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浮生六記》有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浮生六記》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浮生六記》有感1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赐炅 浮生六記 也該寫點什么很少看這種言情類的貨色,但,我感動于沈復(fù)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誠摯恩愛至逝世不渝,我仰望著他們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崎嶇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攝生記逍》,這個我是百度來的。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lián),所記所敘固然都是日,嵤,平鋪直敘,然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tài),更無學(xué)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fēng)漸漸拂面。
打開《閨房記趣》,沈三白刻畫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本來是專門給你夫婿籌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酡顏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圓滿姻緣一粥引之。
爾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時間。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打動著。他們的戀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凡最輕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激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鍛煉精絕,李(白)詩灑脫落拓;與其學(xué)杜之深嚴,不如學(xué)李之生動!
春景,三白欲攜蕓遠出遠足,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蕓亦笑說:“我笑正人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浮生六記》有感2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深愛之人,夢中追尋;聞夢中事,啟現(xiàn)上事”——《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沈復(fù)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這是本作者的自傳體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記述了作者與其妻子蕓娘之間的日常生活。對于蕓娘,早有聽聞。畢竟她可是著名文學(xué)家林語堂稱之為“歷史上最可愛的人”。而考慮到作者生活時期為清朝,我本以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離不出時代的限制,會相當拘謹,“最可愛的人”則或許是過稱了。而在看了書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最初的看法實在是實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會遭到時代的束縛,沈復(fù)和蕓娘便是經(jīng)典的一對代表。他們的不羈、率真的性格,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們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為對方著想,以至于他們的恩愛生活,有種跨越時代的自由,充斥著濃濃的愛意,著實令人羨慕。即使是現(xiàn)代人,怕是也難以達到他們的境界,所以看下來后可以說是被喂了滿滿的狗糧了。
對于沈復(fù),實在是難得的專情好男子,他不圖名利,愿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shù)的生活,只要身邊有蕓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對于蕓娘,則可以說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溫柔體貼,襟懷才識。難得的是,她并沒有因為當時時代的種種俗約而遭到束縛,她與沈復(fù)一樣有著不羈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達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樣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一心為丈夫考慮。這樣看來,稱她為“最可愛的女子”,絲毫不夸張。
對于這樣一對神奇的伴侶,試問有誰不會羨慕呢?而都說天道無情,果真如此。在書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記愁》為題。或許老天都妒忌起這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憂無慮的生活時光很短,沈復(fù)的人生道路頗為坎坷,很多時候為了維持家計不得不四處奔走,與蕓娘分離。而蕓娘則默默地承擔,直到后來大病一場去世。這樣的結(jié)局實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風(fēng)格實際上是輕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樣,《浮生六記》,“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fù)想表達的正是這“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快樂的時光著實短暫,這本書記載的則正是短暫的快樂時光,畢竟人生的坎坷已經(jīng)把他們折磨的不成樣子了,而追憶當年快樂的時光,在夢中追尋自己所深愛的人,則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陡∩洝,可以說沈復(fù)是為了紀念自己的人生,也是為了紀念蕓娘,紀念他們相伴的日子,所記載下來的真實傳記,也可以說是寫給蕓娘的一封充滿深情的情書。這便是“深愛之人,夢中追尋!倍鴱倪@部作品中,我們才不是光光看著作者幸福的回憶錄沉淪其中便可,從這《浮生六記》中,我們是可以得到對自己人生的啟發(fā)的:或是珍惜當下,又或是追尋知己。這便是“聞夢中事,啟現(xiàn)上事”
讀《浮生六記》有感3
周末,在書店里看書,找了本沈復(fù)的《浮生六記》看。
看言對我說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說了的,卻從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fù),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蕓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歷的細節(jié),而且,如今僅殘余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為何在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說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后,終于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里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fù)的妻子陳蕓,自幼與沈復(fù)熟識,兩情相悅,婚后沈復(fù)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瓷驈(fù)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于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蕓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后,居然因為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蕓娘是雅致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峰,種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蕓娘是大方的,往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談?wù)撛姰,蕓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蕓娘是巧思的,為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著花烹茶煮酒;蕓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jié),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游玩,卻也隨機應(yīng)變。
由此看,確實像翻譯者說的,沈復(fù)看起,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xiàn)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diào)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huán)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為繼,需要妻子處處節(jié)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yī)治和休養(yǎng)。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著把錢趕緊拿回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fù)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蕓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為丈夫?qū)ひ捯恢男℃,不?fù)得而郁郁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fù),并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鉆到書里,提起沈復(fù)的耳朵,指點他怎么去賺錢,或者怎么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里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閑在家,凈顧得吹牛,讓妻子為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說這男兒到底應(yīng)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為傳統(tǒng)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fù)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fù)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fù)生活的年代,應(yīng)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xué)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yǎng),還可以養(yǎng)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仆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fù)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品味,再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為然。而沈復(fù)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xiàn)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藝術(shù)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于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dǎo)的嗎?我們帶著孩子學(xué)鋼琴、學(xué)舞蹈、學(xué)繪畫、學(xué)棋、學(xué)國學(xué),不是為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shù)家,只是為他們把藝術(shù)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lǐng)略到藝術(shù)之美,領(lǐng)略到藝術(shù)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進入這一行業(yè),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藝術(shù)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shù)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只字片言里,發(fā)現(xiàn)作者眼里的藝術(shù)之美,并且跟著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xiàn)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于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4
初讀沈復(fù)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yīng)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閑情逸致,字里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于愛妻蕓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jīng)意的。卷二閑情記趣、卷四浪游記快,寫情寫景,對蕓娘看似不經(jīng)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于是,蕓娘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么不經(jīng)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xiāng),蕓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蕓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lǐng)襪皆蕓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蕓置條葉于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fù)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羈,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獨對蕓娘用情至深,讓依然好感動。然而世事無常,終歸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卷三中盡訴失妻之恨,又讓依然唏噓不已……
不知是友人無心,還是有意,送來的《浮生六記》,是從卷四開始的,然后是卷二,接著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閑,寫景寫物,抒胸暢懷,讓人感慨萬千;再得其趣,飲食起居、花木蟲草、山水風(fēng)月,引人遐思無限;再感卷三坎坷記愁之哀婉凄涼,真切傷情;讀到卷一閨房記樂,又是句句心聲,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癡更深處的感覺……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讀《浮生六記》有感5
回憶就像一扇窗,推開了就再難合上。
輕輕劃一葉畫船,隨波蕩漾在凄離的水面上,誰也不知這是要飄向何方。暖懷的回憶,飄著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難將忘的夢鄉(xiāng)。
故鄉(xiāng)明月再回首,卻早已不是當年模樣。今夜又逢中秋,天卻陰沉,帶著霏霏細雨,舉目不見皎月霜華。一個人走在他鄉(xiāng)的路上,思念伴隨著回憶游蕩。故鄉(xiāng),那是我揮之不去的夢絮,但自從你離開后,我便再沒有踏足回鄉(xiāng)。因為我怕,我怕那里到處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淺淺一笑,你的絮絮柔語,你的脈脈情意。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讓人將息,徒然傷悲罷了。
尤記得那年還幼,你拉我進你的閨閣,一碗涼粥,卻是如此甜香。如今憶起,不覺舔舐嘴唇,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兩唇之間,在那齒舌中迂回多年。更記那會兒我兩第一次相見,你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顧盼神飛,兩齒味露,讓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這艘畫舫,是那年中秋,你與我一同攜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卻賭氣發(fā)愿說如我兩能白頭到老就云開月現(xiàn),我心里暗自緊張,我怕天有不測風(fēng)云,我兩不能白首偕老。月還是出現(xiàn)了,你很是高興,我心里也如墜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圓很亮,皓潔霜華照在船上,映著我兩相擁的影子,好長好長。
你喜歡李白的詩,也愛譜詞作對,我便把你的詩提到了我作的畫上,我的畫配著你的詩,這是換千金都買不來的稀寶珍藏。后來家道中落,你仍不離不棄,隨我離開家鄉(xiāng),四處流浪。那些日子或許清貧,但卻是最美好的時光。我們一同填詞作畫,下廚煮飯,你做織紅,我賣字畫,這樣的日子,沒有大富大貴的喧鬧,更給我們的別致生活添加了幾分閑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還是來臨,你悄悄的便離我而去,去向那遙遠的縹緲地方。或許去到那里就沒有了痛苦,沒有了饑寒,但你卻怎舍得沒有了我?尤憶起那年七夕,我為你刻了兩方圖章,那陰陽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愿生生世世為夫婦”,你食言了,但我不惱,“僅斷續(xù)疊言來世,此生緣盡來世續(xù)”。
如今,我又乘上了這艘畫舫船,讓它載著我在這水面上隨波飄蕩,我不知會飄到何處,或許它將帶我去尋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里的再次相見,我們是否還記得彼此,還會相視一笑,牽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間再無煙霞色,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你便是那一朵粉白無暇的梨花,曾幾何時,這朵梨花悠悠飄入我的心里,那潔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記憶。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婆娑世界,彼岸花開,可憐紅顏遭天妒,香消玉殞夢方破。往影匆匆,襲上心頭,那是愁,是怨,還是該喜,該憂?喜是你又回來了,在我的夢里,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回憶里,從來不曾離開過,憂是那可望不可即,牽不到你,擁不了你,感覺不到你,那是一種莫名的哀傷。但我卻又甘愿承受這樣的哀傷,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把你刻進靈魂里,今生他世,永難遺忘。
為你攏一袖芬芳,紅葉的信箋情意綿長,又一年八月半晚風(fēng)涼,一斜陽漸矮只影長,這場故夢里,孤槳聲遠蕩,去向那遠方。
讀《浮生六記》有感6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清朝沈復(fù)寫的《浮生六記》,一部自傳體隨筆,讀完之后有許多感概,記錄下來,也算是我人生成長中的一道印記。
其實人生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總是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領(lǐng)悟,一直到老,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路歷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將自己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得記錄下來,后人讀后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吧?正如欣賞一次花開,又如看到竹筍在破土而出,一節(jié)節(jié)地成長,有時甚至能聽到生命膨脹時那清脆的聲響……
《浮生六記》的第一記是“閨房記樂”,寫的是作者和夫人蕓的愛情和家居生活。我邊讀邊感嘆唏噓:他們生活在官宦之家,衣食無憂,而且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然后互相傾慕,終成眷屬;楹笠彩腔ㄇ霸孪拢淝湮椅,兩人又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于是面對良辰美景,你恩我愛,琴瑟和諧,聯(lián)詩對句,樂趣多多。斯文風(fēng)雅的姑蘇小城,為他們夫婦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浪漫,名揚天下的獅子林,滄浪亭,是他們飲酒抒懷的私家園林,而錢塘江,西湖白塔,又好似專為他們而設(shè)……我知道,這是真正有過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我羨慕,他們夫婦簡直是一對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間苦痛的神仙眷侶,紅塵中竟還有如此超凡脫俗完美幸福的人生!老天爺對他們豈不是太眷顧了?!
帶著這種有點嫉妒的心情,我繼續(xù)往下讀,第二記是“山水記趣”,無非是沈復(fù)在盆景山石方面的情趣愛好,于我來說仍是第一部分的延伸,無他。然而第三部分的"坎坷記愁"使我看到了沈復(fù)夫婦完整的人生——原來浪漫幸福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也有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為難;也有顛沛流離,也有生離死別,讓人掩卷嘆息,不忍卒讀。這段文字不是蘸著血,也是和著淚寫成的。讀過我也有一種噙過黃連的感覺,滿口是苦!
原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權(quán)利,人人也都有品嘗痛苦的義務(wù),任何人不要抱怨命運,不要哀嘆人生,當苦難降臨時,坦然接受它吧,這樣你會多幾分堅強,幾分冷靜,少幾分焦慮和絕望;當幸福到來時,才會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學(xué)會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辯證學(xué)也正在于此,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fēng)順,總是有歡樂,也有苦痛;有風(fēng)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有春暖花開,也有風(fēng)霜雨雪;有艷陽,也有陰霾;有月圓也有月缺;有離合也有悲歡;有抱憾終生,也有回味無窮;有志得意滿,也有窮途末路;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絕處逢生;有樂極生悲,也有否極泰來;有愛也有恨,有喜也有痛……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有過挫折,總是抱怨生活對我不公。其實想想看,自己也有很多順利的地方。所謂挫折,也跟自己心胸狹窄有關(guān),而順利之處,也是自己付出的結(jié)果。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果的,當然這種因果跟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不同。它是客觀的,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所以又是另一種辯證。嗚呼!辯證真是無所不在,讓人不得不折服。
讀《浮生六記》有感7
最近在翻看沈復(fù)的《浮生六記》,讀到"閑情記趣"時才恍然初中時學(xué)的那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出自這里,F(xiàn)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蓋一癩蝦蟆也",因為當時考試經(jīng)常會考這句里"蓋"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蓋"表原因,翻譯為"原來是"時,都會用這句話舉例。
再往后讀,發(fā)現(xiàn)當時課本里的節(jié)選只到"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卻沒有了后文"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云:‘奸近殺’,蟲亦然焉?"許是考慮到初中生年紀太小,不宜接觸這些字眼吧。
還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腫不能便,捉鴨子來吮的事情也沒有收錄,原文是這樣的:
貪此生涯(鳥獸蟲魚),卵為蚯蚓所哈(吳俗呼"陽"曰"卵"),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
只是單論幼時這些事情的描寫,讀來還是蠻有趣的,如果沈復(fù)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尷尬到死的操作?"之類的題,單捉鴨子這個操作應(yīng)該就會有不少贊。
《浮生六記》的開卷篇是"閨房記樂",沈復(fù)因想到《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三百篇的開篇,故也將夫婦之卷列于首。這應(yīng)該是全書寫得最輕松的一卷了,沈復(fù)回憶了與妻子蕓的相識以及婚后相伴的點滴,兩人探討李杜詩之別、戲稱茉莉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嘆天地之寬;還曾女扮男裝游廟會。這些都透露著沈復(fù)和蕓的情投意合,伉儷情深。
林語堂稱蕓娘為"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讀罷第一卷我也覺蕓既聰慧又體貼,既堅毅也溫柔,這些都是褒義詞。可是除去這些,在蕓身上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她很賢惠,而我是不喜歡她的這種賢惠的。
這種賢惠是在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為一個正妻該有的規(guī)范和大度,蕓終其一生都想做一個合格的妻子,所以她會每日一見晨光印上窗欞便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說她懶惰;會在內(nèi)心和行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禮,丈夫偶為她披衣整袖必連聲"得罪";會在沈復(fù)出門完成學(xué)業(yè)時寄來兩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勵之語,余下則是些浮泛的套話;甚至于為自己的丈夫張羅娶妾,且直到死都為此事沒能如愿而耿耿于懷。
我不知道林語堂先生語中蕓的"可愛"包不包括為丈夫納妾這些事,但從他的《京華煙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納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側(cè)室的陪襯下才愈加鞏固,好比總統(tǒng)的職位只有配上兩位副總統(tǒng)才顯得尊貴而難得。"
也許這種論點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是站得住腳的,但它徹底暴露了舊時代某些知識分子的女性觀。受過系統(tǒng)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像蕓這種深受傳統(tǒng)禮教束縛的女子,在她的眼中為丈夫納妾是一個合格的妻子該做的事情。我惡意一些去揣測,如果這種理論在當時是成立的,那么能通過納妾上討好公婆,下鞏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蕓來說便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蕓是愛沈復(fù)的,這點毋庸置疑。無論從一開始便是主動的喜愛,還是抱著古代女子"出嫁隨夫"心態(tài)的愛慕,蕓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著沈復(fù)。而愛情往往是狹隘的,我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如果愛,就會想對方只屬于自己,蕓的內(nèi)心深處該也是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當有如此念頭,便會有一個叫做禮教的小人跳出來告訴她:不可以這樣,你的丈夫出去學(xué)習(xí),你不應(yīng)該過多寫信打擾他,信中更不要有繾綣之語使他分心。而沈復(fù)卻不知這些,所以在收到蕓寫著浮泛套話的信時才會怏怏不快。
這大概就是盡管愛,蕓卻仍舊可以為了表現(xiàn)賢惠和穩(wěn)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愛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這樣,不得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蕓深受傳統(tǒng)禮教的洗禮,這些已經(jīng)根深蒂固到成為了一種固有思維,她可能并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一種悲哀。
跳出時代局限這個想法,沈復(fù)和蕓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來說都是幸運的。他們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蕓自小聰慧,牙牙學(xué)語之時口授《琵琶行》,馬上便能背誦,看著《琵琶行》挨個字來認,便學(xué)會了識字;她精于女紅,靠一己之力支撐母親和弟弟的生活,這樣聰敏且堅韌不拔的女子如若換一個時代,也許會有另外一番創(chuàng)造,而不僅僅是在沈復(fù)筆下充當閨房之樂的主人公了。
沈復(fù)的一些細節(jié)也讓人喜歡,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氣,他會自己動手養(yǎng)花、尋石、布置園林;也會慫恿妻子女扮男裝然后帶著妻子去逛廟會;在蕓要給他納妾時也會駭曰"此非金屋不能貯,窮措大豈敢生此妄想哉?況我兩人伉儷正篤,何必外求?"這種想法對古代的男子來說應(yīng)是難得的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幾十年的時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讀《浮生六記》有感8
終日蹉跎酒對歌,浮生若夢幾離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殘山已無多。
在新年第一天,往暢和園消磨一捧心事幾串眼淚,期待很久的《浮生六記》,自然不負我望。譚正巖扮的沈復(fù),梅派青衣竇曉璇扮蕓娘。實在郎才女貌呵~
先說暢和園的布置,著實精致,早有準備是園林廳堂,見了實景仍不免美到嘆息。大堂兩側(cè)的對聯(lián),出將入相的側(cè)門,右邊司琴司鼓的長廊,懸頂天花板上的宮燈。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復(fù)的胡須蕓娘的頭面,眼角眉梢見得清清楚楚。中間譚老板唱到喝粥一節(jié),瞧向這邊的一雙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來擔心劇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后十年的故事,倒像是兩世姻緣。可今日看來卻好,不顯得太傳奇,而又有一片鐘情其中,竟不忍心糾結(jié)蕓娘是喜兒還是喜兒是蕓娘了。
當年看《浮生六記》,不忍釋卷。知道人間有此種煙火神仙,十三歲的鐘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賓竟也是人世良緣。布衣小菜,幾近窮途,印象最深是沈復(fù)吃醬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為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或許這出戲打動人半是因為所演得自始至終是回憶,沈復(fù)是回憶,喜兒是回憶里的蕓娘,故事自始至終是過去的,而重新開始不過圓一出夢。而《浮生六記》于我,是和沈復(fù)一樣的記憶,看戲便也是回憶的癡。兩下相合,不過如此。
十年不曾執(zhí)君手,孤燈長眠不到頭,削肩長項人依舊,只是你神情消瘦為誰愁?
沈郎,十年不曾見而今又執(zhí)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為君愁。
天下鐘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過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于我固然是晚了的,于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歲歲,平白這么久,而誰與記浮生呢?由來癡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鐘、雖丑不嫌,姑且過自己的日子,倒也罷了。
一出半是歡欣的戲,從譚正巖剛出來就開始哭,到騙粥、到賞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淚,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圍人看我應(yīng)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夠在境遇里露一點怯弱,偏合宜為別人掉眼淚。
最喜歡的是譚老板喝粥前那一段唱詞,他本知道粥里有藥可還是喝了,為著清醒總是抵不過糊涂,為著思念時渴望哪怕有一點相關(guān),所以十年后的沈復(fù)亦知自己何其幸運。
你本是一碗粥、一盞酒、一捧愁,醉本難收。江湖出身本無求,將身醉倒且干休,逞陰謀便逞陰謀。
《浮生六記》于我便是這一碗粥,只是迷魂過后,醒來找不到我的仙山。蕓娘說,一粥而始,一粥而終,他年若做傳奇,當名《食粥記》。本也想把這篇小文以此為名,卻安敢自比沈復(fù),安得敷衍傳奇。想天下之大,浮生為夢,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讀《浮生六記》有感9
每當我聽到這句詩時,我總會想起《浮生六記》。這本書的作者叫沈復(fù),是一個懦夫,也是一個英雄。
在蕓娘病入膏肓的時候,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在蕓娘離自己而去的時候,他只能發(fā)出“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嘆。蕓娘是因為愛他而死的,若當初蕓娘不為讓他過得更好而和憨園約定共侍一夫,或許就不會在憨園違約后血疾大發(fā),也不會被公公婆婆認為盟娼結(jié)妓而趕出家門了。而這一切,都因為蕓娘太愛他了,愛得失去了嫉妒心,愛的為他付出了一切,卻不知“太高人欲妒,過潔世同嫌”。而他,無力保護這個愛他的女人。是啊,因為那是一個“處世人情,非錢不行”的年代,面對命運,他顯得力不從心。
他也是一個英雄,作為丈夫的他無法給蕓娘什么物質(zhì)享受,但他給了荊釵布裙中的蕓娘最最豐厚的愛。他如此愛蕓娘,在蕓娘被趕出家門時選擇和蕓娘共患難,卻沒有因蕓娘死后在“痛淚兩行,涔涔溢溢”中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堅強的,因為他太愛太愛蕓娘了,愛讓他站了起來,他把蕓娘展現(xiàn)于世,他告訴世人他有一個如此美麗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淚鑄就了一本《浮生六記》。我們可以想象,當顫抖的手在紙上寫下血淚般的字眼時,內(nèi)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傷疤就喊疼的人才會疼一輩子,只有掉進坑不爬起來的人才永遠不會掉進坑里。我知道,若沒有沈復(fù)當初揭傷疤時的勇氣,今天就會少了一本好書。
只有化悲痛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僅需要溫暖的陽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盡快適應(yīng)受挫時的環(huán)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復(fù)因為接受了“妻梅子鶴”的環(huán)境才寫出了一本《浮生六記》,司馬遷因接受了宮刑的現(xiàn)實才寫出一本《史記》,孫臏因承受了臏刑的痛苦才有了后來的偉大成就!叭松蝗缫馐邪司拧,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要適應(yīng)環(huán)境并且化悲痛為力量。畢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們要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
《浮生六記》是一本好書,它記錄了沈復(fù)和蕓娘之間發(fā)生的悲歡離合,有久違的快樂,也有生離死別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的伉儷情深,如此珍貴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議大家在課余時間閱讀此書,定會有不小的收獲。
點評:讀得用心,但畢竟是少年人,“少時讀書若林間窺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會別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10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愛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連聲驚嘆陳蕓,蕓于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流露著靈慧奇妙,體現(xiàn)著匠心專制,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惡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著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暮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網(wǎng)絡(luò)創(chuàng)富,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隨便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旁邊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心血來潮,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慧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竭力地夸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異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雅觀的蕓娘,卻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愛好。
讀《浮生六記》有感11
對這本書早有耳聞,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一睹為快。來到大學(xué)之后,閑暇時間較多,有幸借到此書,迫不及待品讀。
此書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復(fù)所著。他生于蘇州書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為生。中年之后家庭頻遭變故,與愛妻蕓娘顛沛流離,歷盡坎坷。又細化為浮生·初見,浮生·盟誓,浮生·貧樂,浮生·歡聚,浮生·飄零。本書是他與妻子在游歷中的故事,三十年里,他走過許多地方,見過不同的人與物。書中對各地景物的細節(jié)描寫有獨到之處,如夢如幻,令人向往。更有他與妻子的愛情令人艷羨。此中也有詩人所寫的詩句,朗朗上口。
此書是沈復(fù)的生活所記,可看出他的生活閑適,瀟灑暢意,但也為了生計曾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過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錢的支撐,同時也需要有賞景的心境,不然,在閑適的生活,若需要為生計奔波,也會讓人疲憊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與激情。
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不少的青年男女疲于奔命,同時身體也受到極大損傷,心里壓力巨大,讓人只能每天重復(fù)這無聊且無趣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實在過于殘忍。不妨適當?shù)姆怕约旱墓?jié)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閑的周末靜待時光流逝,觸摸陽光,感受微風(fēng)拂過自己的臉龐,感嘆生命不息。
其實,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會讓你得不到想要的,適當?shù)姆怕_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讀《浮生六記》有感12
了解《浮生六記》卻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后了。總覺得李白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詮釋。一開始為田園而去,為了沒有矯揉造作的安樂而去。循著大家的評語,伴隨著沈復(fù),觸及著隔了百年的浮世之樂,想著心中的白月光,頓得清歡?稍绞巧钊耄绞怯X得苦澀。
讀完《浮生六記》的一些感受和啟示
生于蘇州滄浪亭旁的體面人家,按沈復(fù)的話講是“天之厚我可謂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確實如此,不用憂慮生計,呼朋結(jié)友,尋幽探密?勺畲蟮男沂,即使沈復(fù)不曾言明,也逃不過陳蕓其人。
那是婦道森嚴,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難以想象有著這樣一位婦人,才情俱佳,恪守婦道的同時卻又不落俗套。林語堂先生說蕓是“中國文學(xué)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早年喪父,靠著女紅養(yǎng)活一家,自學(xué)認字,偏偏還學(xué)得極快。沈復(fù)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wù)撛姇①p月飲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雇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花會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覺得實在可愛;但多讀幾遍,便覺得最可貴處,是她風(fēng)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
在那樣一個除了丈夫的疼愛無甚長處的家庭里當媳婦,她默默承擔著很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風(fēng)雅勁來。其實,二人的夫婦生活并不算舒暢,除了前幾年的風(fēng)流,往后便是苦心經(jīng)營,清寒不已,甚至難以為繼。最終,妻子早逝,讀者尚且扼腕,更遑論沈復(fù)本人。最后一句“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過于情篤!闭Z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卑笥谛乃馈
晚年沈復(fù)著此作時談及為何將閨房記樂放在篇頭,只是說及關(guān)雎位于詩經(jīng)三百篇之首。這乃夫婦情事,我也如此做。但僅僅如此嗎?他對陳蕓的愛至死都未放下。
遍觀書中其人其事,在輕松寫意的筆下呈現(xiàn)的卻都是遺憾的悲歡離合。沈復(fù)的第一知己鴻干二十二歲便早逝;妻子結(jié)拜的姐妹憨,有意將其納為妾室,最終為人所奪,也成為妻子重病的誘因;偶然結(jié)識,相處良久的喜兒,而后拋她而去,惹得其尋短見。沈復(fù)本人自二十多歲后,便在外顛沛流離,與妻子苦心經(jīng)營,期間屢次經(jīng)商失敗。更曾帶著重病的妻子離開父母家,與子女在雪中告別。而后,妻子逝世,兒子于十八歲離世,再后來父親去世,又遭人討債。
何以給他勸慰,除了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有山水。貫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尋幽探密,縱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時,也依舊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鄉(xiāng)離其出生地蘇州很近。我也是看著江南風(fēng)光長大的,連大學(xué)也是在南方?杉幢闳绱,我依舊對其筆下描寫的風(fēng)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風(fēng)光到現(xiàn)在還有幾分,那些亭臺樓閣還有幾分韻味,我腳下的河水是否因循著千百年前的足跡。偶爾也會裝模作樣的嘆惋著傳統(tǒng)的凋零。莫名的覺得與那莫說千年,便是百年的風(fēng)光都隔了一條銀河。人們總是強調(diào)著傳統(tǒng)的精神,若是連最基礎(chǔ)的倚傍都凋零,何來的傳承。
初讀嘴角總有笑,可越讀越是覺得苦澀。在那輕松寫意的筆觸之外,那些坎坷,生離死別才是常事!安贿^記其實情實事而已”。真實的令人動容。李白詩曰: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百年時光,好似一場夢,歡暢時光又有多少。終生浮于世,多受苦難。你是出生富貴,榮華加身,卻也難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貧寒,不著一縷,還是在泥土里掙扎。最后都是塵歸塵,土歸土。
浮生有六記,失其二。其中歡樂有,晶瑩剔透如水晶,給你最樸素的清歡。悲傷也有,黯淡如微塵,平凡卻常在,亦得勸慰。
最后,眾生皆苦,清歡難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讀《浮生六記》有感13
和如今在人海茫茫中遍尋不到真心愛人的男男女女相比,沈復(fù)和蕓娘真是不能再幸運了。少時懵懂,你心上記掛著我,我心中惦念著你,再加上一點緣分,就結(jié)成了夫妻。
通篇看下來,沈復(fù)本是很平常的人,一點點說不上才華的書畫雅好,也不是長袖善舞遇人皆強的大丈夫性格,說起長處來,一是為人磊落,二便是癡情了?吹骄硭奈乙褯]了興致,說來也是,卷三中蕓娘剛剛香消玉殞,任誰哪有心情看沈復(fù)大段大段的浪游旅記。其實蕓娘也并非如林語堂所夸就是非她不娶的奇女子了。不過是通點書畫、通情達理又性格爽直不矯情,身上還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部分多點兒。
《浮生六記》的可貴處,便是一個對的男人遇到了一個對的女人,并且二人誠心相待。對于愛情,我們還能夠要求更多嗎?書中寫滄浪亭內(nèi)二人消夏對飲,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當真是神仙眷侶!沈復(fù)談及生活細節(jié),一腐一瓜里更能見得二人生活里也是平等對話、相互影響。寫到蕓愛惜字畫,修修補補中仿佛可見其蹙眉凝視、欣喜開懷之相,一顰一笑里更是藏著刻在記憶里的入骨柔情,于旁人閱見尚且如此,為夫者于心中想必已憶之百遍,心如絞痛。
看卷一時我心中一半歆羨一半不以為然,神仙眷侶之多,現(xiàn)實中雖不甚多,瑪麗蘇文中卻不少見,沈復(fù)、蕓娘二人無非是小打小鬧,哪里比得上天馬行空的YY人生。一直看到卷三才仿佛被重重一擊,坎坷中一句一句皆是日常,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婆媳公媳矛盾、兄弟爭利、囊中羞澀的絕望無助、刮風(fēng)下雨的舉步維艱,沒有平常人一輩子遇不上的殺父之恨、家族世仇,有的全是生活中一天天相互扶持過來的坎坷際遇?吹健袄嫌H又以盟妓一端,憎惡日甚,余則調(diào)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焙汀袄C經(jīng)之后,蕓病轉(zhuǎn)增,喚水索湯,上下厭之!毙刂斜瘧崱n郁、焦躁集聚,難以自持,仿佛我便在蕓的身邊,陪她領(lǐng)略著一個個難以承受的白眼,仿佛我便是沈復(fù),眼睜睜望著心愛之人受盡委屈卻無力改變現(xiàn)狀。好好一對眷侶,何以竟要遭受這樣的境遇!然而轉(zhuǎn)念,這便是生活的苦難,父母不會因忠貞的愛情而疼惜你,金錢也不會因瀟灑的做派而親近你,坎坷中,唯一的溫暖便是夫妻間的不離不棄相互勉勵和朋友一次次的出手相助。
想起剛剛成婚沈復(fù)便外出學(xué)習(xí),兩個人刻了“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一人執(zhí)朱文,一人執(zhí)白文,通信時便印在下面。年紀如此之輕、相處如此短暫就可以認定彼此為生生世世的愛人,沈復(fù)和蕓娘,縱然命運多舛,仍是何其幸運!
不過薄薄一本幾十頁的小書,卻悄悄藏匿了一段不離不棄令人感佩的愛情。與其叫《浮生六記》作沈復(fù)的小傳,不如索性如蕓娘所說,取名《吃粥記》,去定格一份早夭卻深重的生生世世之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14
今天是七夕,是傳說當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在這樣的日子里,一起分享一本好書:沈復(fù)的《浮生六記》。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本書說是六篇,但如今僅存四卷。它們分別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堕|房記樂》是本書的核心精華所在,而蕓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語堂先生還曾評價蕓是“中國文學(xué)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堕e情記趣》談?wù)擆B(yǎng)花尋石、布設(shè)園林的段落,頗有趣味!犊部烙洺睢穭t寫了作者中年失妻喪子之痛!独擞斡浛臁酚浵铝俗髡吣挥卧谕獾纳矸,以及窮困潦倒還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聽聞蕓的聰慧,十三歲第一次見過她后,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歲兩人正式結(jié)為夫婦。兩人一起品茶論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繪了蕓如何陪伴他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月飲酒,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雇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也有主意為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寫蕓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飯,喜歡配薺鹵腐乳,吳地俗稱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歡吃蝦鹵瓜。這兩樣?xùn)|西,作者很不喜歡,還打趣蕓。蕓說:“腐乳的好處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飯兩便,我小時候吃慣了,如今嫁到郎君家里,已經(jīng)算得飛升高舉了,猶且愛吃這個,是因為不敢忘了本來出身!边@段用簡單的話來說,便是蕓曾經(jīng)說過”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
蕓也確實做到了輕視金銀,卻看重書本。作者堂弟要娶親,下催妝禮時家里缺了珠花,蕓便拿出她當初所受彩禮里頭的珠花,呈現(xiàn)我母親。婢女仆婦為蕓可惜,蕓卻覺得:“凡身為女人,已經(jīng)算純陰之體,珍珠更是純陰的精華,我用來做首飾,克了所有的陽氣,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么珍貴的呢?“想想蕓如此知書達理,娶之的確為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閑情記趣》里講了作者養(yǎng)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單數(shù),不宜雙數(shù),每瓶只插一種品種、一種顏色更好。選用的花瓶,瓶口應(yīng)該選開口闊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闊大的瓶子宜于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過蕓親自為作者織作衣物,衣服顏色大多暗淡,這樣比較耐臟,既能出去見客人,也能家常穿著。這又是服飾上儉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時,晚上閉合,白日盛開。蕓便用小紗囊,撮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來泡茶,香韻尤其絕妙。
我不怎么喜歡讀《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因為這里充滿了妻離子散的傷感,特別是蕓臨終時對作者所說的那番話:“如果可以著布衣取暖、吃蔬菜飯得一飽,一家和諧,游覽于泉石之間,像當年在滄浪亭、蕭爽樓那樣的處境,真成了煙火神仙呀!
讀《浮生六記》有感15
浮生六記讀后感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云,發(fā)呆了一會。點了一支煙,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著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說,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
林語堂曾經(jīng)說:“陳蕓(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fù)的妻子)是文學(xué)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蕓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蹦菚r,我記住了陳蕓這個名字。后來,我翻看《世界文學(xué)》,發(fā)現(xiàn)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
此后,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著。最后,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后,沒有急著去讀,在床頭放了數(shù)日。我當然不是書癡,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復(fù)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靜讀。
沒有急著讀,乃是因為近來心情不佳,F(xiàn)在,我終于翻閱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后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fù)寫的,后兩卷是曾國藩續(xù)寫。
我有點疑惑,為什么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后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xù)篇,有著修補完璧的美意!陡∩洝菲鋵嵤巧驈(fù)自傳,細膩地寫了秘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里種種悠閑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閑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游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yǎng)生記道。
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獲就是享受到幽閑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閑”,而《浮生六記》更在閑情之中浸染了艷情。
寫閑情,如月照苔石,寫艷情,如雨落發(fā)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閑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說,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閑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
在現(xiàn)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讀罷,難免感嘆——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閑,抵它十年塵夢。總之,讀《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fù)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xué)得,畢竟古人的悠閑,不是現(xiàn)代人可以模仿的。
【讀《浮生六記》有感15篇】相關(guān)文章:
讀《父親》有感08-31
讀逃離有感07-29
讀《蝶戀花》有感04-06
讀《寒號鳥》有感04-06
讀《爭論》有感12-24
讀《睡前故事》有感08-10
讀《藍色童話》有感04-06
讀王爾德童話有感01-30
讀名人故事有感06-29
讀《杜甫傳記》有感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