身受“虐殺”而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認為不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
x至此,從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線可以得出文章的整體脈絡(見大屏幕)
五、多角度閱讀,探究文章主旨
。ㄟ^渡)《風箏》不僅是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游戲?qū)τ趦和囊饬x。
3、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
4、對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tài)的憂慮和痛惜。
六、課文寫法歸納,指導寫作
1、記敘的順序有三種,本文是哪一種? 順敘、倒敘、插敘
2、從文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結(jié)合書中插圖體會)
明確:
1、插敘
2、從課文三、四兩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個瘦弱、多病、膽小、懦弱,但天真、活潑、聰明的兒童。而“我”則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形象。
七、拓展與體驗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x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制作個風箏,相約來年三月三大家來操場放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diào),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谶^程和方法: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難點: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手法
三、學情分析:兩個班的學生都存在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主要表現(xiàn)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拼音知識不過關(guān),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深層次的文本意蘊無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三、學習基礎知識:
1、生字:佇(zhù)立、涉(shè)足、延綿(mián)、萋萋(qī)
瞬(shùn)息、憂郁(yù)、幽(yōu)寂、尷(gān)尬(gà)
2、解釋: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憂郁:憂傷,愁悶。
3、誦讀
、賻煼蹲x,讀出節(jié)奏來。②生練讀。③生有感情讀。
、苷f題目:“欺騙”——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一種距離⑤生齊讀。
四、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詩作有《自由頌》《致大!贰吨虑∵_耶夫》等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jié),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生活的真諦。
五、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采用的方式:范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說詩
、僭姷闹黝}是什么?、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趶脑娭心隳芸闯鲎髡吒嬖V我們?nèi)绾螌Υ钪械倪^去、現(xiàn)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xiàn)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奂偃绨堰@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nèi)容。
勸告、希望
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詩
、僭娙嗽谠娭嘘U明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jié)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谶@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拍阍鯓永斫狻岸沁^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diào)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tài)度?
強調(diào)“熱愛、積極樂觀”
六、小結(jié)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七、作業(yè)、:抄寫生字詞;仿寫詩《假如……》
第2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農(nóng)民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nóng)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代表作有《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流的小溪》(1928),《見證樹》(1942)以及《林間空地》(1962)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
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shù)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jié),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jié)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
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品味一句話:“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中的“往事”指什么?“輕聲嘆息”是詩人后悔嗎?
“往事”是指當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選擇輕聲嘆息“并不是后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人生卻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休的遺憾。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
1、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qū)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tǒng)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2、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象征手法的運用。
象征一般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殊的意義,《未選擇的路》用生活中的路,來象征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選擇,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選擇,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六、讀一讀,想一想,這兩首詩給了我們什么樣的人生啟示?
《假……》告訴我們: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這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的。
《未……》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2、說說兩首詩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特點?
《假……》先用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然后用勸告的口吻,闡述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未……》前三節(jié)寫林中兩條路的不同,難以選擇。最后一節(jié)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寫未選擇的路。
七、小結(jié)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八、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欺騙、不悲傷、樂觀
不憂郁、懷念
《未選擇的路》
選擇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選擇了更幽、更美、人跡很少的一條路、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暗含充滿挑戰(zhàn)、艱難之路)、(象征)、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舍棄、顯憂郁惆悵
(一種舍棄美——缺憾美)
九、作業(yè)設計
1、抄寫生字詞。背誦兩首詩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去。語文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教師不僅是課堂各種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促進者,也是學生的對話者。在《春》一課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運用CAI多媒體教學手段,結(jié)合教師組織、啟發(fā)、鼓勵、指導學生按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lǐng)域的知識,使學生盡可能獨自去開掘知識寶庫,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通過知識的拓展延伸,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和感知課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1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語言之美。《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引導人們?nèi)バ蕾p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洞骸凡坏谶x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洞骸分罄^而學習后幾篇課文來加深理解人們熱愛自然的感情,并在誦讀中體會、學習觀察自然的方法,學會用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學好后面幾篇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了解寫景的特點,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還要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學習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diào)的抑揚學習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
[學習目標]
1 .反復朗讀,感知內(nèi)容,體會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lián)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學習重點]
1.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觀察、描繪、抒情的寫作方法。
2.體會各種修辭方法和運用和效果。學習本文的語言藝術(shù)。
[教法設計] 1.本課以合作、探究為主。結(jié)合自主等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讀少講。特別是描繪的幾幅畫面,讓學生取代老師的重復教學活動,并從反復的讀寫活動中細細品味文中節(jié)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法指導]
“讀-講-讀-賞-讀”。讀書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熟悉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夾在讀書之中的“講”與“賞”分別是指:“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賞”,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實例賞析,體會作者選用詞語和句子的妙處和所抒發(fā)的感情。運用此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要的指點下,在回環(huán)往復的讀書中,自己體悟,加深理解。
[媒體設計]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qū)W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體設備,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或給學生的朗誦配上音樂,提供春的精彩畫面。
[預習指導 ]
1.掃清文中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預習生字、生詞。
2.搜集整理一些關(guān)于“春”的古詩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導語)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fā),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請你給大家舉一兩個例子。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朗誦佳句。
課件展示,圖文結(jié)合,欣賞感受詩的意境、春的神韻,為課文教學做情感鋪墊。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絕句》,韓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憶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導語)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請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經(jīng)歷、淵博知識、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發(fā)學生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課件作恰當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
二、誦讀欣賞: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學習文學作品,更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
1、朗讀指導: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細心體會,理解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基礎;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組朗讀交流:指正讀音,互相間合作討論朗讀情感的處理。
3、學生代表朗誦展示,配以音樂《秋日私語》。
三、結(jié)構(gòu)之美:
《春》的結(jié)構(gòu)嚴謹精美,作者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描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gòu)思布局,頗巨匠心。
問:美文都有一個精美的結(jié)構(gòu),《春》的結(jié)構(gòu)嚴謹精美,你能發(fā)現(xiàn)文章結(jié)構(gòu)的精美之處嗎?
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思路,討論內(nèi)容寫在白紙上。
[明確]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春風圖——風唱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頌春
盼春
繪春
四、品味探究: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感情。
《春》的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問題設計:
a、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喜歡的理由。
或文中哪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最妙?說說理由。
或這幅春景圖中,有人有物,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說說這樣描繪景物的妙處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fā)言。
[明確]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鉆”字用得好,“鉆”字表現(xiàn)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
“偷偷地”寫出了不經(jīng)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巴低档亍币p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2)“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烈,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地,綠綠的”放回原來的位置,作比較,體味不同的效果。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寫花色的美,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叫)著。
“鬧”字不僅有聲音,而且有熱鬧的氣氛,繪聲繪態(tài),表現(xiàn)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熱鬧的氣氛。
。5)花散(開)在草叢……
“散”有“分散”的意思,寫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蹦赣H的手撫摸地感覺:溫暖、親切、慈愛、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圖寫法和特征把握。
名 稱
特 征
角 度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物到人
正面與側(cè)面
結(jié)合
擬人
春花圖
多、艷、甜
由高到低
虛實結(jié)合
排比、比喻
春風圖
和悅
觸覺、嗅覺、
視覺、聽覺
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
動靜結(jié)合
排比、比喻
。8)課文最后三個比喻。
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9)體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b、文中你還有哪些疑問?
。ㄟ@方面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必要時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lǐng)會。)
c、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愛春:熱愛自然,贊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讀一讀,讀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動精美的語言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讀者頭腦中騰飛,以便激起讀者同樣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啟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氣勢、有感情地齊讀一遍最后三節(jié),。
2、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聲中,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分鐘:你覺得春天還象什么?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贊美春天嗎?
3、讓學生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
六、積累知識:
1、把你認為精美的語句認真地摘錄在日記本上。
2、 繼續(xù)搜集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選擇一篇自己最喜歡的進行有感情地朗誦,準備班級詩文朗誦會。(也可準備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學以致用:
練筆“我的四季情”,擇一你喜愛的季節(jié),寫一300以上的隨筆,題目自擬。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對比、比較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荷塘風光”圖片。師:欣賞完這一組如詩如畫的荷花圖片,老師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首古詩,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詩人楊萬里,同學們一定也知道,告訴老師,是哪首詩?(生齊答《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詩歌視頻,學生隨錄音齊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師:那么那位同學告訴我,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jié)(西湖,夏天)
剛才我們欣賞的是清新,柔和,恬靜的南國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樣的呢?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梁衡的《夏感》,體會他筆下這緊張,熱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書課題)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題目為《夏感》,那么作者對于夏天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色的?
3、在作者筆下,夏天是如此的熱烈、緊張、急促,那么作者對夏天是什么樣的感情呢?
板書:
夏天總體特點:(1)緊張、熱烈、急促總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為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為教學重點。
二采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jié)構(gòu)。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shù)膯栴}。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簒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篸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注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wěn)固地立著。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jié)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后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為依據(jù),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后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jīng)歷,其中刻畫了一群農(nóng)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伙伴們幫助“我”實現(xiàn)了看社戲的愿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后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到全文結(jié)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nèi)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nèi)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nèi)容:
1、“我”跟隨著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為這里不僅能免讀《詩經(jīng)》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里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伙伴們(正是這些小伙伴實現(xiàn)了“我”看社戲的愿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nèi)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為這些內(nèi)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lián)系,它們?yōu)榭瓷鐟蜃隽擞辛Φ匿亯|。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fā)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里是詳寫的,為什么?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伙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伙伴們開船,側(cè)重于寫動作:
點、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干;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cè)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夜景圖,讀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jié)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nèi)容,作比較后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nèi)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lǐng),“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jù)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jié),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復述這一段(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后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伙伴們偷吃羅漢豆,著意刻畫了小伙伴這個群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干。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伙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愿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gòu)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jié)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布置作業(yè):
。ㄒ唬┍痴b“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ǘ┰诘诙糠种,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lǐng)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yè),復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jié)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jié)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jié)的順序,并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jié)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蹍⒖即鸢福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fā)、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伙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學們討論后自由發(fā)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磻蚯,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jù),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fā)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lǐng)頭人。這都表現(xiàn)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磻驎r,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jīng)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xiàn)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lǐng)給白地看呢?”這表現(xiàn)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xù)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fā)家的羅漢豆,阿發(fā)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于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jié){,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fā)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lǐng)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里?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借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仿佛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么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lǐng)略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zhuǎn)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绷硗,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jié)尾應如何理解?(作為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jié)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借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伙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jié)后,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xù)完成。)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書后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二
1、(1)免念《詩經(jīng)》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yōu)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xiàn)了小伙伴們駕船嫻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四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cè)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lǐng)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jié)構(gòu)。
3。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nèi)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huán)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思想內(nèi)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xiàn)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nèi)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xiàn)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guān)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guān)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俪鎏。本文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xiāng)設館教書,創(chuàng)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很高,具有現(xiàn)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注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nèi)容大意;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fā)問。
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fā)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jié)。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jié)。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當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qū);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jié),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布置作業(yè):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jié)構(gòu)。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yè),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huán)節(jié)中。
1、串講課文并理清敘事順序與結(jié)構(gòu)。
。1)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jié)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后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這寫了屠夫?qū)堑氖裁葱袨?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捎猛婪颉坝恰眮砀爬。
再看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的全過程。
那么,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fā)展,哪是高潮,哪是結(jié)局呢?
關(guān)鍵在于高潮和結(jié)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fā)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梢娫鯓觿澐指叱钡慕Y(jié)局,應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準。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jié)課留的作業(yè)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并講評。
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jié)構(gòu)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jié)構(gòu)。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jù)。
此處勢必出現(xiàn)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tǒng)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xiàn)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zhàn)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jié)論:應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xiàn)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jù):
、贅祟}。以“狼”為題,體現(xiàn)出作者的著眼點。
、谛形。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tài)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劢Y(jié)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jié)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xiàn),是作為表現(xiàn)“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zhàn)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jié)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xiàn)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纱篌w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xiàn)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么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生字和新詞。
二、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
三、揣摩語言,領(lǐng)會語句的意味。
四、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楊絳(1911-20xx),江蘇無錫人,作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記》、譯作《堂吉訶德》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ㄒ唬┱埻瑢W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讀的時候思考下面三個問題:一是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錢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是為什么要詳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這部分內(nèi)容三課文結(jié)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弊髡邽槭裁础袄⑩簟边@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里
。ǘ┳灾鹘鉀Q生字和新詞。 蹬 繃 捎 腫脹 荒僻 取締 降格 鑲嵌 門框 滯笨 侮辱 愧怍
三、精讀課文
(一)四人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一名同學在全班交流。讀完這篇課文后,也許你會不是剛才下面這些詞語:貧苦、命運、平等、尊重、同情……請你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圍繞其中的一兩個詞語談談感受。(本文里的老王,身體差,有一只眼睛看不見,另外一只眼睛視力也不好,靠蹬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掙錢養(yǎng)活自己,是一個貧苦者。而作者對他很同情,經(jīng)常照顧他的生意。)
(二)文章結(jié)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么“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里
老王送給作者香油和雞蛋,“反正意思很明白,是送給我們的!钡亲髡哂帜缅X給老王,老王身體有病,是上門表達謝意,作者沒有領(lǐng)會老王的用意,只是以錢回報,沒有與老王更多地交流,感覺對不起老王的情意。作者認為自己自命清高而“愧怍”。作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可貴的自省精神。
。ㄈ┪闹卸啻翁岬健拔摇备跺X給老王,試著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了什么作用
尊重老王的勞動,對生活困難的老王表示同情和關(guān)懷。
。ㄋ模┘氉x課文中“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探究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詳寫這部分內(nèi)容
這一部分寫了作者一家和老王的珍貴友情,也是寫老王向作者一家表達謝意,令作者感動的一幕。
2、在這部分中,又為什么要詳寫老王的肖像、神態(tài)以及“我”的心理活動
暗示作者從直覺出發(fā),隱約感覺老王病得厲害,身體狀況差。詳細寫老王的肖像、形態(tài),為后面自責因受驚嚇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鋪墊。
3、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被老王的病容嚇倒了。
。ㄎ澹┞(lián)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粗詞表情達意的`效果。
。1)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
表示肯定不要他減半收費。“當然”用在這里,流露了作者同情老王的心理。
。2)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睆摹昂汀皦焊鶅骸北硎纠贤踝錾庖恢闭\實。
。3)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北硎咀髡咭欢ㄒo老王錢。
四、小結(jié)
這篇課文,作者用簡潔、樸實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敘事還人物以真實,產(chǎn)生驚人的震撼效果。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我們是多么的幸運啊!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guān)心他們,幫助他們。同學們,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五、作業(yè)
抄寫“老王來送香油雞蛋”的段落。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 2、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xù)提高朗讀能力。2、學習和借鑒詩歌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詩歌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fā)我們關(guān)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1、準確領(lǐng)悟詩歌所抒發(fā)的感情,把握機詩歌托物言情的寫法。 2、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層品味詩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
同學們: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也讀不完、寫不完的,那就是母愛!
母愛就象一首田園詩,幽遠純凈,和雅清淡;
母愛就是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轉(zhuǎn)悠揚,輕吟淺唱;
母愛就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這個世界上,我們什么都可以忘記,但不能忘記母親給予我們的一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散文詩兩首來再一次感受偉大的母愛吧。
二、了解散文詩: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zhì)上看,它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內(nèi)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nèi)在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即 “散文其形,詩意其質(zhì)”。
三、作者簡介
印度近代偉大作家、詩人、藝術(shù)家、社會活動家。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國后》等。著名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詩歌格調(diào)清新,具有民族風格,帶有神秘色彩和感傷情調(diào)。一九一三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創(chuàng)作對印度文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影響也是廣泛的。他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四、1、由一個學生讀詩,然后師生一起來朗讀體會。(讀音、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急等)
① 讀準字音
嗅( xiù ) 聞(氣味) 花瓣( bàn )
羅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長篇敘事詩。
匿笑( nì )------匿,隱藏,不讓人知道;匿笑,偷笑。
禱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潤澤、培育。
、谝皇自娋拖褚环嫞@首詩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明確:這首詩向我們展現(xiàn)了“我”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 頑皮可愛的孩子變成一朵盛開的金色花,與慈愛的媽媽逗樂嬉戲,他是怎樣和媽媽逗樂嬉戲的呢?請用“當媽媽 的時候,我就 ”說一說。
示例:母親做禱告時,我就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沁入媽媽的心脾)。
母親讀書時,我就將影子投在書頁上(陽光太刺眼,這樣可以保護母親的視力)。
母親去牛棚時,我就恢復原形求她講故事。
、苓@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請你用“我讀出了一個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個____________的媽媽”的句式來回答。請說說你的理由。
示例:我讀出了一個淘氣的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愛讀書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伶俐可愛的孩子,一位溫柔善良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活潑機靈的孩子,一位勤勞美麗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愛媽媽的孩子,一位愛孩子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聰明的孩子,一位圣潔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神奇的孩子,一位篤信宗教的媽媽。
2、學生散讀,把握整首詩的朗讀基調(diào)。
你認為該用什么樣的語速和感情基調(diào)來朗讀?
。鞔_:稍快,喜悅、舒緩、溫馨、深情,讀出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調(diào)皮)
3、學生朗讀,深入理解,體驗情感。
以下詩句應讀出怎樣的語氣:
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要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得意,驕傲。)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讀出母親的焦急惦念。)
、、“我不告訴你,媽媽。”(要讀出孩子的淘氣、機靈、撒嬌、調(diào)皮和對母親的愛戀。)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要讀出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五、合作學習,質(zhì)疑探究
探究質(zhì)疑:這首詩寫了什么事,表現(xiàn)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孩子與媽媽的三次嬉戲,表現(xiàn)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探究質(zhì)疑:三次嬉戲具體是什么?討論并歸納:
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
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
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
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呢?請在文中找出我變成金色花為媽媽所做的事?并說說我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這些事情?
為了能給媽媽做點事: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
孩子懂得母親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還瞞著媽媽。
2、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為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
3、篇末,媽媽見到孩子為什么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么口吻?而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壞孩子”:媽媽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著急擔憂,一見到孩子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一聲不說就走,把媽媽急死了。
而“我”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事而高興,還要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才好,于是向媽媽撒起嬌來了。
六、拓展延伸
你還想變成什么美好的事物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呢?
我要變作一串珍珠項鏈,掛在媽媽脖子上,讓媽媽更美麗。
我要變作小鳥,時刻飛在媽媽身邊,唱出美妙的歌給媽媽聽。
我要變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離。
我要變作手,代替她做煩瑣的家務勞動。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美麗的發(fā)卡,我要別在媽媽的秀發(fā)上,讓她更加年輕漂亮。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節(jié)目,逗媽媽開心,讓她笑口常開。
假如我變成了一盞燈,我要為媽媽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變成了一把傘,我要為媽媽遮風當雨……
假如我變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讓媽媽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勞……
板書設計:
三 母親 孩子 (金色花——圣樹)
純真的母子之愛
《金色花》《金色花》次 禱告 散發(fā)香氣
嬉 讀書 投影書頁
戲 拿燈(去牛棚) 恢復原形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海燕》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
二、理解象征,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學習比喻、擬人、反復的修辭手法。
四、附預習題如下:
1、朗讀這篇課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幾部分?劃分的根據(jù)是什么?
。ㄒ笤诨卮鹬跋葮顺龆翁,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寫的、謳歌俄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者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詩——《海燕》(板書)。
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xiàn)抒情詩的內(nèi)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xiàn)力融為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jié)、韻律。讀起來鏗鏘悅耳,非常動人,現(xiàn)在先請同學們各自朗讀一次。
二、檢查預習
1、正音。
竄(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膽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號(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詞語解釋。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高傲:驕傲,這里是極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類爬行的'樣子,比喻彎彎曲曲地延伸。
掠起:輕輕擦過而舉起。
預言家:善于預先知道,說出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紹作者、時代背景
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lián)作家,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jīng)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tǒng)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fā)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被列寧稱為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俑郀柣诙碚Z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凇昂Q唷痹诙碚Z里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這種鳥兒。
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jīng)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tǒng)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斗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學生的罪行,于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說描寫了一群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xiàn)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guān)不準出版,只有結(jié)尾部分才得以發(fā)表,這就是《海燕》。為什么這部分能發(fā)表呢?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四、朗讀《海燕》;試擬副標題。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目的是熟悉課文。
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下列幾個副標題均可適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qū)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qū)者 劃破烏云的利劍。
五、理清結(jié)構(gòu)
。ㄒ唬┓侄。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即將來臨三個場面中進行描寫的。
2、劃分層次: (討論后歸納)
第一段(第1—6段)寫海燕對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寫海燕為暴風雨逼近而歡樂,而號叫;
第三段,(第12—16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即將要來臨時發(fā)出了勝利的預言。
。ǘ┓治龊Q嗟南笳饕饬x: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guān)的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出海燕的這種精神?(學生討論后交流)
交流后總結(jié):勇敢無畏,樂觀戰(zhàn)斗,不但不畏懼暴風雨,而且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云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 表現(xiàn)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tài)。
。2)“高傲”: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為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fā)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狂風烏云,充滿自信,有壓倒一切邪惡勢力的英勇氣概。
。3)“碰”勇敢低飛,觸及海浪。 “沖”迅猛高翔,銳不可當。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號叫” 體現(xiàn)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2)“飛翔” 到 “飛舞”更能體現(xiàn)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戰(zhàn)斗中。
。3)“直沖” “穿過” “碰到” “掠起”體現(xiàn)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戰(zhàn)斗力。
。4)“精靈”體現(xiàn)了智慧“深信”體現(xiàn)了樂觀、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體現(xiàn)它的勇敢無畏。
2、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戰(zhàn)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運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shù)手法,即所謂的托義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體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義。
3、總結(jié),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海燕的?
比喻、夸張(箭一般的)、擬人、反復,使語言優(yōu)美而有氣勢,增強了表達效果。
六:總結(jié),
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1—6節(ji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設計
。ㄒ唬﹥(nèi)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優(yōu)美散文。教學時,引導學生在熟練誦讀全文的基礎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領(lǐng)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進而體會作者借對石榴的描寫,所表達的志向、抱負。
。ǘ┻^程設計教法學法:在指導學生熟練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通過合作、討論等方式領(lǐng)會作者所托之志,培養(yǎng)學生積累優(yōu)美語句的興趣和習慣。輔之以多媒體教學。
二、教學流程
。ㄒ唬⿲诵抡n
1、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石榴的圖片或?qū)嵨,一邊讓學生說出有關(guān)石榴的詩句(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guān)石榴的詩句和資料)。
2、教師補充石榴的有關(guān)知識。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屬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夏季開花(花有結(jié)實花和不結(jié)實花兩種),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產(chǎn)伊朗的扎格羅斯山?喜歡陽光和溫暖的氣候。我國在西漢時由張騫從西域帶到中原,后傳布南北各地。山東棗莊有我國最大的石榴園,有“天下第一榴園”和“冠天下石榴園”的美稱。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產(chǎn)區(qū)。石榴葉翠綠,花大而鮮艷,故各地公園和風景區(qū)也常有種植以美化環(huán)境。根據(jù)花的顏色以及重瓣或單瓣等特征又可分為若干栽培變種,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黃石榴、瑪瑙石榴等,這些變種主要供觀賞。
。ǘ┳髡吆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yī),回國后從事文藝活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谷諔(zhàn)爭期間,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主要作品有:《女神》(詩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歷史。┑萶《石榴》寫于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極端困難的`關(guān)頭,一些文化人士變節(jié)投降,茍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寫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
。ㄈz查預習
1、詞匯積累(結(jié)合注釋,明確一些詞語的音或義)。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爭妍斗艷古味盎然光嫩潛溢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試說說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于寫作意圖,學生回答可能不夠準確,教師可指出,但不必作結(jié))。
(四)整體感知
1、朗誦全文(配以輕松愉悅的古箏音樂)。
。1)教師范讀第一自然段。(提醒學生注意聽老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處理)。
。2)學生朗讀2——9自然段(每人讀一段),然后讓其他學生對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教師稍加評價,意在指導朗讀)
2、學生自由品讀課文,思考完成下列問題。(可以討論、交流)
(1)在剛才的聽和讀的過程中,你能體會到作者對石榴的什么感情?請告訴大家。
參考答案:對石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結(jié)構(gòu)全文?可分幾部分?試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段。
參考答案:作者按“愛石榴、畫石榴、贊石榴”的思路結(jié)構(gòu)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點明石榴的可愛。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體描繪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發(fā)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愛”這三個字依次描寫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參考答案:依次描寫了石榴的“枝葉”、“花”、“骨朵”、“果實”和“子粒”。
枝葉:(與梅、柳比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紅色;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對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茸飨募镜男呐K。
骨朵:“小茄形”,“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為四瓣”,像瑪瑙琢成的花瓶。
果實: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齒”,豐腴,有酸甜兩種o
。ㄎ澹├首x、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1、學生自由閱讀自己最喜愛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組內(nèi)探討、交流,說出喜愛的理由。
小組選出代表發(fā)言,在班上交流。(教師可作巡回引導,讓學生品味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領(lǐng)會擬人、比喻等修辭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說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
。ㄟ\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寫出了石榴充滿生命力的特點)
。2)石榴樹有梅樹的枝干;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對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葉片與梅柳的作比較,形象地刻畫出石榴的獨特風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壘嗎?它會笑你呢。
。ㄕZ言幽默,富有情趣,寫出石榴的變化和惹人喜愛)
。4)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
。ㄟ@句使用擬人手法,把石榴作為一個有情有義,充滿生命力的人米寫,形象地描繪出石榴果實成熟的樣子。鮮活的形象和富有動感,的表達令人印象深刻。)
2、請你用下面的詞語各造一個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
枯瘠柔媚爭妍斗艷忍俊不禁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它是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于1925年1月寫的一篇散文詩,后來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魯迅的文章過去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得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過去的教材受當時政治的影響太大,過分強調(diào)魯迅革命性、戰(zhàn)斗性的一面,所以選的魯迅作品往往充滿了“火藥味”,這使學生讀了不少魯迅作品,到頭來卻并不喜歡魯迅。其實,魯迅作品中既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滿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寫自然景物和人間至愛真情的感人作品,這次教材選編的《風箏》就是一篇這樣的作品!讹L箏》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對兄弟童年時代游戲的故事。每個人都會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游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盡管有時也會有誤解,有陰云,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讹L箏》不僅是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教學設想】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結(jié)合個人人生經(jīng)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fā)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課后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方法】
1.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
2.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fā)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guān)于風箏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新課
a.作者簡介。
b.生字釋詞(點擊幻燈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或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
四、質(zhì)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讀完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fā)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tài)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W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五、拓展
練筆:如何看待文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保?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
六、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jīng)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下節(jié)課繼續(xù)研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整體感知了《風箏》這一課內(nèi)容,從中我們了解了兒童時候魯迅先生與他小兄弟之間的親情,但從現(xiàn)在看來,魯迅先生卻是一看到風箏,就想起兒時對小兄弟放風箏和做風箏的態(tài)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來幾十年過去了,魯迅先生的心情有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深入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及思想意義。
二、合作探究
[設疑探究](1~4段)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nèi)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guān)注個體差別。(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課件出示問題組:
、贋槭裁础斑h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lián)系下文)
、跒槭裁凑f“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提示: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jié)合書中插圖體會)
[教師小結(jié)]
、俟枢l(xiāng)放風箏的季節(jié)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②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故鄉(xiāng)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xiàn)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風箏時節(jié)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③看得出神、驚呼跳躍……從神態(tài)、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
[朗讀研討](5~12段)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讀時的語速和情感。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學生朗讀時教師細聽,檢查學生的朗讀水平)
引導問題探究,解決好如下問題
。▽W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小組內(nèi)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課件出示問題:
A.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
B.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
C.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tài)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互動小結(jié)]
這一幕,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fā)現(xiàn)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文中“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但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tǒng)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xiàn)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jīng)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diào)“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xiàn)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tài)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械玫綐O大的教育意義。
三、體驗拓展
1.閱讀周粲的《滿天的風箏》,將他的這篇文章和本問文做比較,看看兩篇文章在表達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現(xiàn)在離周六還有X天時間,請大家抽空做個風箏,一起來操場上放風箏。
【教學感悟】
《風箏》一文,意蘊豐富,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這些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使讀者面對同樣的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學中,我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以人為本。教學中擬讓學生反復閱讀,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我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合作探究,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
1、能說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體會作者練字的精妙之處。
3、通過對精妙語句的剖析,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shù)。
4、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去,品位詩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5、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來體會特有的魅力,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1、導入 :可由前兩課自然導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詩句導入 。
2、默讀課文
3、讀一讀,寫一寫。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讀。
5、逐節(jié)研討。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jié)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jié)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jié)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教師點播引導的.方向,可依語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驟要求。
6、齊聲朗讀,盡量達到背誦。
7、再創(chuàng)造實踐:
寫一首短詩,題目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體會詩歌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
8、強調(diào)讀詩的重要性,介紹古今中外的著名詩人以及他們的詩集,鼓勵學生課外多讀詩,多寫詩,培養(yǎng)詩化的語言,詩化的表達。
9、作業(yè) :
——完成《課課練》。
——熟練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品味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教學重難點
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guān)愛和溫情,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親情和關(guān)愛的空間。而和親人一起散步,更是一個幸福的時刻。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莫懷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散步)
課堂實錄
一、整體感知、把握情節(jié)
【設計意圖:柔和的的音樂、深情的導入旨在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nèi)進入到散步的意境中來,為文本的情感解讀作鋪墊!
1.配樂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仿佛沉浸在親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以上兩個問題。)
2.明確:
。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歸結(jié)為“和美”(板書)
二、簡介作者,檢查字詞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yǎng)成搜集資料的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有利于節(jié)約課堂時間!
1.介紹作者
簡介作者莫懷戚
2.字詞識記(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時 拆(chāi)散 熬(áo)過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各得其所
三、研讀入境,把握主旨
【設計意圖:先“速讀”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礎上,借助“心讀”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經(jīng)”的外在形式!
1.兩分鐘速讀課文,快速搶答:散步的季節(jié)?散步的`地點?課文中出現(xiàn)了哪幾個人物?在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結(jié)果如何?
學生讀后搶答
2.據(jù)搶答內(nèi)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3.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靜靜地傾聽文章的配樂朗誦,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文章所寫的情境畫面,讓我們跟著莫懷戚一家作一次愉悅的心靈旅行。
4.文章一定撥動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說說是什么如此打動你的心呢?
學生回答集錦:
這是一個多么溫馨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
一家人相親相愛、理解謙讓,他們在陽光下、田野間的散步是一幅最動人的畫面。
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尊老愛幼的贊歌!
四、再讀課文,點評人物
【設計意圖: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在這個溫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賞的人是誰呢?請用“我最欣賞 ,因為,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钡木涫交卮。
學生各抒己見,各贊所愛:
“我”——孝順、體貼、溫和、穩(wěn)重(板書:“我”---孝順溫和)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睘槟赣H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B:“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C:“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我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中的“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仔細這幾個詞語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寫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對母親的體貼關(guān)心,惟恐母親有閃失。
母親——溫和慈愛(板書:母親——溫和慈愛)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母親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以寧愿一個人在家。“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寫出母親對我的信任。
B:“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動詞“摸摸”足以看出母親對小孫子的疼愛,為了孫子,母親放棄了走大路的想法!斑是走小路吧”說明母親理解孫子的心思,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小孫子的心愿,彰顯了人類生命的真諦——對幼小生命的保護,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兒子——聰明伶俐、善于觀察(板書:兒子----聰明伶俐)
A:“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妻子——溫柔賢惠(板書: 妻子——溫柔賢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小結(jié):幸福的家庭,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無論寫誰,字里行間表達的都是真摯的情感:母子情、夫妻情、祖孫情、婆媳情……。 歸納為一個詞就是“相親相愛”或“互敬互愛”(板書:相親相愛)。
課后小結(jié)
我們感知了文章內(nèi)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板書: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課后習題
1.積累字詞。
2.完成課后練習二。
板書
散步
“我”---孝順溫和
母親——溫和慈愛
兒子----聰明伶俐
妻子——溫柔賢惠、尊老愛幼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課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兩篇講讀課文,三篇閱讀課文!栋踩摹芬早H鏘磅礴的語言,張揚激蕩的句式,瑰麗奇?zhèn)サ南胂,急促暴烈的?jié)奏,用一個個宛如鼓槌的漢字,在那天地之間,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原之上,為我們鼓蕩起一場驚心動魄、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洶涌的黃河奪路而出,展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揚的活力。新課標在實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充盈著生命的宣泄與活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本文在寫作上,內(nèi)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氣勢恢弘,有陽剛之美,是學生學習、感悟的好素材。
學情:
初一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閱讀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qū)哟紊袦\,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培養(yǎng),特別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的文章,學習起來更是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朗讀課文,理解主要內(nèi)容,學習本文形、神結(jié)合的語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能力目標:立足課文,注重感悟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形式美與內(nèi)在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開放課堂,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用中華民族生命律動的厚重的陽剛之美熏陶感染學生。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領(lǐng)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的。
教學流程:
動畫導入,激發(fā)興趣
欣賞安塞腰鼓的表演,說說看后的感覺或者讓你想起了些什么?
簡介安塞腰鼓
簡介作家劉成章及其作品
一、初涉文本,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說說這是怎樣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對其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課文中的內(nèi)容,讓學生自主研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四人小組分工朗讀,右上角的學生擔任組長,邊讀邊尋找文章的美點。讀完后在組內(nèi)用“我覺得這篇課文很美,美在——”的句式敘述出來,再推選同學準備全班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nèi)容學習。比如,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從四個方面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來學習,一切以學生為主。
二、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主要是采用"朗讀"策略,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側(cè)重實現(xiàn)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指導學生采取"替換式品讀",目的是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所謂替換式品讀,就是將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變?yōu)閯e的形式再讀,比較、品味其中的美。)如將文中的排比句改寫成內(nèi)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體味。
指導學生采取"評點式品讀",目的是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學生可任意尋找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地方朗讀,要求用"好,好在……"這一句式進行評點?蓮淖、詞、句式、修辭、寫法、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評點,體會作者對語言的錘煉。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一定的點評。
三、拓展延伸,內(nèi)化語言
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讀背背
欣賞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試著用上排比、反復等修辭。
四、總結(jié)升華,布置作業(yè)
學生總結(jié):說說自己的收獲
教師總結(jié),提出要求,布置作業(yè)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努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開展研究性閱讀,以較好地體現(xiàn)新課標的精神,實踐新課標的理念。
1、突顯主體地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點撥、扶助,盡量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比如,安塞腰鼓是產(chǎn)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對于我們南方的學生來說,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對課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的內(nèi)驅(qū)力和積極性。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發(fā)現(xiàn)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并及時給予鼓勵和欣賞,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喜悅,能更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朗讀課文,學生感情不到位時,可以鼓勵說:“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能把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也讀出來,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試試!”當需要學生齊讀時,又可以鼓勵:“老師始終相信,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成功而快樂,為他們的困惑而出謀劃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有了安全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習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煩為簡,構(gòu)建簡明的教學主線
課堂上的時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定量,煩瑣的提問應答,冗長的情節(jié),會失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學時,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變“煩瑣”為:“簡易”,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讀去練,有更廣闊的空間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設計了兩個中心問題:
(1)作者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安塞腰鼓?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時,緊扣課文語言,說說對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
(2)你覺得這篇課文美嗎?美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課文。這兩個問題串成一條比較簡明的教學主線,從而支起整個教學框架,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還課堂的主動權(quán)于學生。
3、板塊化軟性設計,體現(xiàn)教學彈性
板塊是指在一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的大部件。軟性設計是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學設計而一成不變的執(zhí)行的,而是充分考慮到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多變性,根據(jù)課堂的實際進展,及時反饋、調(diào)整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現(xiàn)場生成!栋踩摹返牡诙糠郑ㄖ黧w部分)分別是從“宏偉的場面、雄壯的鼓聲、擊鼓的后生、奇麗的舞姿”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的藝術(shù)魅力,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好一個安塞腰鼓”。每位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板塊研讀,而且選擇同一板塊的學生可以一起學習研討,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時,也不一定要按照課文的先后順序依次交流。學生對哪個板塊最感興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個,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彈性。
4、以讀為本,讀悟結(jié)合,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shù),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朗讀,對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朗讀是理解、感悟、積累語言的前提!栋踩摹肥且黄獨鈩莼趾氲纳⑽脑,對這樣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導學生朗讀,從誦讀中體會它的氣勢,實現(xiàn)整體感悟。對一些精美的語句,可采取“替換式品讀”、“評點式品讀”,從而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意蘊美、情味美。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與反復,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xiàn)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nèi)涵、新的情景,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讀中產(chǎn)生共鳴,得到提升,從而達到“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書設計:根據(jù)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本著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難點,清晰、美觀、提綱挈領(lǐng)的反映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七年級語文《狼》教學設計06-24
七年級語文《筏子》教學設計04-02
七年級語文《松鼠》教學設計03-29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3-26
七年級語文《白鵝》教學設計03-26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3-20
七年級語文海燕教學設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