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科舉的四場盛宴
科舉考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它始于隋煬帝大業(yè)四年(公元607年),一直沿襲到清光緒31年(1905年),歷時1300多年。為了籠絡天下士人通過科舉考試,踏上仕途為統(tǒng)治者效勞,古代科舉制度還組織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的士子參加由官方、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恩典,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舉四宴。
由于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
“鹿鳴宴”是為鄉(xiāng)試后新科舉人而設的宴會。起于唐代,明清沿用,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悠悠鹿鳴”……而取名為“鹿鳴宴”有祝賀之意。此宴設于鄉(xiāng)試放榜次日,宴有地方官吏主持,宴請之人除新科舉子外,還有內外簾官(考場工作人員)等。據(jù)《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jiān)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試已,長吏以鄉(xiāng)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韓愈在《送楊少尹序》中也寫到“楊君始冠,舉于其鄉(xiāng),歌鹿鳴而來也。”
科舉賀宴為何名叫“鹿鳴”呢?原來,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征“祿”的意思,以為有“祿”就能升官發(fā)財,新科中舉乃是入“祿”之始。但古人比較含蓄,不愿把升官發(fā)財掛在口上,因為這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離的,于是就取了“鹿鳴”這個有些詩意的名字。
瓊林宴
“瓊林宴”是為殿試后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始于宋代。宋太祖規(guī)定,在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賜宴慶賀。由于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瓊林苑”是設在宋京汴京((今開封)城西的皇家花園。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端问·樂志四》又載:“政和二年,賜貢士聞喜于辟雍,仍用雅樂,罷瓊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稱“聞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稱“恩榮宴”。雖名稱不同,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仍可統(tǒng)稱“瓊林宴”。據(jù)載,遼也曾設宴招待新科進士,地點在內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宋人,稱之為“瓊林宴”。
宋朝狀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賜瓊林宴恭和詩》描寫瓊林宴盛況:“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云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huán)。燕席巧臨牛女節(jié),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鷹揚宴
“鷹揚宴”是武科考鄉(xiāng)試放榜后而設的宴會。清制,武鄉(xiāng)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載:“武鄉(xiāng)試揭曉翼日,燕(宴)監(jiān)射主考執(zhí)事各官及武舉于順天府,曰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
所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大意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鷹之飛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
會武宴
“全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后舉行的宴會。古代科舉,自唐開始,武科殿試放榜后都要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這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舉》中也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于兵部,曰會武燕(宴)。”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云:“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武科殿試不同于武科鄉(xiāng)試,故會武宴的規(guī)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在封建時代,學子們不僅把這種宴會當做殊榮,而且更重要的是當做學術地位、任職高低的一種標志。盡管與宴者是少數(shù)人,但對大多士子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都視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奮力追求。
【古代科舉的四場盛宴】相關文章:
古代科舉知識09-29
古代科舉趕考介紹09-13
關于古代科舉的趣事09-14
古代科舉考試童生試07-27
古代科舉考試奇聞軼事09-14
古代科舉制考場-貢院05-11
小升初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知識04-23
樹葉的盛宴06-12
森林的盛宴06-16
“盛宴”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