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放下龍應臺的《目送》,抬頭看一眼掛鐘,一個小時又過去了,藍色天空的色彩愈發(fā)艷麗,但又飄上了幾朵紅云,街上的車多了,一片紅色的車燈在閃爍——已是黃昏了。
我不得不感嘆時間飛逝,我剛坐到書桌前到放下書仿佛只是一眨眼。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目送》中的一句話: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里的沙還有多少,也聽不見沙漏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那沙漏在不停地漏,不停地漏。我仿佛看見了那個鑲著金邊的時間沙漏,但看不見沙漏中還剩多少,漏了多少,只看見沙漏兩頭的中間有紫色的.漏沙在流動。
翻看著從小到大的照片,從黑白的,照片都發(fā)黃了的外公外婆的年代,到色彩鮮艷的現在;從滿頭黑發(fā)的長輩與剛出生的我,到年過七旬的外公外婆與充滿活力的青少年時期的我,我又一次感嘆時間的無情。
時間會不會停留?
時間固然不會。
那次外出旅行。在國外度過了十幾天沒有外公外婆的生活,現在回了家,自然最想看見他們;氐郊,為我們開門的是外公,將我們的箱子拎進屋的也是他。我走進屋,看看這個可愛溫馨的家。外婆趕緊端出了熱氣騰騰的米飯,好久沒吃到它了,那香味真是深入骨髓。飯桌上放著為我們準備的菜肴。坐下來,將一口家鄉(xiāng)風味的菜送進嘴里,整個口腔便立即充滿了溫馨。這飯菜的味道沒變,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電視機里和往常一樣,正播放著新聞,沒變。只是坐在電視機前的外公,變了。他的聲音變得略有沙啞,背也稍稍有些彎了,再稍微彎下腰,似乎就要與我一般高了。
我曾在多少個夜晚偷偷哭泣,我是那么害怕失去那些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害怕我還沒準備好,他們就離我而去,并用他們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
轉眼間,十幾年歲月如同抓在手中的細沙,無聲無息地流失。然而,沙子流了,可以再抓一把;花兒凋零,明年會再開;但是印象中那個能把我放在肩頭的外公,卻隨著時間,一同流走了。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影。”
《目送》讀后感2
這是一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弦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huán),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后,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yōu)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艷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異常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異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著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說:“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著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著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著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著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溫情。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
《目送》讀后感4
作者龍應臺的《目送》是一篇父親,母親的逝,兒女的大概?吹竭@本書時讓我懂得,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事物、人物不讓自己后悔而成為遺憾。這是一次親情的談話。一生中我們一直在目送是父母一直目送著我們。一直都是我們走在前面而他們在后面,途中我們可能跌倒,是他們在后面看著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再下一個拐角處目送著我們。我們一直往前走卻忘了后面的父母,他們期待,渴望著我們的回頭一笑或者一句問候,我們不知道走在后面的他們是否跌倒。
之前看到一篇小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十七八歲的男生回去老家過年,當要回老家時,他的奶奶含著淚告別表現的.是十分的不舍他走,而男生心想的是:又不是不回來了,干嘛那么嚴肅。之后的幾天他聽到了一個壞消息,他的奶奶走了,離他而去了。這時的他才知道自己的錯誤,為什么當時自己不好好珍惜呢。
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小時候總是盼望著趕緊長大來保護家人,可是越長越大,發(fā)現自己的矛盾與父母的矛盾越來越大,他們有時很煩,很多話,甚至小到每一件事都要管,就越反感他們厭惡他們,但是他們有些事情對我們卻很關心,吃了嗎?天冷了多穿衣甚至去超市也按照著我們的口味來買東西,不論那件東西有多貴,他們總是舍得。
而我們有時卻忘了這份他們對我過分的關心,我們不懂得如何去體諒他們,珍惜他們對我們的這份關心。
我們都應該自己慢慢的走,等后面的父母走上來,不應該讓自己的背影漸行漸遠。讓他們看著我們目送到下一個路口。還記得小時候不去上幼兒園,父母是一步一步鼓勵我去上回家后還有當天的獎勵,如果獲得小紅花,還會帶我出去玩兒,其實這些都是她盼望我們早日學成,但之后越長大就越不懂珍惜。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我們應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所擁有的每一天,珍惜父母對我們的照顧。
《目送》讀后感5
《目送》是龍應臺一篇描述親情及周邊人物感情的散文。
她的描述真切、細膩、含蓄,但直擊人心底最柔弱的部位。
十四年前,女兒剛出生,那是盛夏,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小丫頭剛剛抱出產房,我心里就溢滿了幸福感。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讓我和她媽媽開心的不行。女兒就是我們的全部,我和愛人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女兒一天天的成長。后來女兒慢慢長大,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傁矚g買些漂亮的小衣服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頭上扎滿了“爬爬角”,女兒是一個愛臭美的小丫頭。后來跟隨我們去武漢做生意,開始學興趣班,上幼兒園。依稀記得她每周末戴著小紅花蹦蹦跳跳回來開心的樣子。
后來,女兒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自己會去處理一些人和事。要說失落感,當初肯定是有的,但也必須明白,孩子總會長大,終要自己去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女兒一個人跟隨老師去省城參加“震撼一條龍”,去參加學校南洋、射陽的社會實踐活動,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粘著父母。我們在家牽掛她,她在外玩的不亦樂乎。作為一個父親,前幾年我父親的角色是有缺失的,把女兒的教育都交給了我愛人,忽視了女兒的成長,忽視了與女兒的溝通,陪伴女兒很少。如龍應臺所講,這輩子我終將在一次次目送女兒的背影中老去。
龍應臺《目送》中對親情的`理解和描述,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親人、周邊的人。對于我自己的父母,我們現在不在父母身邊,父母獨自生活在農村老家。很少回去陪父母,每次回去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欠缺父母太多。如果折算成天,我們這輩子又能陪父母多少天呢?《;丶铱纯础愤@首歌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而我們又為父母做了什么呢?父母的孤獨,對兒女的思念我們又理解多少?我們需要深思。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父母也會慢慢變老。而我要做的就是默默目送孩子的背影,就像我的父母目送我的背影一樣。
《目送》讀后感6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行將合上時,卻有想要流淚的沖動。在鬧世喧囂、張狂、失意、疲憊、喜悅、悲傷,以及任何的時候,都值得一讀。
目送,畢竟會是跟隨每個人一生的動作目送吸引了我,龍應臺筆力獨到,以女性細膩感性的筆觸剖析人生的悲歡辛酸——“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樣的句子讀起來令人心碎。為人子女者當讀此書!
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父母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yōu)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蛘撸f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11-13
目送09-04
《目送》經典句子03-17
目送,在雨中07-10
目送的作文02-16
目送作文03-13
【精】目送的作文10-11
關于目送作文11-06
龍應臺目送的經典名句經典10-17
龍應臺《目送》心得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