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张开腿让黑人通爽,吃瓜黑料,欧美激情内射喷水高潮,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大班教案

時間:2021-11-16 14:30:56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10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目標:

  1、通過操作游戲學習1-50的按群計數,會兩個兩個的數.

  2、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群概念,激發(fā)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準備:演示板幼兒人手一套操作盒、盤子、小碗、勺子、花生米。

  過程:

  一、開始部分:數數游戲

  1、手指指棋盤點數1-5.(注意點數常規(guī))

  2、接數練習.(1-50)

  二、基本部分:

  按群計數1-50

  1、講述故事吸引幼兒.師:今天是對對國五十年的國慶大典,全國上下都很高興.國王邀請50位客人參加國慶大典,對對國有個規(guī)定,進出人員必須兩個兩個的,要不就要受到懲罰,所以守成門衛(wèi)兵都很小心,今天更不能出錯,出錯會掉腦袋的,我們一起來幫他們數.

  2、天還早著那,客人們已經開始來了,教師邊講述邊在演示板同時放上兩個紅棋子,再放兩個綠棋子.問:客人來了幾個?他們是怎么來的?

  3、教師邊擺棋子邊兩個兩個的數數,要求幼兒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直到擺夠五十個棋子.請幼兒按要求兩個兩個數到五十,可變換幾種方法強化記憶。

  4、請小客人到你的棋盤上坐一坐。教師敲一下鼓,幼兒擺兩個棋子,邊擺邊數,中間停下再讓幼兒從頭數,直到擺夠五十個,再讓幼兒從頭兩個兩個數到五十。

  5、客人走了很遠的路,走累了,我們請他們到客廳里休息一下。教師敲一下鼓,幼兒拿走兩個棋子,邊拿邊兩個兩個數,直到全部拿完。

  6、送客人回房間休息。(送操作盒)

  7、請客人吃聰明豆。幼兒扮演服務員,兩個兩個舀豆豆,邊舀邊數,數到五十。

  三、結束部分:

  參加慶典大會師:國王非常高興,也請我們參加慶典大會,現在請小朋友找一個好朋友拉起手,兩個兩個一起去參加,放音樂,幼兒手拉手自由舞蹈。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背景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彩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著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于是產生了設計這樣一個活動的想法,試圖通過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大班的孩子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操作、記錄以及合作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都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鞏固和提高的。而對于科學活動來說,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設計了合作操作與記錄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fā)展。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fā)現“三腳架”具有穩(wěn)定性。

  2.引導幼兒記錄操作過程和結果,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欲望,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通過操作和記錄,發(fā)現、總結“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穩(wěn)穩(wěn)地支撐起物體”的科學規(guī)律。

  活動準備

  1.學具:游戲棒、彩泥、記錄紙、筆、玻璃球、墊片等兩人一份。

  2.教具:大記錄紙一張、話筒架一個、課件一份。

 。ɑ顒映,“用什么材料作固定”很讓我費了一番工夫,經過多次嘗試后,我從電線、橡皮筋、彩泥中選擇了彩泥,因為它是最便于幼兒操作,也是幼兒最熟悉的一種物品。而活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所使用的小墊片,則是機緣巧合,在幼兒區(qū)域活動操作時偶然發(fā)現的,在實踐中又非常實用。)

  活動過程

  一、讓彩棒站起來

  1.出示彩棒:“這是什么?我們平時是怎么玩的?”“誰能讓這根彩棒站起來?”(幼兒自由嘗試)

  2.提問:“你是用什么辦法讓彩棒站起來的?”

 。ㄟ@是一個沒有什么懸念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所有的孩子看到桌上的彩泥后,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使用彩泥,并且都獲得了成功。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彩泥頂起來”。)

  二、把彩泥頂起來

  1.嘗試一根彩棒。

  (1)師:“彩泥也想到上面去看看,試試這根彩棒能不能把彩泥頂起來!保ㄓ變簢L試)

  (2)示范記錄方法。

  “你們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頂起來嗎?”(幼:不能)

  教師示范在第二列第二行記錄方法(根據幼兒的喜好用數字或圖畫的形式記錄)、第三列第二行記錄結果(根據幼兒的習慣)。

 。ㄟ@里,教師用幫助幼兒記錄操作結果的方法進行記錄講解,記錄用的又是幼兒喜歡的形式――用“√”“×”符號,或用笑臉、哭臉,或用五角星、三角形等等,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更易讓幼兒接受。因此,示范變得很自然順暢,淡化了“教”的痕跡。)

  2.嘗試多根彩棒。

  提出問題:“那兩根彩棒(邊說邊記在第二列第三行)能不能呢?(手指第三列第三行)再多一點呢?”

 。1)交代操作要求。

  “請你們兩個好朋友一起來試試,好嗎?”

  “試一次,記一次,把成功的不成功的結果都記下來,看看用幾根棒能把彩泥頂起來。”

 。ú僮饕蟊仨毢啙嵜髁耍骸皟蓚好朋友一起來試試”――合作;“試一次,記一次”――方法,使幼兒不至于漏記;“成功的不成功的結果都記下來”――便于發(fā)現和總結。兩句話,就能把所有的要求都交代清楚了。)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統(tǒng)計操作結果。

  “你們用幾根棒把彩泥頂起來了?”(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fā)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

  “最少要用幾根棒?”

  (在活動中我發(fā)現,總有幼兒會把棒都并在一起以至于實驗失敗的,他們也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及與同伴的對比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操作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這為下面的總結打下了基礎。)

  3.小結:小朋友們真棒!都把彩泥頂起來了。而且我們還發(fā)現了只用三根棒就能又方便又穩(wěn)固地把彩泥頂起來。人們根據這個發(fā)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們覺得這樣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導幼兒為這樣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豐富,他們?yōu)榧茏尤×撕芏嗝,而且都很貼切,能與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腳架”或“三角架”的,這使得“三腳架”這個名字的出現也很自然。)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

  1?出示話筒架:“三腳架在我們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這個話筒架就是一個三腳架,有了它,話筒就可以穩(wěn)穩(wěn)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著了!

  2.提問:“你還在哪里見過三腳架?有什么用?”

  3.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4.請幼兒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

 。▽嵨铷D―話筒的出現,喚醒了孩子們大腦中積存的無意記憶,“晾衣架”“攝像機架”“帳篷”等等,都被一一列舉出來,可見,孩子對三腳架的運用已經有了真正的認識。課件演示的則是一些不常見的物品,如求援架、鉆井架等,為的是拓寬幼兒的視野,幫助幼兒了解其更多的用途。)

  四、用三腳架把玻璃球架起來

  1.“現在誰能用三根彩棒、一個墊片把這個玻璃球架起來?”“你們一起來試試吧!”

  2.請成功的幼兒交流方法。

  3.再次嘗試,感受成功的樂趣。

 。ㄟ@個環(huán)節(jié)是幼兒已有經驗的遷移和提升,是從實驗到運用的轉換。由于有了前面的經驗,雖然材料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孩子們還是很快就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心理上獲得了很大的滿足。)

  活動評析

  《綱要》指出:幼兒園“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北净顒泳统浞煮w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記錄操作結果的記錄表在幼兒的總結活動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在活動中無論是對記錄方法的提示還是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都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合作操做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也更濃了。

  附:記錄表

  數量

  結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明白鍛煉可以使身體強壯。

  2.通過學習兒歌教育幼兒養(yǎng)成早起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幼兒學會恰當運用“滾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

  2.通過實物讓幼兒充分理解“滾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

  三、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連貫的語言有順序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語言的邏輯性。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學會恰當運用“滾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

  活動準備

  錄音、課件、圖片、實物。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小朋友們,現在請大家聽一段音樂,聽完之后請小朋友告訴老師:你在哪聽到這段音樂,那時我們在干什么?

 。▽W生回答)

  教師:對了,這是我們做操時的音樂。小朋友們聽的真專心。其實在生活中,除了我們還有很多的朋友每天都早早起床做早操,你們想認識他們嗎?

 。▽W生回答)

  教師:今天我們就要認識這樣一些朋友。

  二、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

  教師:小朋友們請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誰?

  (學生回答)

  教師:對,今天我們要看這些小朋友是怎樣做早操的。請聽老師說。(課件播放音樂,教師泛讀。)

  教師:現在我們來認識第一個朋友,小露珠。(課件演示小露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

  教師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在生活中還有那些朋友是滾來滾去做早操的。

 。▽W生回答)

  同法學習其它小節(jié)。

  三、練習說話

  指名學生說一說還有那些動物或植物出來做早操?它們是怎樣做的?

 。▽W生回答,如果回答不準確,教師可出示課件中的動畫供學生觀察,說話)

  請個別學生將自己仿編的兒歌內容通過動作表演給全體幼兒。

 。ㄈ绻麑W生表演不出,教師可激勵學生用動作表現課本中的內容。準備實物圖片)

  四、結束新課

  全體幼兒在音樂伴奏下完整的朗誦自己仿編的兒歌。

  教學反思

  從孩子們的表現看,教學過程的設計還是挺好的,能做到循序漸進,能讓孩子在觀察畫面以后引導他們說出內容,并且是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為后面學習兒歌打下基礎,可以說孩子在學校兒歌時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反應出新的問題;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沒有完全放開,沒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縝密的思考,并對孩子的水平最相關的測試,以便在新的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fā)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魚類的`主要特征。(身體表面有鱗,用鰓呼吸,靠鰭運動, 用卵繁殖后代,終生離不開水)。

  2、學習分辨魚類和非魚類,并說出理由。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幼兒對于鯽魚和金魚已經有了充分的觀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物質準備:

  PPT、金魚和鯽魚的手偶各一個、人手一張指示牌,正面笑臉,反面哭臉。

  活動過程:

  一、 故事導入--《鯽魚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特征--通過比較在黑板上羅列出鯽魚和金魚的共同點。

  --及時幫助幼兒歸納總結出魚的特征。

  三、選擇區(qū)域:它們是魚嗎?

  --提出問題:烏龜是魚嗎?

  師:孩子們你們認為烏龜是魚的,請坐在A區(qū);覺得不是的,請坐在B區(qū)。

  師:你為什么會覺得不是魚呢?(說說理由)--教師播放烏龜生活習性的視頻幫助孩子理解為什么烏龜不是魚。

  四、根據已有經驗判斷墨魚是魚嗎?

  1、點擊PPT,出示墨魚,猜想:墨魚該屬于什么類?

  師:這時又來了一只墨魚(點擊PPT),你們認識它嗎?魚兒和非魚兒都想墨魚加入自己的隊伍,你認為它應該加入哪支隊伍呢?她究竟是魚類還是非魚類呢?為什么?

  2、根據幼兒對墨魚的判斷為"魚類"、" 非魚類"兩個答案為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為"魚類"" 非魚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魚組 墨魚會游,所以它是魚類。

  非魚組 墨魚沒有鰓和鰭,可是魚是有魚鰓和魚鰭的,所以它不是魚類。

  4、借助PPT,了解"墨魚"的特征。

  辯論結束。

  師:墨魚到底加入了魚類還是非魚類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墨魚是怎么說的。

  五、《小朋友的書-動物王國》

  --小朋友,你認識這些水中生物嗎?哪些生物你覺得不是魚類呢?說一說你的原因。

  活動延伸:

  請你再去收集資料:還有哪些"*魚"其實不是真正的"魚"。

  根據已有經驗判斷蝙蝠是鳥類還是獸類。

  1、點擊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該屬于什么類?

  師:這場戰(zhàn)爭進行的真的很激烈,很難分出勝負,這時又飛來了一只動物(點擊PPT),你們認識它嗎?鳥類和獸類都想蝙蝠加入自己的隊伍,你認為它應該加入那只隊伍呢?她究竟是鳥類還是獸類呢?為什么?

  2、根據幼兒對蝙蝠的判斷為"鳥類"、" 獸類"兩個答案為分組依據,把幼兒分為"鳥類"" 獸類"和"不確定"三類。

  3、模擬辯論的形式,兩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鳥類組 蝙蝠會飛,所以它是鳥類。

  獸類組 鳥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齒的,所以它不是鳥類是獸類。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以旅游的形勢再次熟悉虎丘的主要景點,能夠講述虎丘景點的故事。

  2、在活動中,使幼兒產生對蘇州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1、導游旗、導游證、小話筒;

  2、課件;

  3、茉莉花茶、茶杯、熱水;

  4、方向盤,排好汽車座位;

  5、3名小導游準備好導游詞。

  【教學過程】

  一、歡迎詞

  1、[在汽車上、喇叭聲]歡迎大儒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到虎丘。今天由我和三個小導游來帶著大家游覽虎丘。

  2、早在900年前,我國的大詩人蘇軾就說過:“到姑蘇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意思是說到蘇州一定要到虎丘來游玩。

  3、小朋友有沒有誰來過虎丘的?

  4、我們的車子馬上就要到景區(qū)了,請大家做好準備,我們要下車啦![下車]

  二、游虎丘

  1、[走得離圖片遠一點][出示虎丘遠景圖片]

  我們前面就是虎丘了。可能有小朋友要問了,虎丘為什么起這個名字呢?

  2、講述故事{附1}

  3、[出示虎丘塔近景圖片][走近][播錄像]

  幼:老師,虎丘塔怎么斜了?它快倒了!

  虎丘塔不會倒,但是它的斜還有一個故事呢!我們先請1號小導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4、講述故事。{附2}

  謝謝1號小導游。大家剛才聽到的只是故事。其實,虎丘塔它是建造在松軟的土石上的。由于時間長了,它受力不均勻,所以產生了一定的傾斜。但大家請放心,早在20多年前,我們聰明的建筑師已經對塔進行了加固,它不會倒下來的。

  5、[播音樂][繞教室一圈]

  我們要去下一個景點了,大家跟緊不要掉隊了。注意腳下臺階,我們一起去看石頭。

  6、[出示試劍石圖片]

  這是一塊有趣的石頭,大家看,它的中間有什么?(有一條裂縫)

  這條裂縫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來聽聽2號小導游的介紹吧!

  7、講述故事。{附3}

  謝謝2號小導游。其實,我們知道再鋒利的寶劍也不可能把石頭劈開,這也只是一個傳說故事。這是大自然的力量把石頭分開的。

  8、[播音樂][繞教室一圈]

  后面的小朋友跟緊啦!我們又要去新的景點了。我們現在走的這山路就像老虎的身體。接下來我們要去老虎臀部的位置,繼續(xù)去看石頭,這可是塊大石頭,上面可以坐一千個人呢!

  9、[出示千人石圖片]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景點叫千人石。大家看看,這塊石頭是什么顏色的?(紅色)

  我們平時看到的石頭不是青的,就是白的或黃色的,這石頭怎么是紅色的呢?請3號小導游給大家來講一講原因。

  10、講述故事。{附4}

  11、[播廟會錄像]千人石上好熱鬧。≡瓉碓谶M行虎丘廟會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2、觀賞節(jié)目。

  13、[播音樂][繞教室一圈]

  請小朋友繼續(xù)跟著我走。除了我們剛才已經游覽的幾個景點,你們還知道虎丘有什么景點嗎?

  14[出示真娘墓圖片]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古真娘墓。這里埋葬了一名美麗、善良的姑娘。正好有人在講真娘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播放故事]{附5}

  三、品嘗虎丘特產

  1、是的,所以茉莉花茶就成了虎丘的特產?,前面就有一個茉莉花茶的攤點,我們一起去品嘗一下由茉莉花泡制的香魂茶吧!

  2、幼兒品嘗茉莉花茶。

  3、你覺得它的味道怎樣?

  四、感情升華

  1、小朋友,我們今天一起游覽了虎丘哪幾個景點?

  2、你最喜歡哪個景點?為什么呢?[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對應圖片]

  五、結束游覽

  1、我們今天虎丘的游覽就結束了,請大家回到汽車上,我們將去下一個景點了。

  2、幼兒上車,開著汽車走出活動室。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故事《一只有教養(yǎng)的狼》主要在闡述“讀書”的好處及樂趣,選擇“大野狼”作主角,意圖揭示讀書可以將野蠻個性轉變成有教養(yǎng)的氣質。透過幽默成趣的寫法以及畫者詼諧自然的畫風,作者極力擺脫教條式的呈現故事,讓書讀來妙趣橫生,津津有味。故事主角大野狼的造型,不是那種惡狠狠的兇模樣,瘦弱、拙趣,還帶點逞強表情,看了不禁讓人產生幾許同情。由于大野狼的造型成功,讓更多幼兒接受他,也接受所傳達的讀書的趣味。

  活動分為第三環(huán)節(jié)進行,第一環(huán)節(jié)中鼓勵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用恰當的詞匯來描述狼的形象,并通過猜想,幫助幼兒開啟故事之旅。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分段講述故事,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并展開討論,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推進故事的發(fā)展,逐漸靠近故事要表達的主題,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最后通過分享故事,讓幼兒感受共享故事的快樂,從而進一步讓幼兒感受讀書帶來的愉悅。

  活動自標

  1.欣賞繪本,了解閱讀帶給狼的轉變,知道讀書的好處。

  2.感受故事中狼對讀書的堅持,明白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狼前后四次不同的行為轉變。

  難點:幫助幼兒理解讀書的好處和重要性,知道讀書需要堅持

  活動準備

  1.故事PPT或繪本《一只有教養(yǎng)的狼》。

  2.幼兒用書第3冊第9~10頁

  活動過程

  (一)你心日中的狼。

  1.出示一只大野狼

  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狼?(兇狠、野蠻。)

  這樣的狼會受別人的歡迎嗎?

  (鼓勵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用恰當的詞匯來貓述狼的形象。并通過猜想,幫助幼兒開啟故事之旅分段講述故事,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并展開討論,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推進故事的發(fā)展,遷漸靠近故事要表達的主題,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

 。ǘ┐笠袄堑墓适

  1.第一次去農場(故事第一段)

  提問:大野狼為什么去農場?一大野狼是怎么進農場的?小動物們和他說了什么?大野狼想做一只怎樣的動物?你認為教養(yǎng)應該具有怎樣的行為?大灰狼該怎么辦?

  2.第二次去農場(故事第二段),提問:

  大野狼決定去做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學習的?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大野狼是怎么回到農場的?

  小動物們理他了嗎?為什么?你覺得大野狼會怎么辦?

  3.第三次去農場(故事第三段),提問:

  大野狼去圖書館做什么?他第三次去農場的時候,是怎么進門的?小動物們喜歡大野狼的故事嗎?

  4.第四次去農場(故事第四段)

  這回大野狼放棄了嗎?他是怎么去做的?

  第四次國到農場的大野狼是怎么進門的?

  這回大野狼成功了嗎?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幫助幼兒梳理故事的主題,通過經驗遷移幫助幼兒知道讀書要學會堅持,讀書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和習慣。)

 。ㄈ┳x書的真諦

  1.完整欣賞故事。

  為什么故事的題目叫“一只有教養(yǎng)的狼”?

  2.讀書的真諦

  看圖討論比較大野狼四次進農場的區(qū)別。

  3.教師小結:讀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內化成教養(yǎng)。因為讀書,野蠻的狼變成了一只有教養(yǎng)的狼。這只狼在求學的過程中堅持到底的毅力,促成了他的成功。

  4.閱讀分享。

  故事中的小動物們想到全世界去講故事,你覺得這個建議好嗎?為什么?

  你有哪些好的故事愿意與同伴分享嗎?請你找一個好朋友,相互分享好故事。

 。ㄗ詈笸ㄟ^分析故事,讓幼兒感受共享故事的快樂,從而進一步讓幼兒感受到“讀書”帶來的愉快。)

  活動延伸

  1.在熟悉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在表演區(qū)開展表演活動。

  2.故事分享會:每個人提前練習講一個好故事,到幼兒園來與同伴分享。

  3.結合幼兒用書,引導幼兒嘗試畫一畫大野狼四次進農場的不同形象,或試著發(fā)揮想象續(xù)編以為表演區(qū)的表演設計宣傳海報。

  4.教師可以和幼兒討論如何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并在日;顒又虚_展一些與生活禮儀教育相關的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一、作品賞析

  (一)內容簡介

  住在樹林里的老奶奶為小朋友們找到了許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說話了,這可怎么辦呢?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個個全包進了粽子里,誰吃了粽子,誰就會講故事了……

  (二)主題分析

  通過講述老奶奶把故事包進粽子里,然后再尋找吃了會講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經歷,引發(fā)孩子們對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時激發(fā)起他們學講故事的愿望。

  (三)情節(jié)分析

  密密的樹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著誰呢?一位躺在床上、頭上敷著毛巾的老奶奶進入了小讀者的視線: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讀者是否很擔心呢?

  拄著拐杖的老奶奶出現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著白米和葉子做什么呢?

  小動物們都來吃包著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不同小動物的叫聲一定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發(fā)了焦慮:松鼠、狐貍、百靈鳥……它們不會說話!

  于是小動物們找到了會說話的小姑娘,并動腦筋把她帶到了老奶奶家,小讀者的焦慮此時可以放下一半了?矗」媚锍粤讼銍妵姷聂兆,給大家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小讀者一定也很想聽聽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體、自自的頭發(fā)、圍著圍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畫面,都是笑瞇瞇的、慈祥的表情,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親切。

  故事中每個小動物的出現大都是笑瞇瞇、可愛的樣子,溫順的性格一覽無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個小動物的眉毛糾結、嘴角下垂,顯露出它們的苦惱。

  小姑娘慌張、驚訝、開心的表情變化,正是她對“粽子里的故事”從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轉變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印象深刻。

  (五)圖畫分析

  1.畫面構圖、色彩

  畫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黃黃的、橘色的暖色基調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傳遞的溫暖、祥和的氣息,凸顯了故事的主題。

  在構圖上,作者運用了大片的、簡單的背景來烘托人物和主題,使得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現的主要情節(jié)。

  2.圖畫中蘊藏的細節(jié)

  圖畫書中老奶奶的發(fā)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辮、花棉襖配小綠褲的服飾打扮,還有小背簍、小陶盆以及溪邊淘米、洗粽葉的畫面……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與故事的主線“粽子”串連起來,展現出

  濃濃的民俗韻味。

  (六)語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優(yōu)美,娓娓道來,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節(jié),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這句話反反復復,貫穿整個故事,使小讀者讀上去既瑯瑯上口,又充分表達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葉”和“粽米”對于幼兒來說是新出現的詞匯,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圓又白”這兩對形容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講”這五個動詞將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串連起來:采粽葉——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講故事。

  象聲詞“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的出現既表現了不同動物的叫聲,同時也使得整個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動設計

  (一)活動設計

  1、設計思路

  老奶奶有許多好聽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場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說話了。為了把故事講下去,聰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進了粽子里,并在小動物們的幫助下開始尋找吃了粽子會講故事的小朋友……

  優(yōu)美的故事娓娓道來,不禁引發(fā)了孩子們對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時激發(fā)了他們學語言、講故事的愿望。

  2、活動目標

  (1)聽故事,理解老奶奶讓大家“吃了粽子講故事”的美好愿望。

  (2)樂于參與傳話、詞語接龍等語言游戲,體驗聽說的樂趣。

  3、活動準備

  圖畫書、PPT課件

  自制大粽子兩只:一只用來“傳話”,一只用來“接龍”

  粽子糖若干

  4、活動過程

  (1)經驗回顧,引發(fā)興趣

  出示封面:

  一吃過粽子嗎?粽子里有什么?

  一聽說過包著故事的粽子嗎?今天就來聽一聽《粽子里的故事》。

  (2)傾聽、理解故事情節(jié)

 、侔兆(出示第1~5頁):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領?

  一老奶奶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結:原來,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诔贼兆(出示第6~1 2頁):

  一誰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會講故事嗎?

  一學學小動物吃了粽子后的樣子。

  小結:小動物們雖然吃了粽子,但是它們不會說話,所以不會講故事。

 、壑v故事(出示第1 3~22頁):

  一小動物用什么辦法找來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樣?

  小結:小動物們?yōu)槔夏棠桃齺聿赡⒐降男」媚铮」媚锍粤艘粋又一個粽子,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芡暾蕾p故事:

  一小姑娘帶著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會做什么呢?

  (3)遷移運用,開展游戲

  一老師這里有幾只大粽子,我們一起來吃粽子講故事吧!

 、(拆開第一只粽子。)傳話游戲: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將詞組傳給每組的第一個,幼兒依次傳話至最后一個,公布答案,比比哪組傳的準確率高,哪組便獲得品嘗粽子糖的機會。

  規(guī)則:傳話者要附在聽者耳邊傳話,聲音不能響但應清晰;聽話者要仔細傾聽傳話內容,盡可能正確模仿并傳遞。

 、(拆開第二只粽子。)詞語接龍: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教師說出詞組后,由兩組幼兒輪流依次接龍,直到接不上為止,接上的一組可獲得品嘗粽子糖的機會。

  規(guī)則:詞頭接詞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動

  一你們吃了粽子也練了講故事的本領,這里還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許多好聽的故事。老師把它放在區(qū)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試試一邊吃粽子,一邊故事接龍哦。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感受是個所表達的溫馨的家庭情感。

  2.學習詩歌,了解詩歌中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嘗試結合圖片仿編詩歌內容。

  4.認讀重點字詞:大樹、果實、琴弦、音符。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6.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教學讀本、大字卡、自己和爸爸媽媽的合影照片、大海圖片(圖中有浪花、帆船)藍天圖片(圖中有太陽、白云)。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幼兒展示和家人的合影照片,相互介紹自己的家人,引入詩歌。

  小結: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是快樂的,爸爸、媽媽和你,就組成了一家人。今天老師就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描寫家人的詩歌《我的家》。

  二、閱讀理解

  1.出示教學讀本,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幼兒欣賞。

  2.閱讀詩歌第一段,引導幼兒理解將一家人比喻成“綠葉”和“花朵”的意思,是父母的愛讓孩子像花朵一樣快樂成長。

  教師:在詩歌的第一段中,爸爸是什么,媽媽是什么,寶寶像什么?綠葉和花朵之間有什么關系?

  3.閱讀詩歌第二段,引導幼兒理解詩歌中比喻的“樹”和“果實”的意思,父母的希望就是孩子,而孩子也是他們豐收的喜悅?呻S機出示大字卡“大樹”、“果實”,帶領幼兒認讀。

  4.閱讀詩歌的第三段,引導幼兒理解詩歌中比喻的“琴弦”和“音符”的意思,孩子就是家中的歡樂音符,有了孩子,家里就永遠有唱不盡的歌。隨機出示大字卡“琴弦”、“音符”,帶領幼兒認讀。

 。ㄐ〗Y:爸爸和媽媽為總結的孩子遮風擋雨,為孩子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呵護孩子快樂地成長。)

  三、創(chuàng)意閱讀

  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按照詩歌的結構仿編。

 。ㄒ唬├首x詩歌。

  1. 翻開幼兒讀本,跟隨教師一同朗讀詩歌。

  2.分組朗讀詩歌,教師鼓勵幼兒有感情地朗讀,并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

  3.教師和幼兒共同點評朗讀情況,表揚大膽表演、動作運用恰到好處的幼兒。

 。ǘ┫胂罄首x。

  出示大海、藍天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嘗試仿編詩歌,教師記錄。如,爸爸像一朵浪花,媽媽像一朵浪花,我像小船一樣,在浪花的懷抱里遠航。

  四、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一起朗讀創(chuàng)編的新詩歌,自然結束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3、4的組成,知道把3分成兩份有2種份法,知道把4分成兩份有3種份法。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并學會記錄。懂得交換兩個部分數的位置合起來總數不變。

  3.在游戲中學習3、4的組成,發(fā)展動手能力及觀察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荷葉與蜻蜓的圖片若干,黑板、糖果。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幼兒興趣。游戲:分蜻蜓。

  2.初步探索3的組成。

 。1)出示3只蜻蜓的圖片請小朋友動動腦把它們分成兩份、提問幼兒。 (2)老師小結: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來都是3、讓幼兒指讀加深映象。

  3.初步探索4的組成。

 。1)出示4片荷葉的圖片請小朋友動動腦把它們分成兩份

  (2)讓幼兒把荷葉分成兩份你們會怎么分?有幾種分法?

 。3)老師寫出4 的分合式: 4分成1和3,還有3和1這兩組數都有一個相同的數字幾?它們的數字相同,但是它們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種分法后,將兩個部分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就是另一種分法,左邊的數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多1,右邊的數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少1,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4。

 。4)老師小結:4分成兩份有三種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還有2和2,1和3,3和1,還有2和2它們合起來都是4。

  4.幼兒操作練習,鞏固游戲----"分糖果 ":3的組成3顆糖分成2份,4的組成4顆糖分成2份。

  5.集體講評幼兒操作練習,進一步鞏固3、4的組成。

  活動反思: 教學不能只光教學當下的知識點,更要為以后的教學服務,好的方面是準備充分課堂氛圍比較好幼兒積極性高,不足的方面是幼兒造作較少應讓幼兒多動手多探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左、右手名稱,知道許多事情需要兩只手共同完成。

  2、通過“圖+文”方式引導幼兒認字,初步培養(yǎng)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大膽表述的能力以及耐心傾聽的習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左右手圖片及漢字,“圖+文”字條四張,圖片四幅,人手兩個紅黃圓形貼紙、一張白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師:小朋友,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老師伸出雙手)。(幼:都有手)

  “對,都有手,有幾只手?”(幼:有兩只手)

  2、師:對,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兩只手,這兩只手啊跟我們小朋友跟徐老師一樣都有它們的名字。(出示手卡片)“誰知道它們叫什么?”(幼:左手和右手)

  3、 師出示漢字卡片(左手 右手)并貼在相應的手的位置,說:“對了,這兩只手都有它們的名字,它們的名字就叫左手(綠色)和右手(紅色)。

  4、 師:知道它們的名字了嗎?小朋友請看,這個紅顏色字寫著的靠著這一邊的手,我們小朋友拿出來,哦,這只手,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右手。

  5、 師:小朋友,徐老師在這桌子邊上貼了紅點點,是不是給你們那個叫右手的手背上貼一個紅點點。(交代要求:動作要輕、要快)(老師也貼上紅點點)

  6、 貼好后,師:舉起來吧,給后面的客人老師也看到。好,剛才你們給它貼上紅點點的那只手叫什么名字啊?(幼:右手)

  7、 師:對,叫右手。好,那么還有一只手,這個綠顏色的它的名字叫什么?(幼:左手)

  8、 師:趕快給你們那個叫左手的手也貼上一個綠點點。(交代要求:動作要輕、要快)(老師也貼上綠點點)

  9、 師:哦,都貼好了嗎?給我看看,真棒!好,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把你們的兩只手都藏起來,(幼兒把手藏后面)把你們那個叫右手的手請出來。(幼兒伸出右手)

  10、師:啊,右手出來了,把它藏回去,把你們那個叫左手的手請出來。(幼兒伸出左手)

  11、師:哦,對了,都有了。好,現在把你們的兩只手都藏回去吧。

  12、教師小結:我們知道了,每個人都有兩只手,一只叫右手,一只叫左手,今天,徐老師就來和小朋友講一個“左手和右手”的好玩的事情給你們聽聽好嗎?

  二、基本部分。

  1、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右手對左手說:“我的本領比你大,我什么事情都會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右手它說自己會做哪些事好嗎?

  2、老師出示圖夾文1。

  師:右手說:“我會拿筷子吃飯。右手說什么?”。(幼兒回答能力差點的幼兒)。

  師:哪個小朋友能告訴我,你是怎么知道這一句話是:我會拿筷子吃飯的?(幼兒回答如:我認識字)

  師:哦,有幾個小朋友認得字,那么不認識字的小朋友,怎么知道它說是:“我會拿筷子吃飯的”,可以從那里看出來?(幼:圖畫)

  師:哦,看圖畫,哪里有圖畫?告訴我。(幼兒回答)

  師:手指筷子圖:這個圖告訴我們什么呀?(幼:一雙筷子)

  師:對了,這是筷子,看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猜了,拿筷子干什么呀?(幼:吃飯)這雙筷子就告訴我們這個圖前面兩個字是:筷子

  3、教師小結:右手說:我的本領很大,什么事情都會做,我會拿筷子吃飯。

  4、老師出示圖夾文2。

  師:它又說了,還會做什么?(幼兒自由說說)

  師:真聰明!他是怎么說的?跟著他一起說說看。(師幼集體讀一遍)

  師:哪里告訴我們是剪刀?(幼兒說說)師:哦,這里有一把喀嚓咔嚓的剪刀。那么哪兩個字是剪刀?誰能夠大聲地告訴我?(幼兒回答)前面兩個還是后面兩個?哦,徐老師告訴小朋友哦,這個剪刀的前面兩個字叫剪刀,一起說說看。

  5、老師出示圖夾文3

  師:它又說,還會做什么?

  6、老師出示圖夾文4

  師:最后,它又說了,它還會做什么?

  7、師:今天,徐老師在這里跟小朋友介紹一個字,你看這里都有這個字,是什么字?(幼:拿)拿東西要靠什么呀?(手)對,拿東西要靠手,所以它上面都有一個手字,這就叫拿字,讀一遍。

  8、師:剛才呀,右手對左手說了好多話,我們把右手說的話一起來說說看。(幼兒讀)

  9、提要求:要神氣!讓我看看神氣不神氣。ㄔ僮x一遍)

  三、結束部分。

  1、師:右手啊,這么驕傲地對左手說:“我會做這么多事,你沒有用!左手啊一聽右手說它沒有用,生氣了,它就說:“你說我沒用,那我就縮進衣袖里去吧!

  2、師:什么叫縮進衣袖里,誰知道?(幼兒自由討論)請一幼兒示范,集體學。

  3、師:左手啊,就縮進衣袖里去了,左手縮進衣袖里去了以后,接下來又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來看看。

  4、教師出示各種圖片:飯碗打翻了 紙頭吹走了 皮球滾掉了 字寫歪了

  師:小朋友想想看,左手縮進衣袖了,右手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幼兒自由說說)猜一猜,發(fā)生了什么事?你想說那張?

  5、教師小結:好,剛才我們小朋友看了這幾張圖片知道了,左手說:“你說我沒用,我就縮進衣袖里去吧。于是就發(fā)生了:飯碗打翻了 紙頭吹走了 皮球滾掉了 字寫歪了

  6、師:怎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情,你們說說看,為什么?

  7、教師小結:原來好多事情都是左手和右手要一起互相幫助才能做好,對嗎?

  四、延伸部分。

  1、師:好,那么接下來,徐老師想問問小朋友看了,你們平時會用兩只手做什么事情呢?想一想,大聲回答我,你們會做嗎?(幼:會,并自由說說)

  2、師:好,現在徐老師不要你們說了,我在桌子上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紙和一些筆,你們到邊上想一想,你們的兩只手會做什么事?自己去用記號筆隨便怎樣畫一畫。呆會兒上來為大家大聲介紹,比比誰的兩只手會做的事情最多。

  3、幼兒繪畫過程。(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逐一介紹作品。

  5、教師小結:好,小朋友你把你們的紙阿上面都畫了好多“我用我的手會做的事情”徐老師也希望我們的小朋友的兩只手越來越靈巧、越來越能干!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我利用圖夾文的形式,引起幼兒的興趣,在過程中沒有強調孩子認識這些字,而是注重語言對孩子的刺激,如“拿”字是兩只手合起來拿東西,通過這樣的解釋,培養(yǎng)孩子從小對閱讀的興趣。最后讓幼兒用筆畫一畫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把要表達的語言轉化成一種符號,然后在轉化成語言,這樣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非常好。就像某名人說的:孩子的成長依靠一百種語言。語言教育改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以前的語言我們只要求單純的書面語言,發(fā)展到現在強調并重視孩子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孩子在一日活動種語言的應用,一直到現在把閱讀教育作為幼兒語言培養(yǎng)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10篇】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六篇02-13

【精華】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六篇02-20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模板集錦9篇02-18

【實用】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四篇02-17

【必備】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六篇02-17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集錦9篇02-17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六篇02-17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集錦六篇02-17

關于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錦六篇02-17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集錦15篇)02-15

麟游县| 吕梁市| 新安县| 莱芜市| 什邡市| 会理县| 辰溪县| 平山县| 滦南县| 宣恩县| 科尔| 新河县| 合肥市| 墨脱县| 沂水县| 台北市| 尚义县| 呼图壁县| 临武县| 汉阴县| 米易县| 孝昌县| 微博| 西丰县| 修水县| 滕州市| 沛县| 阜南县| 句容市| 五常市| 潞城市| 绍兴市| 连城县| 阿城市| 陕西省| 绥中县| 天峻县| 喜德县| 株洲县| 阿鲁科尔沁旗|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