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chǎn)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xiàn)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一盞燈一個愿,寄托著我們對家的思念
自七歲隨父母到蘭州后,已經(jīng)有十五年沒有回過河南老家了。今年是畢業(yè)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離開蘭州在京北漂的五個月,對“家”一字開始有了更為深刻的感觸,每念及此心中波瀾往往很久才能平復,也開始懂得老一輩“安土重遷”的思想,慢慢理解了爺爺奶奶遲遲不肯離開河南那間小院的心思。而姥姥的突然離世成了今年一定要回去的契機。沒來得及見這位養(yǎng)育過我的老人最后一面使我滿腹愧疚,而遠在家鄉(xiāng)的爺爺、奶奶年歲已高也成了我們的牽掛。 所以今年全家商定要回河南的家鄉(xiāng)過年。
臘月二十八早上六點多我們順利到家,而爺爺奶奶想著我們可能隨時會到達,一宿沒睡好。在村里,路燈都只安在各家的門前,路上是沒有路燈的,而這燈到晚上 11點后又都被關了。兩個老人拿著手電筒披著棉衣從屋內(nèi)走向院門的畫面,還有從屋內(nèi)投射出的燈光下元寶和小黑向院外狂叫的樣子就這么被刻印在腦海中,抹去七歲前對于家模糊的印象,這兩個畫面成了我真實的故鄉(xiāng)的樣子。
如今的農(nóng)村,種地的年輕人很少見了,他們都向外走,到城市去做工,“削尖”腦袋的想留在高樓林立的都市融入那里的繁華。而我的家鄉(xiāng),這個河南的貧困小村莊,最多的是年邁的老人,還有陪伴他們看家護院的土狗。連留守兒童都沒有我小時候多了,在城市打拼的父母想著把孩子接到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去看管,自然留下的就是老人。春節(jié)將近,見到左鄰右舍的年輕人多了起來,都是回家過年的,再過幾天人會更多吧!
那春節(jié)后呢?
此時的歡愉與喧鬧是要襯托往后的孤寂嗎?
父母在蘭工作已經(jīng)扎穩(wěn)了腳跟,將爺爺奶奶接過來沒多久,兩位老人仍決心回去,留在了河南的小院,“這里才是根啊”。也許爺爺?shù)倪@句話正反映出了祖祖輩輩人安土重遷的思想傳統(tǒng),但也許他們是不想成為兒女的“不方便”吧?傊,村中遇到的多是互相攀談的老人,也許他們正炫耀,“今年兒孫都回來了”,“今年很熱鬧”。
點燈只是寄托我們希望,愿望的一個簡單形式,真正切實可行的是去關心我們身邊的這些空巢老人們,別到已成天上人間時再說悔話。再忙也要記得給家里一聲問候,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