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紅巖有感 推薦度:
- 讀《簡愛》有感 推薦度:
- 讀童年有感 推薦度:
- 讀《動物莊園》有感 推薦度:
- 讀《廉政鏡鑒》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京華春夢》有感:浮華但卻并不一定若夢
初讀《京華煙云》,七八年前,校園時代,偶從圖書館借得,繁體豎排版面,初翻時十字中只識得四五,但情節(jié)實在太吸引人,于是一行行“猜”下去,待到一周后讀到結(jié)局,這些繁體字竟已識得十之八九,實屬意外的收獲。那份驚喜,至今仍記憶猶新。
再讀《京華煙云》,冬日閑時,休假在家,網(wǎng)絡(luò)電子版,兩日便讀罷。
時光不同,場景不同,心境亦不同,但相同的是書太精彩,令我不由得一頁頁不停地翻下去,然后,掩卷回味許久。
初讀時,剛一翻開書頁,那張繁復(fù)的人物表就令人聯(lián)想起同樣是人物浩浩蕩蕩的《紅樓夢》來。《京華煙云》素有民國版《紅樓夢》之稱,而林語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譯《紅樓夢》,因故未譯成,決定仿照其結(jié)構(gòu)寫作一部長篇小說。因而書里的人物、場景多少帶有《紅樓夢》的影子,比較典型的是紅玉幾乎便是翻版的黛玉,一樣的才華橫溢、沉郁與凄美,陳列木蘭嫁妝那段也讓人想起黑山村烏莊頭向賈府敬獻年貨的那張禮單。
重讀時,我卻有了不同的感受。據(jù)說寫到紅玉的死去,林老先生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紅玉在作者心中有著極強的象征意義,她是濃縮了的`《紅樓夢》。假如小說至紅玉死去便完結(jié),那么這本書也算是一本臨摹得很成功的民國版《紅樓夢》,但林老先生并未停筆,而是把故事放進了一個洶涌澎湃的抗日場景中去升華。要讓一只魚鮮活起來,溯游、跳躍,就把它放入一條奔流的河水中而不是狹小的魚缸里。因此在這樣一個風云激蕩的民國背景中,人物在經(jīng)歷磨難后轉(zhuǎn)變,重塑,變得更加豐滿而立體。木蘭也由一位富家千金轉(zhuǎn)變?yōu)槠胀癖娭械囊粏T,但內(nèi)心的充盈卻讓人物更加趨于完美。
小說的后半部無疑是成功的,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它激蕩、振奮著人心,呈現(xiàn)出史詩般的厚重感。
林老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書評中寫道“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浮生若夢”是此書的主旨。”這似乎也是我初讀時的感受。家庭的興衰變遷,歷史的風起云涌,似乎是都是瞬息萬變,所以我更喜歡郁達夫之子郁飛先生所譯的《瞬息煙云》書名。
但重讀時,我更關(guān)注于書的后半部。當木蘭問父親中國能作戰(zhàn)嗎?姚老先生的回答極有深意,他說:“你問曼娘。曼娘若說中國非打不可,中國就會贏的。曼娘若說中國千萬不要打,中國就會輸?shù)摹!甭锎淼氖侵袊钊崛醯陌傩眨裥乃,輸贏自見;阿滿是千萬熱血青年中的一員,她死時木蘭作為母親的那種傷心,象征著失去眾多兒女的中國母親的傷痛;書中還有一處很出彩的地方,便是牛素云最后竟是為了中國死在日本人的槍下,在連她都能同仇敵愾,戰(zhàn)爭勝利的曙光似乎更加明亮了;及至故事的結(jié)尾,“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xiāng)”讓人陡然震撼,木蘭的形象漸漸淡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時代的崢嶸,民族的堅毅,無數(shù)人群的往來奔赴,此時,還如何能平靜平淡得“浮生若夢”呢?
厚重的歷史,激蕩的情節(jié),鮮活的人性,成就了這部恢宏壯麗的巨著。當所有的人物在那段民族苦難與斗爭中碰撞,讀者心中的民族意識被紛紛喚醒,不由得心懸了三分,和人物一起吶喊,感悟到的絕不僅僅是如夢般煙云散盡的浮華。
【讀《京華春夢》有感:浮華但卻并不一定若夢】相關(guān)文章:
浮華背后——讀《紅樓夢》有感01-22
讀浮華背后有感05-04
讀《命若琴弦》有感04-07
讀《心若驕陽》有感12-08
讀《浮生若茶》有感04-25
讀《夢》有感04-20
讀《命若琴弦》有感作文04-17
讀師者若水有感05-18
讀《浮生若茶》有感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