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傳的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克思傳的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1
在老師的推薦下,好不容易在圖書館借來了一本厚厚的《馬克思傳》,準備好好地去了解一下偉人的傳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偉人。然而,那種愉快的好奇心隨著翻閱幾頁《馬克思傳》逐漸地消失,第一感覺是這種書有點枯燥和深奧。后來,慢慢地靜下心來品讀,逐漸的有點喜歡讀《馬克思傳》了,從中也收獲了不少。
從書中我了解到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樣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總是喜歡抱怨,覺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馬克思在坎坷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帶給我心靈上震動。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難跟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簡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實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堅強,樂觀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是我們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边@段話是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說的話,之所以引用這段話,是嘆服17歲的馬克思就有著為人類謀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們呢?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在大學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時間,也不再像高中一樣有老師、父母管著,不像高中那樣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然而面對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學氛圍,曾經(jīng)滿懷夢想的我們漸漸變得懶惰,早把曾經(jīng)許下的理想拋到老遠。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荒廢了學業(yè),同時挺多人過得很茫然。當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這樣茫然的下去,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大學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將會是這么樣呢?我不禁捫心自問起來。我也感覺到了危機,再不行動,再不努力奮斗,難以想象畢業(yè)后的情景。
“患難見真情”,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讓我很感動,同時也給讓我很羨慕,在內(nèi)心深處更加喚起了我對友誼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難,要維持一段已有的友誼更加困難。朋友之間需要寬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們常會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爭吵,甚至打架,最后變成了敵人,其實大學能成為同學已經(jīng)是莫大的.緣分了,能成為室友更是難得,來自各個地方的我們能夠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間的緣分,平時多謙讓一點,收獲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誼。
雖然沒有全部讀完《馬克思傳》,也沒有透徹理解每一章每一節(jié),也沒有完全領悟到馬克思一生中偉大的思想,但卻也從中學會了一些東西,思想上得到了一點點升華,對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馬克思坎坷而又堅定的一生經(jīng)歷,讓我多了一份勇氣去面對困難。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2
看了這《馬克思傳》之后,通過作者樸實的文字,間單的描述,我的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就不完全那樣認為了。我開始認為我們將馬克思的威嚴莊重的一面擴大化了,甚至將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堅持自己的理論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對一些生活瑣事不太關注,只能說他不拘小節(jié)。他的確有作為偉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學探究精神,可事實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遙不可及的圣人。
拿馬克思自己的話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生活著的人,他的生活也會有不修邊幅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歡下棋、抽煙、喝酒,也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與恩格斯之間不俗的友情……親情、友情、愛情、事業(yè),他都不缺,他都擁有。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人類解放事業(yè),并積極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他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親情的眷戀,無一不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偉大不在于他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事業(yè)孜孜不倦的工作。這本書使我對馬克思的整個人生經(jīng)歷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對他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生活習慣也了解的更多,這對于我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有很大的幫助。
1818年5月5日這一天馬克思來到了人間,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卡爾。馬克思誕生于德國萊茵省摩澤爾河畔一個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爾城,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成果,所以憎惡封建壓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寬松的家庭氛圍影響,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慢慢地,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以后就看清了社會現(xiàn)實,看清了富有與貧窮的巨大差別,看清了剝削階級的丑惡嘴臉。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貧苦的勞動人民,幼小的心靈就能盛裝人間的苦難。
他立志要為全人類謀取幸福。他認為能為全人類謀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他屢次被驅(qū)逐出境,流離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壯志。馬克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們眼中,馬克思是國際工人的靈魂,是無數(shù)貧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燈。
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學、歷史、哲學上及至自然科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兩個半球的無產(chǎn)階級運動,被稱為世界社會運動的導師。
下面我將從馬克思對工作的不懈追求,與恩格斯深厚友誼和與其妻子的愛情婚姻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馬克思曾經(jīng)講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眼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創(chuàng)作《資本論》是在1943年開始的,為了完成這一劃時代的巨著,他耗費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這是個驚人的時間長度。馬克思在創(chuàng)作《資本論》歲月里,不是在平靜的書房和優(yōu)越的條件下度過的,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艱難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說的"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
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qū)逐他,資產(chǎn)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后地誹謗他,詛咒他。"馬克思僑居倫敦的許多年里,經(jīng)濟上常常貧困到?jīng)]錢買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當衣物和家具來維持生活,連他夫人的陪嫁銀器也忍痛送進了當鋪。
他在1859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道:"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chǎn)階級社會把我變成制造金錢的機器。"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的那種求知熱情和勤奮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寫作,強忍著病痛奮斗終身,實在令人敬佩!
馬克思的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是非常之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必須用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學識的增長才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人生總是會遇到挫折困難,不順心,但是相信生活會教會我們很多,只要我們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用一顆執(zhí)著的心去面對,那么,一切都將不成問題。
馬克思懷著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不斷追求自己的事業(yè)。馬克思在十七歲中學畢業(yè)考試時,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這篇作文中就表達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認為給最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認為青年人的擇業(yè)目標應該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被公認為古往今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馬克思的"第二個我",他們一心追求同一個夢想,懷揣同一個理念,不斷奮斗著,努力著,合作著。他們兩人通過頻繁的通信來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幾封,他們談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二人可以說是無話不談。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馬克思給我們帶來的偉大貢獻,可是如果沒有恩格斯的幫助,馬克思的創(chuàng)作還能繼續(xù)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有了恩格斯無私的幫助和二人對理論思想的探討,才使得馬克思走向成功。其實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馬克思差,他頭腦活躍、才思敏捷、知識廣博,他在語言方面的造詣很高,而且還深。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楊振寧傳的讀后感范文03-07
名人傳讀后感的范文12-09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讀后感范文07-31
名人傳讀后感貝多芬傳12-08
《名人傳》讀后感精美范文12-08
梭羅傳讀后感08-13
《孔子傳》讀后感01-05
《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范文01-20
名人傳讀后感600字范文01-20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600字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