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
“亂世出英雄。
”而我認為:亂世確實出人才。
在亂世之中,沒有按部就班,沒有井井有條,如果你不想學習讀書,絕沒有人強迫你,只是即使你渴望讀書,許多硬件設施與條件的不完美,又造就了許多喜好讀書學習的人最后放棄了。
最終只有那些視讀書學習為生命的人才實現(xiàn)了自己的讀書夢。
同時,能夠如此為一件事去拼命的人,對于整個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福利”呢?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所處的時代雖然安定,但由于“家貧”,他的讀書路上盡是坎坷。
但他最終還是因為自己對于讀書學習的熱愛與堅持,他戰(zhàn)勝了命運,超越了自己。
在古代窮人家,他也許會有許多空閑時間。
那么,如何用好每天的空閑時間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他會孜孜不倦的抄書、賞文、作詩,而我呢?盡管我沒有像他那么多的'空閑時間,可每一分鐘,我是否真正的不荒廢時間呢?我讀的書,是否又都是名著、史書呢?我對文章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呢?這一個個問題,我想我不能肯定的全部說“是!”難道我們要將這一切推給社會嗎?我想不是。
學習是自己的事。
現(xiàn)在的社會,你無需“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也無需在“窮冬烈風”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對學習說“不”呢?
“碩師”就在幾十米外,“群書”就在眼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戴朱纓帽”的人,也沒有“腰白玉環(huán)”的人,沒有一天只吃兩餐的生活,也沒有每時在抄書的辛勞。
我們還要如何苛刻的要求社會?要我說,我們現(xiàn)在應該首要做的便是反省。
反省我們?yōu)槭裁床磺笊踅,為什么態(tài)度不端,為什么“無事可干”,為什么“出言以復”。
我認為我學習的最大的問題不在于不聽“碩師”的教導,而在于課后的獨立思考。
老師講的固然重要,可自己的課后“賞析”同樣不可或缺。
我應該每節(jié)課后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然后再遇到不會的時候,先自己找答案,最后與老師交流。
我認為:如此便可成大器!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shù)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shù)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xiàn)代化的社會,在家里是父母手心中的寶;在學校里,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為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著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著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為我們著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zhuǎn)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huán)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huán)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3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jié)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岷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fā)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shù)木嚯x。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yè)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jīng)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4
我讀完這篇文章后,驚異的是古人與現(xiàn)代的我們在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于“懸梁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 日記
宋濂家里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復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俺瓡卑。∈裁锤拍!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現(xiàn)在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游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么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里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么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么“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老師那兒還得看老師的臉色,老師心情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現(xiàn)在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系”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系”。也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里,一位老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但是也從側(cè)面影射出現(xiàn)代中學生的待師態(tài)度!白鹁磶熼L”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老師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還重要,可現(xiàn)在的學生不是把老師當?shù)锪,是把自己當(shù)锪恕?/p>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tài)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么?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于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老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饑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己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理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心中充滿快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tài)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作文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yǎng)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jié)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fā)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好多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shù)木嚯x。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yè)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jīng)看過《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
我讀罷此文,感觸頗深。不只因此文言辭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內(nèi)容極為生動,毫無自詡之言,感情摯深,言辭樸實無華,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讀罷此文,對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時求學艱難,衣食無保,一覽無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檢,自強自愛,實屬不易.求學艱難之路上,先是手自筆錄,計日而還.而后千里求學,拜讀與饑寒交迫之際,求學于寒風凜冽之間,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手不釋卷,廢寢忘食,終有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而今之人,不學無術(shù),凡有小之得則自詡于眾人,毫無濂之自謙也,更無需徒步數(shù)十里拜讀,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實屬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賢者能勿喪爾。
今世之人,何等舒適,應道是高枕無憂.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級轎車,住有高樓公寓,本應刻苦自勵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頹廢至此!悲矣!羞矣!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長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且和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小時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他這樣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焙汀坝只紵o碩師名人與游!,可以看得出來,宋濂小時候讀書共有兩難:一是“無書難”,二是“無師難”。為了解決“無書”的問題,宋濂總是“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币彩恰案ブ 。再看看我們自己,沒有宋濂的“無書難”,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條件,卻被白白浪費,在九年的時光中不學無術(shù),碌碌無為,空有了一張學歷表,虛度了九年的時光。再說說這“無師難”。老師,是我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徊糠。人時時處處都在學習,而老師就是引導我們學習的人。
可宋濂卻“無師”,為了求師,他“常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碑斢龅嚼蠋熡柍鈺r,他“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唯恐老師發(fā)怒。設想一下,在現(xiàn)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有多少學生會虛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課后謾罵,侮辱老師。我曾經(jīng)也是教師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師”這個名詞下面隱藏著一個多么重的`負擔,里面有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熱切期望,也有無數(shù)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瞳暻,要挑起這擔子,只有老師做得到。從古時到今世,攀比之風在學堂中一直沒有停過。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樣“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笨峙逻@種攀比之風早就消停于世間了吧!我們要學習宋濂的這種精神,努力學習,長大報效于國家。!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在少年時期求學的種種困難,與自己的艱苦作對比,以告誡“馬生“刻苦學習。文章讓我強烈的感覺到我們應該學會執(zhí)著、堅強并珍惜優(yōu)越條件,好好學習。
因為執(zhí)著和堅強,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情況下抄錄下抄錄一本本的書,可以“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知經(jīng)叩問!笨梢浴坝銎溥尺,色愈恭,禮愈至”……并最終成為了大文學家。
國家的飛速發(fā)展,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如果想看書,父母會給你找;如果想要文具,父母會給你買……我們的條件一點也不比宋濂的差,可是我們卻沒有他的'那一份堅持和執(zhí)著。
我的愿望是長大當一名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堅持和執(zhí)著,當然,還要有高尚的愛國情懷。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
學乃樂事:學者樂,懂者樂,識者樂,用者樂!}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說。
宋濂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著真理與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里窮,沒有多余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時候,他更是為了拜師請教遠赴千里,俯身傾耳而請,一請不得,還要二請、三請,直到老師解答,自己把問題弄懂為止。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比較之下令我慚愧不止,同時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種沉醉于學習中的心性。試問:在一群華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幾個?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币苍S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癡迷和熱愛支持著他,成就了他“開國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許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和宋濂各自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式相差許多,可他這種精神卻絕對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流傳、借鑒。
對我而言,學習的過程有樂,學會了有樂,理解了有樂,懂得了有樂。當你可以自如地運用時,那更是一件樂事。
在讀完全文的一瞬間,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絲奇異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學習這件樂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
《送東陽馬生序》是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古文。學習了這篇文言文之后,我深深地為文中的宋濂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古文講述了作者早年求學和刻苦學習的經(jīng)歷。宋濂小的時候,因為家庭貧困所以讀書都是向別人借書來讀并且抄寫。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宋濂都不會因天寒地凍就放棄抄寫。因此,他總能夠及時把書還給別人,別人也就愿意借書給他。宋濂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讀了許多書。后來,他去離家較遠的地方向前輩請教求學。在求學的過程中,即使腳凍壞了也不放棄,依舊勤勉學習。
宋濂這種刻苦求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心中有獲得知識的'渴望,所以即使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宋濂都會抓住一切機會,努力讀書學習。因為對宋濂來說,知識就是他的精神糧食,所以他能夠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不因惡劣的生活條件就放棄讀書學習的機會。
再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現(xiàn)在的我們讀書條件比宋濂要好太多了。我們可以坐在溫暖的教室里學習,而且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也不需要我們自己抄書才能夠?qū)W習,因為有嶄新的書本發(fā)放給我們。但是,雖然我們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變好了,但有些人的學習態(tài)度卻并沒有端正,并不珍惜這么美好的學習條件,白白浪費了我們的光陰。我想說,我們做到像宋濂一樣為讀書學習而不顧一起了嗎?
學習是否能夠取得好成績并不是在于我們的天賦有多高,而是要看我們自己是否有刻苦努力。宋濂這種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今天的我們都需要像他一樣樹立起刻苦學習的精神。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1
靜謐的午后,挾一本心愛的書籍,躲開校園飯間的喧雜,獨自來到教學樓后的白楊林中,選一塊巨石靜靜的坐下來,耳邊伴著樹葉輕輕的“嘩啦”之響,目光正如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在一行行的鉛字上流淌。隨著明初大文學家宋濂的名作《送東陽馬生序》的牽引,使我仿佛看到了“幼時即嗜學”的'他求學苦讀的艱辛之旅。
宋濂雖自幼嗜讀,但家境貧寒,“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中的艱辛等諸多困難,都在這個嗜讀的學童面前逐一被克服,因此雖幼便能“遍觀群書”,隨后他遠道投師,克服了無師之難,學習中,雖師嚴厲,但始終謙恭對待,終于“卒獲有所聞”,成為大家。
自古以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求學的勤與苦永遠是并行的。大文豪宋濂在樂讀的同時,不乏奔走受凍、衣食不如人,但他終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在艱苦的條件中持之以恒,最終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壇上的歷史地位。
瀝覽中國求學的才子偉人,哪一個不是苦讀而成名成家的呢?就連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孔子在讀《易經(jīng)》時,都曾“韋編三絕”,更不必提“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古人勤學苦讀的佳話,至今令人稱頌。
看如今,我們與先人的求學之難相比,我們似乎基本沒什么困難可言。不必說學校有藏書幾萬冊的圖書館,也不必說教室中還有數(shù)百冊的圖書角。就連每個家庭中的藏書也不再像以前父輩母輩求學時那樣匱乏。更不必說信息時代知識大爆炸的現(xiàn)在,電子書、網(wǎng)絡圖書等書籍更是隨處能讀。這些與宋濂的借書、抄書而讀之難真是有天壤之別,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而不讀呢?
朋友們,與書為伴,能蕩滌我們的心靈。在你憂傷煩惱時,讀書能給你快樂。在你得意忘形時,讀書會給你警醒。讀書能開闊你的視野,豐富你的閱歷,啟迪你的智慧,涵養(yǎng)你的人生。讀書,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終會引你到達理想的殿堂。
和著樹葉的輕響,讓我們共同走進書香。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2
我從剛踏進小學的大門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認識了很多古詩,但因為我的語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會去背,但這首"送東陽馬生序"讓我懂得了很多,雖然這首詩內(nèi)容很多,可是,讓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講誠信,講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做到最后,不輕易放棄"
宋溓—明初詩女三大家鄉(xiāng)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shù)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樂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xiàn)代化的社會,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在學校里,還有老師教我們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為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著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著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為我們著想,我們卻從未學習理解他們……
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溓,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zhuǎn)大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與大學士宋溓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個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溓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huán)境會使人懶惰,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紹說,澳大利亞出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著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我想,出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這樣優(yōu)越的生活條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及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們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3
在國學課上,張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一篇新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不僅是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一篇贈序。更是對我們現(xiàn)代小學生的一種勉勵。
宋濂以青少年時期在艱苦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jīng)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學習。寫的字字親切,語句平易暢達。
當我讀到宋濂在天氣非常寒冷,把硯池里的墨汁都凍成了堅硬的冰塊,他的手指即使被凍的'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書時,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歡讀書的同學,我們現(xiàn)在的書都是父母掙來的錢買的,不用再抄錄,有的同學買來的書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邊。讀到這里,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認真讀書呢?
當我讀到宋濂在住旅館時,主人一天只給他兩頓飯吃,并且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時。我想:“我們現(xiàn)在在家里個個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倚仗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哪鐞,挑吃穿,盡管有可口的飯菜,還嫌棄這個菜做的沒有色,那個菜做的沒有肉。在宋濂那個貧窮的年代,哪能像我們這樣挑呢?”
當我讀到宋濂冒著凜烈的寒風,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學,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后,四肢被凍得僵硬不能動,要用熱水澆洗,用棉被裹著,很久才能暖和過來時,我陷入了沉思: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天天車接車送,嬌生慣養(yǎng),從來沒有挨過凍,受過罪,更別提把皮膚凍裂,四肢凍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絨服,腳上穿著既美觀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誰能想到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呢?
宋濂雖然每天同那些貴族子弟在一起學習,但沒有沾染一點惡習,依然專心學習,因為可以學習是他心中最大的快樂,他的心中已經(jīng)被學習的快樂填滿,裝不下任何東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從古至今,哪一個著名的文人學士沒有經(jīng)過很多磨難呢?唐僧取經(jīng),還要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到真經(jīng),就連明星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個紈绔學子可以成為婦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難來磨煉自己,把苦難當做我們攀登成功的高峰時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吧!把它踩在我們的腳下,很快我們就會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4
今天,我重溫了《送東陽馬生序》。
這篇文章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學習,但因為窮苦,借書來看,來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時,也不間斷。
為了拜師學習,還“嘗趨百里外”。
可以說,是磨難造就了宋濂,使他成為了一代文豪。
從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就是勤奮。
“勤”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奮,每天不停地抄書,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師請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趕路,無處不體現(xiàn)他的一個“勤”字。
其次,則是“儉”。
和宋濂在同一個地方學習的學生都穿著華貴,光彩照人,而宋濂卻衣著樸素,并不羨慕那些服飾華麗的'學生,一心向?qū)W,從來不去和那些學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兩頓飯食,而且還是沒什么油水的素齋,宋濂仍然可以專心于學習之中。
第三就是“!。
宋濂一直專心于學習,堅定目標,鍥而不舍,最終取得了一個好的成果。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宋濂正是有了這種鍥而不舍的品質(zhì),才終于成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稱頌。
在如今,也許我們可以吃飽穿暖,也有足夠的書看,不必像宋濂一樣去吃苦。
但我們?nèi)匀灰兄袼五ヒ粯印扒凇、“儉”且“專”的品質(zhì),也應該學習宋濂從師的態(tài)度,不能不懂不問,同時,還要像宋濂一樣恭敬從師,做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種從師態(tài)度。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
如今,科技發(fā)展迅速,國家日益強盛。我們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晌覀儏s整天無所事事?僧斘铱吹剿五バr候刻苦求學的事時,我徹底明白了。
今天我們學習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時候刻苦的.求學路,為了及時歸還,竟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情況下錄畢,無碩名人大師與游時,曾跑到百里之外向當?shù)赜忻那拜呎埥。而我們呢?根本不用擔心沒有老師指導和沒有書看,唉/向我們這樣在蜜罐里泡大的,怎會明白這種辛苦呢?
宋濂學習很認真,常提出疑問詢問道理,而我們上課卻不認真聽,上課只擔心老師不要喊自己回答問題,擁有好運氣剛好答對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不提出質(zhì)疑。宋濂求學時,負篋曳屣,一天只吃兩頓飯,看見同學學都穿著繡花綢緞衣服,卻不羨慕,以從中有足樂者。苦難并非全都是壞事,我們只要化苦難為動力,困難則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也。”孟子也說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闭且驗檫@樣,宋濂通過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我們應該知足,以宋濂為學習榜樣。
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他們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窮養(yǎng),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過清貧的生活,磨練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從小在大海里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因為他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
因為“梅花香自苦寒來”,范仲淹劃粥充饑,我們青少年是應該反思反思了,我們的生活如此優(yōu)越,卻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對于宋濂我們真是天壤之別!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環(huán)境那么惡劣的情況下,宋濂還不畏艱辛,刻苦求學。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古代有許多古人刻苦學習,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筆。相對比而言,我們的學習生活可謂是幸福,更應該用刻苦、認真的態(tài)度回饋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人們。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7-14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5-30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譯文08-09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2-02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10-08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07-20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原文及賞析12-09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及翻譯11-30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及鑒賞06-25
《送東陽馬生序》《與友人書》對比閱讀訓練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