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雨天一閣》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1
文章向我們講述了天一閣風風雨雨的歷史。天一閣是寧波乃至全國最負盛名的私人藏書樓。它的藏書,經(jīng)過幾次有意無意的征用征用,盜竊,已所剩無幾。但這座藏書樓和它的精神,卻永遠地保存下來,為子子孫孫所瞻仰,傳誦。
乾隆年間,一次大規(guī)模的皇家編書,征用了天一閣不少藏書,而后來,那些珍貴的藏書大多沒有歸還。有人說,這是天一閣的一次浩劫。但從某種意義說,連堂堂皇家編書都要動用一個私人藏書樓,這對天一閣來說,不也是一種肯定嗎?從那次征用之后,天一閣名聲大振。
我有幸去過天一閣,隱藏在寧波市中心的一角,步行走過去,沒有高大的牌樓,只是一處高宅大院般的院落。高墻,院子里平添了幾分安靜,即使行走在院子中的游客,話語也不多,誰也不愿意打破藏書樓的幽靜。拾級而上,登上院落的假山,在彌漫著書香的院落徘徊。曾經(jīng)有那么多為保護書而設定的大樓,此刻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眼前。
在藏書陳列室,我俯下身,細細地看著透明展柜里的古籍,泛黃的書頁,退色的紅印章,悄悄地訴說著天一閣的歷史。我仿佛嗅到一陣墨香,古老而新鮮的墨香。一代一代愛書人,把天一閣的藏書推向一個高度。我一次次地驚嘆于這些藏書,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多少人為了保護書籍,立下了近乎苛刻的制度,又有多少與藏書樓主人并不相識的愛書者花費巨金搶購,被偷兒偷走準備賣給外國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默默守護古老的天一閣。
如今的`天一閣,藏書已不再向游客開放,今天我隔著玻璃看到的書,只是浩瀚書海中冰山一角,只是藏書樓極少數(shù)的一部分。即使這樣,我們也能從幾個影子里,看到曾經(jīng)多么輝煌的天一閣。
戰(zhàn)火中,天一閣大量的書被小偷和強盜掠走。他們只知道,今天的酒錢有了著落,卻不知道,自己正在一點點地啃食著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私人藏書樓。
天一閣,一個多么熟悉的名字。曾經(jīng),它是中國多少文人志士的向往。天一閣,一個多么坎坷滄桑的藏書樓,在它背后,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小小縮影。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2
也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仰慕;也許是被天閣眾多藏書所迷惑;也許是被范家子孫的精神所感動。當我讀完《風雨天閣》時,心中不禁浮想聯(lián)翩。
座古代普普通通的藏書樓,延續(xù)百年巋然不動。幾百年的風雨,在范氏家族苛刻的祖訓之下,獲準登樓的大學者也僅有十余名。
這座沒有在大火中毀滅的古書,沒有在歲月中消失的古書,然而當近代兵燹來臨之時,那些飽經(jīng)風霜的古書,就那么輕易的消失了。曾經(jīng)印著大學者誠惶誠恐腳印的樓板,現(xiàn)在只留下偷兒日夜偷竊的棗核……
藏書樓就是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范欽就是舉辦這場接力賽的主辦方。范欽的長子范大沖從父親肩上接過了這個重任。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加使人信服。重任就是接力棒,代代傳下來!白由鷮O,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只要范欽家族繼續(xù)繁衍,這場接力賽就永不停息。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并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定的規(guī)矩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狈都乙膊焕猓苍S他們家的規(guī)矩比其他家族的規(guī)矩更加苛刻,更加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填個并沒有在范家子孫后代中所葬送。雖然,后來也有被盜、被偷,但是飽經(jīng)風霜的天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道風雨中獨特而絢爛的風景線,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風雨天閣”被世人所稱,這也然讓范家子孫所崇拜、所驕傲的名字。它,不僅僅代表著范家子孫的驕傲與自豪,更多的是代表著我們華夏子孫的頑強與堅毅的精神!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3
在這篇萬字散文中,作者敘述和表現(xiàn)的,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執(zhí)著信念的終極追尋式的人物以及故事,我視之為文化精神品格的榜樣,并以此為驕傲。
當我們被世俗文化騷擾甚至迷惑的今天,能讀到他這篇散文,讓我更感到了一種驚喜與難能可貴。他在許多作品里幾乎傾注了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隨歷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試圖在他們的故事和傳奇中發(fā)現(xiàn)對今天和未來有所啟迪的東西,為人類留下真實和道義的作品。文章從《易經(jīng)》、造紙和印刷術的發(fā)明一直追索到建國后的80年代,期間提到了創(chuàng)建和保護天一閣的范欽、范大沖父子,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繡蕓姑娘,被破例允許參觀天一閣的黃宗羲,提倡編寫《四庫全書》的皇帝乾隆,保護流散藏書、創(chuàng)建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等眾多歷史人物。全文生動有趣,閱讀完畢,讀者不僅獲取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而且不需要理論說教,就會自發(fā)地從這些故事和人物的言語行為中領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悟。在這一點上,余秋雨成功地做到了找傳統(tǒng)文化之根,讓歷史告訴未來的寫作心愿。文章里充滿了對民族精神根源的召喚和對國人善于遺忘的不滿:“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么!毕胍倪M現(xiàn)有的中國文化就需要從改變中國人的人格開始,而目的是為了塑造健康完滿的人生。
在《風雨天一閣》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種“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寫道:“范欽的選擇,碰撞到了我近年來特別關心的一個命題: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文中的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睂ξ矣袠O大的震動。作者這樣一個飽讀詩書之人,我輩要不感到渺小與淺薄那才是一種恥辱。古語有云“窮則變,變則通”,只有當一個人可以產生思考的時候,這個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得到發(fā)展。
面對選擇,我們誰也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而范欽父子就不能不讓我們欽佩了。范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jīng)足夠了!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搜羅藏書融進了生命。這不正是一種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長子范大沖面對萬兩黃金與藏書樓的抉擇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繼承父業(yè),并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藏書樓的保養(yǎng)費用。這種擔當需要勇氣,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與人生的終極價值觀作為支撐,否則,誰又不愛黃金而選擇仍需長久開銷的藏書樓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過這一艱難的歷程,為我們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展示了一個文化貴族家庭的持久魅力與人格底蘊,并為今天的大學生提出了一個構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價值觀的最佳參照,為我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此番風雨正當時,我輩豈能后古人!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4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風雨天一閣》,忽然想起我曾經(jīng)看過、體驗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天一閣,一個以藏書著稱于世的藏書樓。
那天,吃過午飯,短暫的休息之后,一位朋友說:“走,我?guī)銈內ヌ煲婚w感受一下!蔽覀兌柬憫驗橄挛绲臅r光不知道怎么樣打發(fā)。去感悟一下藏書樓的書香與文化的歷史底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乘車去天一閣。朋友也并不熟悉天一閣的具體位置,只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于是,我們跟著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錯了,也不算什么失誤,瀏覽寧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收獲,有收獲總比無聊地打發(fā)時間要好過,心里總會舒坦一點,不至于因為荒廢了美好的時光而懊惱。
那天,天氣也是陰沉沉的,陽光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許老天也讓我們體驗一下余秋雨筆下的天一閣,風雨中的天一閣也許就另有一種味道。
古代的藏書樓最大隱患或者說藏書樓最大危險就是火災。木制的樓閣,再加上脆弱的紙頁,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幾代人的心血、甚至幾代的歷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殘余的灰燼中,再也難尋歷史的蹤跡。只能是一生的嘆息與遺憾。而創(chuàng)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閣”,是因為去榷易經(jīng)》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以免除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而天一閣在歷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創(chuàng)造者的意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只不過多了些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不,今天又老天又飄起了雨絲!
面對選擇,我們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歷史的抉擇如何,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誰也不能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去評說,只有后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范欽,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的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jīng)足夠了!如果說大,那么,屈指算來,又有幾個呢?恐怕如果有,那么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搜羅藏書融進了生命。
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而殘存下來的,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瞻仰的則只有范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臺。為什么惟獨范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這和范欽的為人、氣度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范欽有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范欽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該怎樣繼承呢?能不能將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駕鶴西游之后也灰飛煙滅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且這也并不是什么恩澤,他留下的是責任,沉重的歷史的責任!范欽的長子范大沖從父親的肩上接下了這個重擔。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動人心。責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傳下來!白由鷮O,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天一閣就在這個家族的繁衍生息的歷史中巋然不動。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并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狈都乙膊焕,也許他們的規(guī)矩比別家更苛刻,更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后代的手中被葬送。雖然后來也有被偷,被盜,但是飽經(jīng)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走進淡褪了紅色的大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飽經(jīng)滄桑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樹被欄桿圍著,范欽的銅像就在樹的中間。陰沉沉的天氣就加重了歷史的濃重感,順著狹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兩旁排列的是藏書房間,介紹為范家藏書做出貢獻的范家子孫。古色古香的簡裝或者精裝的書都擺在書櫥中,昏黃的燈光更讓人覺得走進了歷史的隧道,沐浴著歷史的文化光輝。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5
在頭放假,我就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預訂了余秋雨先生的幾部書,分別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無疆》,書來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頭幾天里,我一直在埋頭閱讀余秋雨先生的這幾部著作。
讀到今天,覺得《風雨天一閣》,寫得確實不錯,給我印象尤深。
天一閣的開辦者,是明朝的范欽,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稱,在這里又有了新的'解釋,本來我只以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這里卻做如下解釋: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欽用“天一閣”給自己的藏書樓命名,也就是說希望藏書樓能夠避免遭到火災,能夠永遠保存下去,可謂用心良苦?吹竭@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學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種緣由。
范欽窮其一生,藏書巨多,有很多是傳世孤本,盡收于天一閣,天一閣可謂書籍大海,我想,當范欽每日徜徉于天一閣中,與那么多先賢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應該是非常愜意的吧,我想這甚至也是他長壽的一個原因,在醫(yī)療條件那樣落后的封建時代,范欽能活到80而終,我想應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日里為書香所圍。
自古以來能夠進入天一閣閱書的,盡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黃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閣歷經(jīng)300多年風雨之后也登樓參觀,是他與天一閣的緣,我想也顯示了天一閣在藏書界尊貴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聲望,登天一閣應該是滿夠資格的了。
看了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斷地想,什么時候,我也能一覽天一閣的風采,滿足自己這個書迷的一個甜美的愿望呢?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6
在變與不變中延續(xù),天一閣流藏至今日不能不讓人吃驚。我一直都認為天地萬物都存在一種規(guī)律:開始就等于結束,它們并沒有相對立,而是相互對立挨著。而很多事情難不在開始,而是開始后那一段旅程是否能延續(xù),是否能像直線一般延長。當你抓住一些東西時,就注定你會失去另一些東西。天一閣存在的目的應該是藏書樓。它的內容應該是"書"。但為了它的延續(xù),它存在的意義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只能圍繞"藏"。這不正是如此嗎?我們不能對一樣東西要求過高否則它將扭曲在無數(shù)個要求下。作為一個藏書樓在這個科技翻新的年代,僅僅只能是文物保護區(qū)。我們對它的關心也只局限與對它存在意義的參觀與討論,它以不能發(fā)揮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在我心里隱隱的存在一個這樣的畫面,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天上灑下一股暖流如同到達天堂。在那個叢林深處,樹林中樹立著一些奇奇怪怪的樹木,枝葉茂盛得遮擋了那一片夜空,星星從縫隙中閃爍著,倒映在那一片淺淺的蘆花湖中,湖水平靜著,而星星閃爍著,一靜一動,神秘的就像這湖水下里面還有一個世界。然而透過它們有那一朵花,扎根于叢草中是顯得那么不起眼,但幸好還有這一壺月光,它們傾倒與它的花瓣上,使他顯得蒼老了。但無論如何他依然吐露芬芳與艷麗,盡管根本沒人懂得欣賞,也無法懂得。他在風中搖曳一兩下,像一朵不老的花,笑看無數(shù)個日出和日落,是那朵花就像天一閣在天一方,靠近它要經(jīng)歷不少風雨,而其實那朵花就扎根在你心里而已。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7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于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便是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范欽在彌留之際做的有些荒唐的遺產分配。
范欽將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在其中挑選。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極其不公平的決定。萬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巨額財富,它可以讓選擇白銀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樓藏書從收益上來看便仿佛一個代代相傳的負擔,甚至可以說是只賠不賺,入不敷出的,范欽的這個分配可以說是將范氏沉重的義務——一種對文化的傳承這種精神上的遺產和范氏巨大的權利——一種對財富的繼承這種物質上的'遺產分割得十分徹底。
面對這兩個一看便知道應該選擇后者——這個在不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便可以取得權力穩(wěn)賺不賠的選項,范欽的大兒子范大沖立即開了口,就在我剛想著他搶得了先機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猶豫時,下面的一段文字卻立刻讓我對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驚的是范大沖不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藏書樓,而且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yǎng)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這個毫無猶豫的選擇令我佩服不已,有誰會真正為了一樓藏書而放棄萬貫家財?有誰會真正做到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甚至在深深體會到父親藏書之艱難后給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鎖并且讓其代代相傳?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守陵人,他們一代復一代地賠上整個家族、所有子孫去看守、堅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與其說是工作、義務還不如說是一種信念一種堅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過是從守陵人變成守書人罷了。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使我們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保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范氏一樣的家族、機構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其實,我們也能在心中擁有一個天一閣,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傳中國文化的事業(yè)。
也許我們沒有天一閣中那種稱得上是文物的書籍,但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流傳至今、記載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的作品,它們的文化價值也決不輸于藏書樓中的孤本、珍本;也許我們無法象范大沖一樣義無反顧地放棄萬兩白銀而選擇藏書樓,但是背誦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繼承;也許我們無法象范氏一樣世世代代忍耐著痛苦、寂寞執(zhí)著地傳承著繁華的文化遺產,但是我們將自己喜愛的古文古詩等與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傳承并發(fā)揚我們的中華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閣是由一個范氏家族所支撐的,但現(xiàn)代的天一閣可以由我們共同支撐。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8
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雖然沒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
小時候,知道寧波有一座藏書樓——天一閣,感到無比驕傲,因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寧波。上完初中,到寧波讀書,感覺離天一閣近了許多,但卻從未走近過它。記得讀師范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曾向我們介紹過天一閣,當時的我聽的特入迷?戳擞嗲镉晗壬鹊娘L雨天一閣,更是記憶猶新。
天一閣之所以叫天一閣,是創(chuàng)辦人取《易經(jīng)》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來免去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文中的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睂ξ矣袠O大的震動。范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jīng)足夠了!
文中也提及了書法大師豐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們也是藏書家,卻并未傳承下去。藏書僅憑一人之力,是不能久遠的。范欽不僅僅把藏書作為愛好,更把藏書看成是一種使命,而且是整個家族的使命。這也是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巋然獨存的原因了。
天一閣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遺跡。那一種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鐘熱度。看同學天天寫日記,覺得是個不錯的習慣,也嘗試著每天寫點什么。結果寫了一個禮拜,沒有堅持下去。我對寫作缺乏興趣是一原因,感覺象在給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堅持的決心不夠。
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繡蕓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只想借著婚配來多看一點書,很是令人感動。由于家族的規(guī)定,她還是沒能踏入藏書樓中看書。曾經(jīng)的我想,藏書樓,藏了那么多書,卻不準人看,連家人都不能看,藏了這么多書是做什么用?現(xiàn)在的我,終于明白,不對外開放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下去,只是,這些規(guī)矩只能防君子,卻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寫道:什么時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許多家族數(shù)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xiàn)代世界呢?現(xiàn)在,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9
對于寫讀后感,我想,我是不擅長的,尤其是像余秋雨這樣的大手筆,要寫讀后感,只能說是記下我的讀書印跡吧。
在老師的博文中,讀到文章的信息,便網(wǎng)上搜索了來讀。讀著,似曾相識嘛。許是以前讀過,但思考得少,儲藏記憶也少了。讀完,就有了點記讀書逸事的想法!皩憽钡貌缓茫艹鋵嵏。在沒有任何感悟時,讀書感悟——就是最大安慰。
一
全文共分五節(jié),每一節(jié)主詣都非常清晰,令我這個不大會讀書的人,也大致一下能讀懂。
第一節(jié),作者訪謁天一閣的天氣與心境,一則有破題之用,二則對天一閣有深刻寓意。
第二節(jié),藏書家的所應具備的多元條件。
第三節(jié),天一閣的藏書家范欽的生平以及他成功藏書的智慧孕育天一閣的誕生。
第四節(jié),范欽為保護天一閣而立下權力與義務徹底懸殊的獨特遺囑。
第五節(jié),現(xiàn)代,天一閣被偷,被護,被燒的坎坷遭遇。
第六節(jié),作者的文化反思,追問何時,藝術家給數(shù)百年來的家族靈魂史袒示給現(xiàn)代世界。
二
讀《風雨天一閣》,幾個人的名字,在公元20xx年開始的某一天,銘刻在一個卑微的人的心里。
范欽
只憑書生意氣,是難成大器的!熬硬黄鳌保褪侵阜稓J這樣的智者。
藏書的事業(yè)托付給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
范欽這種人必得長期為官,有足夠的資財可以搜集書籍;
范欽這種人為官又最好各地遷移,使他們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處的版本;
范欽這種人必須有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對各種書籍的價值有迅捷的敏感;
范欽這種人必須有清晰的管理頭腦,從建藏書樓到設計書櫥都有精明的考慮,從借閱規(guī)則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
范欽這種人還必須有超越時間的深入謀劃,對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書保存下去有預先的構想。當這些苛刻的條件全都集于一身時,他才有可能成為古代中國的一名藏書家。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范欽一個成功的藏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豐坊,作為一個地道的學者藝術家,他太激動,太天真,太脫世,太不考慮前后左右,太隨心所欲。但他實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巧取豪奪之輩,更不懂得藏書樓防火的技術,結果他的全部藏書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毀于火災,最后只得把剩余的書籍轉售給范欽。
侄子范大澈雖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樣子,但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意氣性的動力,這未免有點小家子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終極性目標是很有限的,只延續(xù)幾代就合乎邏輯地流散了
范大沖
如果今后,多少人爭奪遺產,范大沖放棄權利,選擇義務,他應該成為中國遺產文化的代言人。
老人在彌留之際還給后代出了一個難題,他們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挑選。
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遺產分割法。萬兩白銀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樓藏書則除了沉重的負擔沒有任何享用的可能。
把權利和義務分割得如此徹底要后代選擇。
承接這項歷史性苦役的信心。
大兒子范大沖立即開口,他愿意繼承藏書樓,并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藏書樓的保養(yǎng)費用。
裔不經(jīng)自身體驗就來沿襲幾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沖動
錢繡蕓
終身寧愿嫁給書,中國歷史上不知還有否第二奇女。
寧波知府丘鐵卿的內侄女。一個姑娘的生命如何強韌而又脆弱地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錢繡蕓沒有看到天一閣的任何一本書,郁郁而終。
黃宗羲,
能夠開啟時代先河的人,打開一具具天一閣鑰匙的人。
這里有選擇,有裁斷,有一個龐大的藏書世家的人格閃耀。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無論如何他是靠
自己的人品、氣節(jié)、學問而受到全國思想學術界深深欽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聞。盡管當時的信息傳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于黃宗羲的.行為舉止實在是奇崛響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間造成非凡的轟動效應。
余秋雨
只能說“中國書生當如余秋雨”——肩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使命的書生。
以最虔誠的形貌投入這個儀式,剝除斯文,剝除參觀式的悠閑,甚至不讓穿著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來到跟前。
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很少有其他參觀處所能使我像在這里一樣心情既沉重又寧靜。
三
我喜歡的語言
終于在講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這個要求。
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
野蠻的戰(zhàn)火幾乎不間斷地在焚燒著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著易碎的智慧。
書籍在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他們給家族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處罰規(guī)則,處罰內容是當時視為最大屈辱的不予參加祭祖大典,因為這種處罰意味著在家族血統(tǒng)關系上亮出了“黃牌”,比杖責鞭笞之類還要嚴重。處罰規(guī)則標明: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
他那小心翼翼翻動書頁的聲音,比開道的鳴鑼和吆喝都要響亮。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侄子雖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樣子,但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意氣性的動力,這未免有點小家子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終極性目標是很有限的,
就是范欽身上所支撐著的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在很長時間內的表現(xiàn)常常讓人感到過于冷漠、嚴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閣就是靠著它延續(xù)至今的。
一種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存在著,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歷程,聯(lián)想到一個古老民族對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愴和神圣。
四
我查閱的相關資料——北四南三閣和四大書院。
北京故宮太和殿東南——文淵閣,
遼寧沈陽故宮奉天 ——文溯閣,
圓明圓 ——文源閣,
河北省承德市熱河 ——文津閣 為內廷四閣,北四閣。
楊州 —— 文匯閣,
鎮(zhèn)江 ——文宗閣,
杭州 ——文瀾閣 為南三閣,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四大書院”說法的是南宋著名詩人、參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
山東 徂徠書院、
江蘇 金山書院、
湖南 石鼓書院和
岳麓書院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不久后,理學家呂祖謙也提出了“四書院”的稱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
河南 嵩陽書院、
湖南 岳麓書院、
河南 睢陽書院和
江西 白鹿洞書院。
兩個人的意見相差如此之大,只有岳麓書院是他們的共識,所以后人把岳麓書院稱作
“四大書院之首”,甚至“天下書院之首”。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相關文章:
《風雨天一閣》初一讀后感05-23
風雨小屋08-15
風雨情05-14
風雨中09-01
在風雨中07-03
風雨中05-09
風雨中06-18
風雨中06-22
風雨中05-24
誼風雨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