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通用7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朝的崩潰》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1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這個年份,我想華夏兒女想到的一定會是100多年的甲午戰(zhàn)爭。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茅海建先生寫的《天朝的崩潰》,在讀完這本厚達600多頁的書之后,我同作者寫完書的感受似乎有幾分相似,沒有一點輕松的感覺,反而更加的沉重。這是一本記錄那段晦暗歷史的戰(zhàn)爭回顧,它承載著國人恥辱的記憶。甲午戰(zhàn)爭的意義并沒有隨著時光的消逝而日漸減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讓每個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悲慘記憶。這本書真正的給我揭開了戰(zhàn)爭的這一段歷史,用嚴謹?shù)氖穼W作風闡述了中國為什么會失��?中國的路究竟該如何走。
在學生時代,老師講到過這段歷史,當時年少輕狂年紀的'我恨那些反對禁煙、反對抵抗的人,恨他們的喪權辱國,但是看完了這本書,我突然覺得那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那個朝代、甚至是整個古代封建帝國的問題。那是整個封建帝國“一言堂”的悲劇。那個時代在皇帝的思維里,中國傲視“四夷”,甚至對英國的印象只是船堅炮利,沒有對資本主義的崛起引起跟深層次的思考。中國人一直處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舊夢中難以醒來。之所以中國會被侵略,其實真的不應該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時代造就的悲劇,那是多年延續(xù)皇帝“一言堂”的悲劇。古代社會一直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學、想發(fā)展,那么這個社會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這個朝代最終會走向極端的衰敗。 歷史已經(jīng)用事實告訴我們“一言堂”的悲劇,而在當下,在這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時刻,我們更要以史為鑒,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扎緊“一把手”在人、財、物權力管理制度的籬笆,杜絕“一支筆”、“一言堂”。
我認為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拒絕“一言堂”,約束自身行為,善用手中的權力,不斷自律、自省、自勵,真正做到慎獨、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決策,群策群力。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我們應該主動拒絕“一言堂”。實行民主決策制度,深入調(diào)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體討論決定,堅決杜絕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個人的獨斷專行,謹慎用好手中的權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謹言,一心為政。古人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鳖I導干部應當慎言、慎行、理性地考慮得失,要做到誠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領導干部必須在需要面前要學會選擇,在誘惑面前要學會放棄,在原則面前要學會堅守,才能突顯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的優(yōu)良品德。領導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鏡子,更是大力弘揚了“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取钡倪x人用人思想。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人民給的權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黨和人民的監(jiān)督之下,養(yǎng)成在監(jiān)督下工作的良好習慣。
第三,以民為本,全心為民。人民群眾永遠是為政的基礎和根本,權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導就是服務。領導干部需要明確行使權力就必須為人民服務,要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工作中才能時時刻刻有為人民謀利之心、為人民造福之意。
歷史的教訓至今還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鐵炮炮身上,波濤拍打著炮臺,其石壁上也會清晰地刻著這段慘痛的歷史。歷史在用他獨有的方式去書寫。記憶過去,是為了更好的面對未來,要真正能夠走出歷史陰影,實現(xiàn)社會和解與和諧,要做到的是“不計前嫌”,絕非“不記前嫌”。“不計”是種選擇后的寬恕,“不記”是對歷史的謀殺。
“當歷史不再昭示未來時,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個甲午年,我國處于大變革大發(fā)展時期,我們要真正吸取甲午戰(zhàn)爭的教訓,真正的做到杜絕“一言堂”,還百姓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2
這是本好書。作者治學嚴謹——從每章后面長長的引用書單即可看出。通俗易懂——連我這樣不喜歡思考的人都能讀得不忍放下。觀點新穎——這條不多解釋。下面是自己看過后所想的。道德的困境抗英戰(zhàn)爭中有人認為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是否覺得荒謬?道德歷來是大家所提倡的,可是依靠道德的力量真的就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
轉而想到,天朝是很喜歡樹立道德楷模的。而天朝每有貪腐,即認為是道德約束不夠�?墒牵吮举|(zhì)是自私的,怎么可能要求每個人都達到圣人的標準?結果只能是所有人都帶著偽善的面具,卻在背地里做見不得人的勾當。戴面紗的歷史看過之后,會大呼原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有種被歷史課本欺騙的感覺。記得有人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知道的或讀到的歷史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歷史,所有流傳下來的史籍其實都是別人所記錄的,到底當時是什么情況,我們也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去觀察。
尤其是作為宣傳工具的歷史教科書,更是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或厚此薄彼,或被選擇性遮蓋。實事求是抗英戰(zhàn)爭中,對戰(zhàn)雙方在武器裝備和軍事制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天朝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事情。那除了奮戰(zhàn)到死,是否還有其他的道路?或者說明白些,是否議和就是真的是賣國?有時候,說出實話真得很難。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3
可怕的不是活在夢里,做夢總有被叫醒的一天,而是一直活在謊言編織的世界中,永遠看不清世界的真相。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作者茅海建是一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教授,本書是對鴉片戰(zhàn)爭的整段歷史做了全面的回顧,從戰(zhàn)爭的肇始到整個進行的過程以及最后的結束。
作者的視角是全新的,并不像以往的論述一樣,落在“鴉片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走向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的開始”這樣的論調(diào)上。而是“以求真的態(tài)度”從許多被忽略的鴉片戰(zhàn)爭的細節(jié)中挖掘出一直以“天朝”的自稱的清王朝為何從這場戰(zhàn)爭開始走向崩潰的原因所在。作者的論述重點落在了參與戰(zhàn)爭的包括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在內(nèi)的共12位清王朝的關鍵人物上,他們被后世史學家或被稱為昏君,或稱為英雄,或稱為漢奸,而在作者的筆下充分體現(xiàn)了錢穆先生所說的“對待歷史要有溫情和敬意”的態(tài)度,力圖使他們的各自形象變得立體,摒棄只做單方面道德的評判,充分挖掘這些人在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上在當時背景下的表現(xiàn)。
正如作者文中所言:“歷史的述說中夾雜著悲痛”。當然以上帝的視角去看待和批判歷史人物,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從這些悲情人物的表現(xiàn)中我們卻能吸取許多教訓,這正是治史和讀史的最大意義所在。
鴉片戰(zhàn)爭的肇始,在于當時工業(yè)革命后的已步入工業(yè)社會的英國需要將清王朝納入世界貿(mào)易的體系中,他們通過輸入鴉片換取白銀和茶葉,獲得商業(yè)上的利益。而此時的清王朝仍是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社會,從皇帝到臣民仍處于天朝世界觀中:中國就是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其他要么藩屬,要么是蠻夷。英國在清王朝的眼中只不過是蠻夷,在整個戰(zhàn)爭過程中都是以蠻夷對待,清王朝秉持的是,要么“剿夷”,要么“撫夷”。
從今天的視角看,農(nóng)業(yè)社會的清王朝面對近代社會的英國,是落后的制度與先進的制度之間的抗爭,無論在武器還是制度上,都是無法戰(zhàn)勝的,鴉片戰(zhàn)爭一開始就是一場注定走向失敗的戰(zhàn)爭。
這種后世看起來非�?尚Φ�'天朝的世界觀可以追溯到儒家最早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世界觀中,這種觀念已經(jīng)延續(xù)了兩年多年可謂根深蒂固,因此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的教訓一點也不曾引起清王朝的反思,從天朝夢中被喚醒。而相鄰的日本,“黑船事件”之后同樣被打破國門,卻能從此走向革新的道路,最后甚至成了侵略天朝的列強之一。
而可怕的不是活在夢里,做夢總有被叫醒的一天,而是一直活在謊言編織的世界中,永遠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而清王朝的真正腐敗正在于除了皇帝外的所有的人都在撒謊,而皇帝是整個國家機器的中樞,所有的決斷都來自于他。
是什么原因讓人撒謊呢?正《維特根斯坦》開篇就寫到的“當撒謊對我有利的時候,我為什么要說實話呢?”從個人的原因來說,撒謊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個人的官位和前途,在個人利益面前,哪里還有什么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正是清朝的專制制度,沒有了決策的宰相制度,所有的決斷都是在于皇帝一人,官員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讓皇帝滿意,這樣的制度之下,人又如何做到不撒謊呢?
恐怕只有靠良心了,這也正是道光皇帝對臣民的要求,在道光的眼中,只要符合良心就一定能辦好事,辦事不利肯定是良心出了問題,因此道德的評判成了解釋一切問題的標準。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皇帝永遠都是正確的,錯誤永遠都是在辦事的大臣,因此隨便給大臣一個漢奸的罪名,便可以把失利的原因推給了他們,大臣們就永遠都是皇帝的替罪羊。
這也恐怕是我們中國文化里最可怕的一點,我們對事實的客觀原因分析往往是忽略的,而是從人的善惡與忠奸等主觀原因去尋找原因,因為我們有“誠心正意”的要求,而且我們還相信人定勝天。過分強調(diào)主觀原因,無疑是盲目的。這正是整個清王朝的人犯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在今天還在不斷的犯。
如果我們摒除主觀的因素去分析鴉片戰(zhàn)爭,這場將中國從此帶入世界的戰(zhàn)爭,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而150年過去了,我們的近代化如何了?
讓清王朝走向崩潰的那些制度上或者文化上的問題是否已經(jīng)完全解決了?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4
說起鴉片戰(zhàn)爭,國人再不懂歷史者也能說上幾分,但若要細細推敲、點點分析,卻發(fā)現(xiàn)太多所謂細節(jié)所謂真相其實并不明了。一百多年來,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研究不勝其數(shù),觀點卻是大同小異。我們難免會疑惑,這場被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戰(zhàn)爭,它的形成、爆發(fā)直至失敗真的只是我們所了解的“貿(mào)易爭端”、“奸臣賣國”、“忠臣難封”這么簡單嗎?
這諸多疑惑,在閱讀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后大都得到了解答。本書又名《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是茅海建先生系統(tǒng)研究鴉片戰(zhàn)爭十余年所得的成果。與之前所讀文獻不同,茅先生除詳盡考訂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海量史實外,更致力于站在當時的情景下,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去解讀歷史,使得許多在今人看來荒謬的行為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他用鴉片戰(zhàn)爭中決策的皇帝與諸位官員構建書的脈絡,在官員們的決策做法中窺探大清國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評價清王朝在此歷史轉折點的所作所為,揭示了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如作者自己所言:“我選擇鴉片戰(zhàn)爭這一中國近代化理應發(fā)生的起點,專門分析中國人,尤其是決策者們,究竟犯了什么錯誤以及如何犯錯誤的,試圖回答一些問題�!笨芍^推陳出新,別樹一幟。
“歷史學家可以說謊,但歷史不會說謊�!北緯刮矣∠笞顬樯羁痰谋闶亲髡邔Υ龤v史極為認真的態(tài)度,這從書中豐富詳盡的引用和注釋便可見一斑,更難得的是其堅持事實、力圖還原歷史真相的努力。
在之前的認知中,琦善、伊里布等人就是“漢奸”、“賣國賊”,林則徐則是能救國于危亡卻被構陷而壯志難酬的民族英雄。但在此書中,作者通過嚴格分析,將有關琦善“賣國”的證據(jù)一條條駁倒,告訴我們是琦善而非林則徐促成了道光帝“查剿鴉片”的決定,琦善“賣國說”的根由在于他不主張用武力對抗的方式制止英國的軍事侵略,而是去企圖用妥協(xié)的.方式達到中英和解。于是,“妥協(xié)”便被視為“投降”,“投降”又被提升為“賣國”,帽子便這樣一頂一頂加在了琦善頭上。他同樣告訴我們,林則徐固然有著值得稱頌的業(yè)績與精神,卻絕不是大廈將傾時可支的那根“獨木”,與同時期其他官員相比,他肯致力于新知的努力,了解了英國殖民的歷史,做著當時官僚士子們不屑于做的事情,實為難能可貴。但他的見識水平、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使他未能準確了解對手的實力、戰(zhàn)術,亦未能對戰(zhàn)爭做出正確的判斷。他是一個尋求進步的人,但再偉大的人也有其局限性,作為個人,總是無法徹底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而當時人們對林則徐的盛贊和期許,更多是因為那是當時他們所能抓住的難得的希望;一百多年后的我們對林公的敬仰與懷念,多的是對那段苦難歷史的僥幸與不甘。
歷史學家與我們普通大眾一樣,生來俱有無可排遣的民族情結,但不應當演化為歷史研究中對本民族的袒護。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因此我們需要明白,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鑒”,正是面對錯誤、分析錯誤,從而避免錯誤。讀·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歷史學本應當提供這種力量。中華民族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但我們不能忽視幾千年歷史沉淀所積累的民族缺陷,正視缺陷是消除缺陷的必要條件。這便是歷史應當給予我們的價值。
回到書的內(nèi)容。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合時宜的想起了另一本似乎毫無關聯(lián)的書——《三體》,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歌者文明”對太陽系文明實行的“降維打擊”。鴉片戰(zhàn)爭中的英國與中國似乎就可以貼切的對應這兩個文明。就像《三體》中面對“黑暗森林”法則自以為已做好準備沾沾自喜的太陽系文明一樣,當時的清王朝也仍然沉浸在“天朝”的美夢里,以為泱泱中華根本不必將區(qū)區(qū)“島夷”放在眼里。于是,英國的“堅船利炮”和先進的軍事理念就如一塊二相箔,使得清王朝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這不是兩個國家的交戰(zhàn),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對舊時代無情的全面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忠臣良將、義理仁心都不過是蚍蜉撼樹而已,更何況這個舊時代已是千瘡百孔、根枯葉爛。
在長期領先于世界背景下,“天朝上國”成為了我們的定位,清王朝的強盛也使周邊地區(qū)的各國君主,出于種種動機,紛紛臣屬于中國,向清王朝納貢,受清王朝冊封。至于藩屬國以外的國家,包括西方各國,清王朝一般皆視之為“化外蠻夷之邦”,在他們的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蠻夷”的一種恩惠,是“懷柔遠人”的一種策略。因此,清王朝在對外關系上,自以為是居于他國之上的“天朝”,不承認與之平等的國家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天朝”的對外體制,使中國成為一個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正如茅先生所說,“天朝”是一個夢,一個難以驚醒的夢。而當這個夢被強行打破時,我們才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落后與無能為力。
茅海建先生從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士兵和軍官三個方面將中英軍事力量進行了對比,使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巨大的差異和清軍當時的種種亂象。當權力與金錢一樣上市流通之后,即刻產(chǎn)生威力無比的社會腐蝕劑,當軍隊將財神像奉為戰(zhàn)旗時,腐敗已不可逆轉,執(zhí)法者犯法的罪惡足以致命。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清軍,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但當下流行的各種鴉片戰(zhàn)爭的論著中,一方面承認清軍已經(jīng)腐敗,一方面卻又只是利用一小部分在抵抗中犧牲的將士講述“廣大愛國官兵英勇奮戰(zhàn)”云云。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調(diào),難免讓人覺得有“阿Q精神”的味道。
除去軍事上的種種問題,鴉片戰(zhàn)爭暴露出的君臣關系問題更令人深思。天朝的落敗,打破了當時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們固有的“天朝不可戰(zhàn)勝,島夷不自量力”的思想,他們雖然疑惑,卻并不能從世界大趨勢和中國社會本身去看問題,因而不可能看出問題的癥結正在他們津津樂道的天朝文物制度上。他們認為剿滅才是天朝對待這些蠻夷之邦唯一正確的方法,而以此類推,敗仗的責任自然不能推給皇上,就只能由不主戰(zhàn)的大臣承擔,而給他們帶上“奸臣”的帽子,并且逐漸由“奸臣”變?yōu)椤百u國賊”。對于在文化專制主義和儒家學說千年的影響之中形成的“君臣是非善惡忠奸”的理念,著作家和史料研究者們的行為不僅不是對當時社會忠奸理論的反思和改變,反而是為了使其更加穩(wěn)固。于是我們看到:皇帝獨斷專制卻又漫不經(jīng)心,大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卻又謊話連篇�!爸R給人力量,愚昧也給人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痹趹�(zhàn)爭開始相當長時間之后,清朝自道光皇帝至各位大臣對英軍的實力仍然模糊不清,以至于多次戰(zhàn)爭后清軍的防御和戰(zhàn)法都無創(chuàng)新。這又如何能不敗呢?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本應看到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抵抗侵略,實際上卻是上下欺瞞得過且過,實在令人扼腕。
其實早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就有完成軍事現(xiàn)代化的組織,也就是全面進入熱武器時代。但沒有成功,因為社會組織和生產(chǎn)方式不支持。而皇帝和大臣互相不信任就更是自古以來的問題了。這倒可以解釋另一個我本不理解的問題:在當時的文獻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對“漢奸”的指責?結合后來的“三元里抗英”中勸解三元里民眾的余保純成為了眾人心中的“漢奸”一事,我想,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漢奸”可算是一個最不確定的稱謂,一切不便解釋、難以解釋的是由、責任、后果,便可以被轉移到“漢奸”身上。
在本書的最后,茅先生將清王朝與當時同樣遭受列強侵略的日本做了對比,我們看到“黑船事件”之后的日本,是如何以與清王朝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開始奮斗與發(fā)展,終在“明治維新”后突飛猛進,甚至在鴉片戰(zhàn)爭結束52年后由當初的被侵略者成為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的苦難。我思考著與作者相同的問題:在鴉片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將士們,他們的血如何才算沒有白流?以鮮血換來的成功是榮耀的,而以鮮血換來的失敗更應當被重視。唯有牢記“血的教訓”,認真思過,直至奮發(fā)圖強重振輝煌,方可稱作不辜負。一百余年前是如此,一百余年后更是如此。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也當如此吧。
鴉片戰(zhàn)爭,這是一段傷痛而屈辱的歷史,但也正因為經(jīng)歷過這落后、蒙昧、痛苦的歷史,我們才更能體會到,五十年后這個民族的覺醒,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偉大。世界仍是百年前那個世界,幸而中國已不是百年前那個中國。茅海建先生在全書最末問道:“中國人應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進入21世紀?中國人怎樣才能贏得這一稱號——中國人的世紀?”我想,百年屈辱過后,重新在世界舞臺上顯現(xiàn)自己無可阻擋的實力的中國,定不會令我們每一個國人失望,不會令百年前在一片黑暗中仍能以血為燭的先輩們失望。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5
從小到大除了課本基本上幾乎沒怎么看過什么書,讓寫讀后感時也只能現(xiàn)讀,搜來搜去,感覺《天朝的崩潰》這本書有看頭,就下載下來開始看,現(xiàn)在寫下讀完這本書之后的一點感受,作為期中作業(yè)。
大概有三方面的感受吧,首先當我看序言時,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作者細心研究史料十余年所得成果,這足以見作者治學之嚴謹,做事態(tài)度之認真,這讓我想起了花費27年寫成本草的李時珍,凡事不做則罷,做就要做得盡量完美,盡量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作者寫給他的恩師的,以答謝恩是的培育之恩,唯一可惜的是書完成時恩師已經(jīng)仙逝多年,因此,無論生活中的行善或行孝,我們都要趁早。 第二方面,是本書的寫作傾向,雖不能說有違歷史,但作者一系列獨到創(chuàng)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于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首先但就引子來說,琦善賣國在歷史上是無可辯駁的,但作者卻多角度入手,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xiàn)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
中的“合理性”,讓人不得不對琦善賣國的可靠性產(chǎn)生一定懷疑。投降,清政府只是失去了尊嚴,不投降,百姓們就會遭受大災難,因此,討論誰對誰錯是沒有意義的。但作者寫作總的方向是不會錯的,清政府的腐朽自大,列強的蠻橫無理,讓這一段歷史永遠的刻在中國人的心里,將中國釘在了羞辱史上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關于書所寫內(nèi)容的一些感觸。作者將題目起作“天朝的崩潰”,顯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極具諷刺意味。茅海建太無情了,他無情到不給我們對鴉片戰(zhàn)爭進行假設幻想的空間;茅海建太冷酷了,他用手術刀一般的目光和文字一點點地剖析著“天朝”那臃腫笨拙的軀體;茅海建對祖國的愛也太深厚了,以至于他的心在為歷史流淚乃至流血的時候,仍然不肯放棄對祖國的忠誠、對祖國歷史的誠實。
書首先對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與英方的實力進行了分析比較,包括兵力、武器、指揮、戰(zhàn)術等諸方面,從中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清政府無論從哪方面都弱于實力強大的英軍,奠定了清政府必敗的的基礎。許多人認為,失敗是可恥的,是懦弱的,但是,正是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中國人被硬生生的“拖”進了世界,盡管它不想,從此,中國開始被各種列強蹂躪,各種條約,各種割地賠錢,也正是從此,中國人開始明白自
己的處境,開始尋求強國之路,也正是從此,中國人開始了中斷了幾百年的科技進步,鴉片戰(zhàn)爭,給這只真在沉睡的'猛虎當頭一擊,把他喚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鴉片戰(zhàn)爭是歷史的發(fā)展中必然要經(jīng)過的一個階段,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必然要失敗的一場戰(zhàn)爭。
時至今日,鴉片戰(zhàn)爭的痕跡已了然無存,香港依然在祖國懷抱,開放的港口什么的就更不必說,都成了現(xiàn)在的發(fā)達城市,回過頭來,170年過去了,鴉片戰(zhàn)爭帶給我們什么?沒錯,是一個國家自強的資本,一個人的恥辱才是他自強的資本!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于亡地而后存”只有經(jīng)歷過阿磨難,才能成功走出困境。
其實,我認為,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場鴉片戰(zhàn)爭,每個墮落的人更需要一場鴉片戰(zhàn)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鳳凰涅,獲得重生, 變得更強。
借用書中的話了結我的文章:鴉片戰(zhàn)爭留給了我們的首要問題是,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作者已經(jīng)不需要給出答案,我相信大家都會明白的,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6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弊罱艺谧x的一本書《天朝的崩潰》,感慨頗多。
《天朝的崩潰》從為“賣國賊”琦善翻案開篇,以豐富翔實的史料支撐起鞭辟入里的觀點,深入分析了清朝奏折中呈現(xiàn)的天朝心態(tài),將矛頭直指僵化的封建制度和不思進取、因循守舊的統(tǒng)治者的“天朝”思想。
歷史的訴說夾雜著悲痛,但屈辱痛苦的歷史之價值,就在于提供失敗的教訓,以史為鑒,正視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
我們對于鴉片戰(zhàn)爭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學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科書,再加上一些改編影視作品的影響,所以往往觀察的角度會比較單一,只是從宏觀的角度對這個事件進行分析解讀。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不被固有的視角限制,來對這個事件的本身進行分析,那歷史的真實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天朝的崩潰》的故事從琦善開始,琦善在歷史書中一直是作為“賣國賊”進行記錄的,但是作者茅海建先生通過分析史料,得出琦善“賣國賊”之說并不真切,他既沒有動機也沒有具體行為。琦善的所作所為,是任何一個當時處在他的地位上的人都會去做的,不然這就違背了他一直以來所受到的教育和秉持的觀念。至于為何后人就將其定性為“賣國賊”,主要還是他失了大清國的顏面,想為大清國找一個打不過“彈丸小國”——英國的理由。
茅海建先生在書中客觀理性地分析了清王朝面臨的內(nèi)部矛盾,得出“當時清朝的軍事力量已經(jīng)跟不上世界形勢的發(fā)展,只要進行戰(zhàn)爭就必然會失敗”的結論。
他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對林則徐、伊里布、琦善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深入解析,得出了僵硬的封建體制是戰(zhàn)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各種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事件推動下,最終清朝簽訂了《南京條約》。茅海建先生對條約簽訂的過程進行了論述,指出清朝在當時條件下,完全沒有理解民族國家的主權,也不了解當時國際上通行的一般外交規(guī)則,在很多看似無所謂的地方吃了大虧,當然,這也側面表露出了“天朝”的心態(tài)。
茅海建先生的`“清朝必敗論”一開始不是很符合我的內(nèi)心感受,但看完書后,不得不承認,他說的話很有道理。無論是在當時的角度還是歷史的角度,又或者站在戰(zhàn)爭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看,結論都只有失敗�!赌暇l約》的簽訂讓中華民族走向了落后挨打的百年歷史,但客觀上也讓中國的封建大門打開,迫使中國不得不走上步履蹣跚的“近代化之路”。這個過程雖然有眾多的崎嶇坎坷,但我們最終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并且找到了適合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開天辟地的道路,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 7
本書是目前研究鴉片戰(zhàn)爭最詳細的書籍,以其八頁的“征引文獻表”令我震驚。作者條理清晰地從軍隊配置到交戰(zhàn)時的實際情況介紹了鴉片戰(zhàn)爭,語言客觀中肯。
從背景來講,當時的清朝以“天朝”自居,將每個來交易而不臣服于中國的國家稱為“夷”�!耙摹睘橛皡蛞摹睘榉▏�,“咪夷”為美國。從今天看來這明顯是不對的,反而有些“夜郎自大”的味道,但是“天朝”絲毫不知。中國的問題在于,隨著地理知識的增長這種錯誤觀念早已漏洞百出,但統(tǒng)治者反而千方百計唬嚇群眾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中國隨著時間的變遷必將出現(xiàn)的問題,因為最底層群眾——也就是大部分清朝人——孤陋寡聞而易于哄騙,被統(tǒng)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間。以至于在工業(yè)革命之后由于清朝的閉關鎖國,清朝已經(jīng)落后于英國。而此時清朝皇權已經(jīng)達到了最高峰,在皇權至上面前,英國最先進的事物——也是現(xiàn)在看來比清朝更為正確、先進的——比如君主立憲、民主,在清朝的“禮教”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大臣擅權。經(jīng)商貿(mào)易,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未被尊重過,再加上“天朝無所不有”的思想,變成了“舍本逐末”。
而鴉片戰(zhàn)爭又是如何引起的呢?這是林則徐的選擇:禁煙+戰(zhàn)爭還是為避免戰(zhàn)爭而不禁煙。他選擇了前者,他將販煙的英國人“關”了起來——實際只是軟禁——并收了他們的鴉片。這時林則徐面對的僅僅是英國商人。而英國政府又是如何介入的'呢?英國商人的鴉片均是由英國“領事”“總管”交給清朝政府的,而這就使林則徐直接面對英國政府。英國找到了借口,他們在1840年6月21日開火了。但是林則徐并沒有預先透過英國接連派來戰(zhàn)船的現(xiàn)象看見英國準備打仗的本質(zhì),因為他認為英國人為了和我們通商而換取可口的茶葉不會輕易破壞兩國之間的和平。隨后清朝的軍隊以各種荒謬判斷和在軍隊配備上的劣勢,戰(zhàn)敗了。
接踵而來的是“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中美)“黃埔條約”(中法)。引用一句作者引用的話做總結就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如今,邁入了21世紀。
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
21世紀呢?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相關文章:
天朝的崩潰讀后感(通用8篇)03-04
崩潰的句子03-06
內(nèi)心崩潰的句子09-21
崩潰絕望的句子03-06
崩潰的同義詞08-03
關于很累崩潰的句子12-06
形容崩潰的成語及解釋08-10
(通用)崩潰絕望的句子01-15
關于崩潰絕望句子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