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1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1996年出版的書,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彩。
本書從文明的融合,分化和沖突入手,重點分析了冷戰(zhàn)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和趨勢。而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基本應驗了書中的理論和預測�?戳诉@本書之后,讀者可以對冷戰(zhàn)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聯(lián)盟戰(zhàn)爭、911事件、阿拉伯之春運動、烏克蘭分裂、歐洲的移民危機和保守化,以及中國與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伊斯蘭國家等的關系和演變,有了一個獨特視角和分析工具。讀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從較高的角度來看待不同宗教、語言、民族等之間的問題。
比較實用的地方,這本書對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小朋友是讀本地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中文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語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語要不要選和選哪一門?(我讀后的結論是學好中文英文兩門足矣)以后留學路徑應該如何規(guī)劃?等等。
看過這本書,對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國際經(jīng)濟格局發(fā)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對做投資有幫助。書的數(shù)據(jù)詳實,邏輯清晰,語言簡練,公平客觀,說服力和可讀性很強。
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是作者作為西方人,立場還是主要從保護西方文明的角度出發(fā),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寫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及東正教文明之間的沖突,對中國涉及的內(nèi)容不多。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2
塞繆爾·亨廷頓,著名的國際政治學者,曾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qū)問題研究所所長、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外交政策》雜志發(fā)起人與主編。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亨利·羅索夫斯基曾評價他“顯然是過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學家之一”。
1993年,亨廷頓在美國《外交》季刊發(fā)表了《文明的沖突》一文,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明沖突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學界引發(fā)激烈的爭論,姑且不論正確與否,如此激烈、罕見、曠日持久的爭論本身就側面印證了其巨大的影響力。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問世,亨廷頓在本書中對該理論作了完整、系統(tǒng)的闡述和論證。該著作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智慧,運用獨特的視角對國際形勢的歷史、現(xiàn)狀及未來進行分析和預測,內(nèi)容橫跨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宗教學、歷史學、人口學、國際法學等諸多學科,在以上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中都成為必不可少的經(jīng)典文獻。
“文明沖突論”的的核心觀點是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建立在意識形態(tài)之上的國家之間的沖突將會被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所取代,“文明的沖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zhàn)最可靠的保障”。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結合“后冷戰(zhàn)”時代的國際形勢,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本特點,提出“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xiàn)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并認為當今時代“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作者將當代世界文明分為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并指出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宗教和語言。此外,作者對其本土文明——西方文明進行了重點的闡述。
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發(fā)展變化和力量對比。通過論證文化與權力的關系,指出“文化總是追隨著權力”,而非西方社會迅速的發(fā)展使西方權力相對削弱,因此西方社會的所宣揚的價值在非西方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日趨減小,伴隨著政治影響減小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口壯大正在不斷自我肯定和復興。
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對于新的世界秩序形成、發(fā)展的影響�!拔幕J同的答案確定了該國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它的朋友和它的敵人”,即文明的種類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據(jù),會對國家間政治、經(jīng)濟關系產(chǎn)生重大影響,文化共性促進合作,而文化差異則加劇沖突。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舉例來論證其觀點,比如北約的成功就是基于西歐、北美主要國家共同的文化認同,東盟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組織”,其合作程度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約,而歐盟拒絕接受土耳其加入,根源就在于信仰基督的歐盟國家無法容忍“一個伊斯蘭的異類”加入他們的俱樂部。該部分還分析了文明轉(zhuǎn)型失敗的國家,由于文明立場的不堅定導致自身的“無所適從”,這一點對我們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3
讀完亨廷頓的這本《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顯的一種感覺就是,這是由一個西方學者站在西方國家政治立場上分析所謂“非西方文化”國家對他們的體系所構成的威脅的一次精彩演說。并且僅僅是演說。他的一些觀點的形成是在意識形態(tài)差異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見下產(chǎn)生的,而不是站在各個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經(jīng)濟體系合作或者沖突的原因。
在全書一開篇,作者就說“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jīng)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狈謩e列舉了非洲的部族沖突,塞爾維亞及附近的民族爭端,兩德、兩朝及臺海等問題,意在說明的就是“在冷戰(zhàn)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tǒng)一的力量�!蔽艺J為這是一種欠成熟的觀點。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戰(zhàn)爭中俄羅斯向塞爾維亞人提供外交支持與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亞向波斯尼亞人提供資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親緣關系”而造成的,但他卻沒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如果就按作者所說,那么二戰(zhàn)前一直排斥猶太人的歐洲國家為什么又要在中東戰(zhàn)爭中與美國一道支持以色列復國呢?難道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立僅僅是因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幾百年前,這個理由也許還成立,但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們兩種文化體系沖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能源。
幾百年前,兇殘的“十字軍”打著驅(qū)除異教徒的“圣戰(zhàn)”旗幟東征耶路撒冷,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掠奪東方的財富;幾百年后的今天,北約幫助以色列復國的間接目的是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個據(jù)點,直接目的還是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舉兩德、兩朝和寶島問題時,作者說“社會被意識形態(tài)或歷史環(huán)境統(tǒng)一在一起,卻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認為,造成上述沖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為文明的沖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利益集團的沖突所造成的。冷戰(zhàn)結束后,兩德統(tǒng)一,兩朝也在謀求更多的對話,寶島問題是中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沒有別國的干預下也一定會很好的解決。另外,作者把寶島問題說成“幾個中國”,這不單單是措辭上的錯誤,而是一種受冷戰(zhàn)思維局限所形成的思維,試想,一個仍然帶有冷戰(zhàn)思維的學者又怎能正確、全面的分析當今時代的國際問題呢?
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親緣關系的國家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舉例了歐盟國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國家基礎之上的國際組織…遠比那些試圖超越文化的國際組織成功”。但他卻忽視了歐盟及北約不斷東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難道俄羅斯不是歐洲國家么?他們最近吸收的一些東歐國家在冷戰(zhàn)之前與俄羅斯還同屬一個國家。再看另一個例子就是中俄關系。如果蘇聯(lián)解體之前兩國因為同樣的社會制度算是沾上了一點“文化”親緣關系,兩國有那么一點合作的共同語言,那么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為什么仍然與中國保持著穩(wěn)定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呢?原因就是兩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和經(jīng)濟現(xiàn)狀使兩個巨人不得不并肩而戰(zhàn)。
那么,總結起來,造成當今世界政治沖突與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幾個:能源、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利益、地緣戰(zhàn)略關系以及生存空間,其次才是文化。
概括起來講就是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系。很顯然,亨廷頓用文明造成沖突和文化認同解決爭端的想法太過于理想化。不過從這本書中,作者所謂的“非西方文化”國家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當今西方世界對于他們的看法,從而探尋更好的發(fā)展空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相關文章:
菊與刀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08-03
國王瓦爾德重建社稷01-21
為搶電視沖突作文02-19
精選《愛的教育》的讀后感最新范文02-08
初二有關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范文02-26
人與動物的故事范文(精選12篇)04-02
《戰(zhàn)爭與和平》的讀后感09-13
師道的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