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蘇軾的一件軼事名人故事
陳文新對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復(fù)咀嚼。因為,越咀嚼便越傷感,越傷感便越覺悲傷難以承受。
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講述了蘇軾的一件軼事。蘇軾被貶海南,他的弟弟蘇轍亦被貶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藤,一塊兒吃面條。兩兄弟的性情是不大一樣的,蘇軾高曠豁達(dá),而蘇轍的心底卻總是潛伏著某種人生的憂郁。于是,當(dāng)兩兄弟置身同樣的境遇時,其反應(yīng)便大不相同了。轉(zhuǎn)眼之間,蘇軾已將"粗惡不可食"的面條吃光,可蘇轍卻放下筷子在那兒嘆氣。蘇軾詼諧地問:"莫非你還想細(xì)細(xì)品味嗎?"言外之意是:對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復(fù)咀嚼。因為,越咀嚼便越傷感,越傷感便越覺悲傷難以承受。
蘇轍的舉動令我們想起唐代的柳宗元。這位散文大家曾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后改官柳州,比海南島近多了,可他卻悲憤莫名,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的命運(yùn)唏噓感慨。他在《永州八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中借題發(fā)揮說:以此丘之勝,如果是在長安附近的話,那么貴游子弟一定會出辣價錢購買;可如今,被拋棄在偏遠(yuǎn)的永州,連農(nóng)夫漁父都看不起它。這里所隱喻的正是他本人的懷才不遇。由于心情抑郁,柳宗元才四十七歲就病死在柳州。
蘇軾則真正做到了禪宗所提倡的隨緣自適。他在惠州給人寫信說:"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這樣一想,海南就成了他的故鄉(xiāng)了。而且,這個故鄉(xiāng),不僅風(fēng)景美好,還有新鮮的荔枝吃。
于是,他興高采烈地寫了一首《食荔枝》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謫中的蘇軾,并沒有倒下來。
人生總免不了會遭遇挫折,我們是作蘇軾呢,還是作柳宗元、蘇轍?
【蘇軾的一件軼事名人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名人蘇軾軼聞趣事故事06-25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名人故事05-19
經(jīng)典名人故事09-07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世界名人故事10-27
名人讀書的故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