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讀后感1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tǒng)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jié)合成一體的!笔堑模谌鍖W體系統(tǒng)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guān)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tǒng),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tǒng)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ch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guī)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nèi)容更多地傾向于應(yīng)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guī)則,甚至還出現(xiàn)了應(yīng)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tǒng),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jīng)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yè)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tǒng)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wù),是現(xiàn)代教育不可逆轉(zhuǎn)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讀后感2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動?赡苡腥擞X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jié)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shù)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爸喂墙钦撸惹卸鴱痛柚。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本幼陨淼目峙卤戎喂墙,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xiàn),實際上實現(xiàn)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毙奚聿拍荦R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jīng)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后感3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yǎng)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圣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诳,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yǎng)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yīng)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jié)、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干部以權(quán)謀私、貪污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是多么可恥,多么渺小啊!
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賢經(jīng)典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里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jīng)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大學》讀后感4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jīng)”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jīng)”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那么,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三大綱領(lǐng),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diào)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xiàn)。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于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么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tǒng)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jīng)”中《大學》這本書吧!
【《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相關(guān)文章:
大學《史記》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09-13
精選《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
大學生讀后感(精選5篇)08-03
《傷逝》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10-24
《傷逝》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10-24
大學生讀后感12-02
《地心游記》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4-21
精選《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三篇01-14
師道的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12-03
《學會感恩》讀后感范文(精選14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