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第五章有感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截止到這一章為止,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老子的《道》(道德經的簡略之稱,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論道;
第二章——談“無為”;
第三章——進一步談“無為”;
第四章——論道。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與羅列,我們應該可以隱隱地意識到,在第五章中,老子會再度回來談“無為”。
于第四章論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繼續(xù)接著談了無為。
不僅談了,而且還隱藏得比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舉了當時生活中的兩件事,借著這兩件事,老子悄無聲息地再一次強調了《道》這部經典的核心觀點之一:無為。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夏天的陣雨。夏天的農村是非常忙碌的季節(jié),天氣的影響對當時農村的'夏天的生產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曬,夏天溫度高,日照充足,農民一般會搶時間將收割進來的稻谷晾曬干后入倉存儲,作為整年度的口糧。
但是夏天的陣雨經常非常有趣,剛剛還是大晴天,一轉眼一陣大風,一大片烏云,一聲炸雷,雷陣雨說來就來了,然后曬谷場就像在打仗,大家紛紛忙著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經常是村子東頭疾風驟雨,村子頭卻陽光普照。
因為農民已經喜歡了這種夏天的娃娃臉,所以也就見怪不怪,從不曾為此責怪老天不公平,更不會因為陣雨淋濕了稻子而咒罵老天不仁不義。
天就是這樣,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該干旱就干旱,該洪澇就洪澇,從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會關照任何人!
冬天無論多冷,該下雪了,那么老天還是會送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讓寒冷進行到底,他絲毫不考慮天下有人會因為一場大雪而凍死于戶外。
夏天無論炎熱,日照繼續(xù)猛烈進行,他從不曾顧及天下有人會中暑死亡于戶外的高溫環(huán)境。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老天只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來:老天只是遵循著道來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這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談及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對其畢恭畢敬,虔誠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這貨就成為了垃圾,隨風飄,滿地是。
老子在拿“芻狗”現(xiàn)象說明一點:天地無所謂仁或者不仁,天地待萬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順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誠萬分地扎出一只只的芻狗,只是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認為哪一只芻狗是我的,哪一只芻狗是他的,那么能說世人對芻狗不仁嗎?莫不是要把這些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都收集起來,當柴火燒了才算是仁?
讓事物順著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馳,這不正是老子一再強調的無為嗎。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無所謂仁或不仁,他們只是善于做一件事:無為,讓百姓順氣自然地生活、順氣自然地發(fā)展生產與家庭、順其自然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
老子講的第二件事:關于風箱(橐tuó龠yuè:風箱)的故事。
風箱,這玩意兒80后、70后一定見過,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鎮(zhèn)街角那個鐵匠鋪里頭,使勁搗鼓一下就能使爐火更加旺盛的東西。
老子不僅是圣人,更是一個思想者、哲學家,他總能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東西,洞悉一切深度隱藏的道。
老子認為風箱有三大特點:
其一、風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沒有,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空氣;
其二、風箱里面的空氣是永遠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風箱這玩意兒是越搗鼓,風就越多,風量就越大。
老子其實想說的只有一點:天地之間,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風箱,好多事,你最好別搗鼓,越搗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難以治理;反過頭來講,你如果不去搗鼓這個風箱,那么那些風依然還是存在的,并不會消失,但是風不會扎堆一起出來,那么天下自然就寧靜了。
無需繼續(xù)解釋了!
還是那兩個字:無為。
【讀《道德經》第五章有感】相關文章:
讀《道德經》有感04-27
讀《道德經》后有感04-15
白巖松讀《道德經》有感04-13
讀《道德經》有感1200字01-11
讀《道德經》有感1500字04-23
讀啟蒙巨著《道德經》有感04-23
讀《道德經》有感—學會放下05-06
讀《道德經》有感800字05-04
讀《道德經》有感600字范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