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飄》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飄》讀后感1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讀的書確實不多,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學校時,匆匆地讀《茶花女》、《紅與黑》等,也許是由于文學素養(yǎng)的淺薄,或是世界觀的差異,它們并沒有帶給我多大的震撼。暑假時,友人推薦我讀一下《飄》,當時還記得她很神秘,開玩笑地說了聲:“讀完了,你會改變你的擇偶觀呦!”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它,很慚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書速度,卻也不敢恭維自己看得有多精。讀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悵感覺,朦朧中,總覺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讀完《飄》,它確實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喚起我對過去的懊悔。同時,對書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愛情,我也感觸頗多。
關于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為,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十六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讹h》中女主人公思嘉·奧哈拉并不是傳統(tǒng)觀念的好女人,她有著迷人的外貌、聰慧的頭腦、堅強的內(nèi)心、果敢的行為。同時,她也驕傲、貪婪、虛榮、追求實際,甚至曾經(jīng)有過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她渴望愛情,不顧一切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但當感情和現(xiàn)實利益相沖突時,她毅然將經(jīng)濟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說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為我也同樣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羈,他的現(xiàn)實,他的勇敢,都傳神地說明了他在亂世社會中成長的一個人才,是在亂世生存與發(fā)展的強者,強者應適應任何一個社會,這也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經(jīng)濟社會中對精神的取舍,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是適應還是回避?思索過后,相信我們會有更多的啟發(fā)!
談到友情,雖然在《飄》中,作者并沒有極力去描寫友情,但媚蘭對朋友的這份友情仍然是讓我羨慕不已。記得桑費有句話:“朋友有三種:愛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記你的朋友!蔽蚁朊奶m就是那種愛思嘉的朋友。她對思嘉感恩、感激,甚至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臨死前終于讓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當中,誰能沒有朋友?有幾個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貴的東西。對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辦法——那就是真心!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著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們黏合在一起,然后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寧愿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后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一遍匆匆的略讀,并不能體味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獲吧。
《飄》讀后感2
“所有隨風而逝的都屬于昨天的,所有歷經(jīng)風雨留下來的才是面向未來的!
——題記
我起初對《飄》這本書是不大感興趣的,因而并未看過這本小說。那會兒我的好友正著迷于《亂世佳人》這部電影,她看后便買了原作來品讀。中文版和英文版加起來刷了有小十遍,重點情節(jié)幾乎都儲存在腦海里,完全成了個《飄》迷。后來她得知我并未看過《飄》,因此熱情的向我推薦。好友她,從書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一直講到《亂世佳人》電影里一幕幕氣勢恢宏的戰(zhàn)爭場面以及細膩逼真的人物形象,而且對電影里出演的女主角費雯麗感到非常驚艷,直呼:費雯麗飾演的.斯佳麗是從書中走出來的!
于是乎,在她的影響下我對《飄》來了興趣。七月盛夏,瓦藍藍的天,偶有陣陣涼風吹散暑熱,指尖掠過象牙白的書頁,仿佛憶起了一個隨風而逝的舊夢,仿佛把我?guī)У搅怂辜嘻愃募t土家園。
小說《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其唯一的作品。小說通篇滲透著女性主義思想,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斯佳麗這個女性主人公進行描述。生動描繪了內(nèi)戰(zhàn)前后美國南方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斯佳麗、白瑞德、梅蘭妮、艾希禮等經(jīng)典南方人形象。故事中斯嘉麗對她紅土家園塔拉的熱愛、渴望與失去的情愛,是如此的扣人心弦和光彩奪目。書中每一個鮮活段落,都點明老南方逐漸隨風而逝的文明魅力。《飄》這部作品,不失為那個時代的絕世佳作。
斯佳麗,是我最鐘愛的角色。她是一個性格十分復雜的南方女性,她天真活潑,敢愛敢恨,聰敏機智,慎重又有遠見。但她也有著高傲、叛逆、貪圖虛榮和為達到目的不惜一切的性格特征。
她同時也是一個倔強的人。面對家中一貧如洗的打擊,她堅定不屈,毫不妥協(xié);面對母親的離世,父親變成癡呆,姐妹們身患重病,她擦干眼淚,努力振作;面對農(nóng)場的近乎荒蕪就連解決溫飽都成難題,她毫不氣妥,重頭再來。斯佳麗她熱愛著塔拉這片紅土地,像它一樣承受著苦難,卻也飽含希望。
“所有隨風而逝的都屬于昨天的,所有歷經(jīng)風雨留下來的才是面向未來的。”
小說中也很好的體現(xiàn)出社會巨變所帶給個人的一種改變。斯佳麗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頻繁改嫁,經(jīng)歷自主創(chuàng)業(yè)與奮斗,漸漸地顯現(xiàn)出了她不輕易認輸、堅定信念、不屈不撓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意識。把她的行為重新放到當時的美國,也免不了遭到輿論的迫害,敻覃愄亍っ浊袪柦Y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自身對女性主義思想的認識,非常成功的塑造出了斯佳麗這一女性主義者的光輝形象,是新世紀女性主義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個閃光點。但對于我國來說,女性參政問題、女性勞動報酬偏低的問題、女性下崗失業(yè)比例偏高的問題、流產(chǎn)和遺棄女嬰問題以及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帶來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在當下仍然存在。我國的女性壓迫問題如果能真正的解決了,才能真正實現(xiàn)我國女性的解放。即使在這一方面會有很長很困難的道路要走,但我始終相信,在21世紀的我們所熱愛著的中國,一定能實現(xiàn)男女平等。
我最愛戰(zhàn)爭時期,守護塔拉的斯佳麗。曾是千金小姐的她在戰(zhàn)后被軍隊洗劫的土地上默默挑揀干癟的胡蘿卜以果腹!吧系圩髯C,我絕對不要再挨餓!”獨立堅韌而又美麗的斯佳麗站在黃昏塔拉的土地上哭過后對著上天發(fā)誓永不饑餓那一幕我永遠也忘不了。
這種積極進取永不妥協(xié)的生活態(tài)度何嘗不打動人給人以熱愛生活的力量?自強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論語·憲問》中的“不怨天,不尤人”正是很好的例子。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但請記住,不管面臨什么困難,明天還是要繼續(xù)的。正如斯佳麗一樣,好像什么都無法打倒她,她永遠能找到一個支點,重新站起來。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jīng)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是的,在這永恒的紅土地,你力量的源泉上,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如果人的一生中注定了要經(jīng)歷困難的考驗,那么讓我們用像斯佳麗一樣自強的心坦然接受,勇敢面對。總會度過的。一切困難,終將都會隨風而逝。
《飄》讀后感3
這個學期讀的書雜而多。但是一直放在枕頭下面的有兩本,一本是《圣經(jīng)》,另一本是四十年代譯本的《飄》。有時晚上兩本書一并讀,恍惚中會覺得自己在讀同一本。的確,西方文學中的好的作品總有一條根在維系。這個根,在我的理解,《圣經(jīng)》里是對信仰的信任,以及對眾人的愛。在《飄》里,是思嘉對她腳下紅土的愛。
找到了根,就找到了方向。
《飄》的三十四章寫道:“當她走上前面臺階的時候,手里還抓住那塊紅泥……她將手里的紅泥拼命的捏著,直捏的它都從手縫里擠了出去。一面她又像鸚鵡似的一遍一遍念著:‘我仍舊還有這個,不錯,我仍舊還有這個!
思嘉說這段話的時候,剛剛被戰(zhàn)后的希禮拒絕。希禮把陶樂的一?紅土放在思嘉的手上,因為他明白,與他自己相比,思嘉更熱愛的是這片土地。因為她從小長在這里,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思嘉,那是思嘉的根所在。
當我讀到這一節(jié)的時候,曾經(jīng)臆想過如果希禮和思嘉真正的私奔會是怎樣。雖然覺得難以預測,但是有一點我很肯定,他們的生活充滿的不是快樂與幸福,更有可能是沖突和不幸。因為,思嘉一旦離開了陶樂,就好像失去了生命力量的來源。她和陶樂的土地在本質(zhì)上都是堅毅的,能擔當起責任的。
有了希禮的思嘉不一定是幸運的,但是沒有土地的思嘉一定是不幸的。所謂的根,我想一定要是穩(wěn)固不變的。當然,根,可以是愛情,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土地,只要它夠長久,它能夠給你生存的希望。思嘉對希禮的愛情不是思嘉的根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愛情難以長久,因為他們是如此不相像,他們一起生活,就好像把水稻種進了麥田,水稻無法汲取養(yǎng)分,思嘉也不能從希禮身上找到生活的激情。這樣一來,水稻很快枯萎,希禮也就成不了思嘉生活的永久的動力。
思嘉的根是陶樂,因為土地是長久的,當她握住那把紅土地時候,她會愿意為這片土地奮斗,不管手段是否高尚。與其說思嘉為保存這片土地付出,不如說是這片土地在激勵思嘉為生存奮斗。
西方文學的根脈有兩條,一條
是古希臘文明,另一條是希伯來文明,但凡能把握住另兩條命脈的文學作品都是長久的,并且充滿活力的。文學的意義雖然在于給人以新的靈感,新的啟示,但是新從哪里來?從歷史里來。那么歷史就是“根”。
《圣經(jīng)舊約》里說到,摩西帶著子民出埃及,想要尋找的不也是自己曾經(jīng)居住的土地么,《飄》里的思嘉,用盡了各種手段,無非也是要保住自己土地,自己的“根”。
而能成為根的,必定是穩(wěn)固長久的。思嘉說:“世界上唯有土地這東西是天長地久的……凡是身上含有一滴愛爾蘭血的人總是把他們所居住的土地當作自己母親般看待的……唯有這東西是這得忙碌的,值得戰(zhàn)斗的,值得拼死的!
歷史可以是“根”,因為既成事實無法改變。真理能成為根,因為真理是永恒不變的。(這也是《圣經(jīng)》能夠長久的原因,因為它揭示的是真理。)。有了穩(wěn)固的根基,基于它上面的成長才能順利。
《圣經(jīng)馬太福音第七章兩種基礎》說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裝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裝著那房子,房子就到他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但是令人痛心的卻是,環(huán)顧四周,現(xiàn)在越來越少的人真正的注意自己的歷史,自己生活的土地。就拿人大這塊土地來說,一個月前,我曾經(jīng)想探尋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這片土地的歷史,但是,當我真正著手做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周圍無人可問,老師,同學,居民都對自己腳下的歷史一無所知,他們會看到人大的古柏森森,看到校醫(yī)院后的石羊石馬,會為明德樓施工時挖出的古代石人感嘆一番,但是他們能做的僅限于此。沒有人想進一步的問。其實,一個多月前的我也是這樣恍惚和無知。但是一個月前,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茫然,并開始解決自己對腳下土地的茫然。
于是開始查找圖書,找到了些端倪,但是可笑的是核心資料的活得卻不在校內(nèi)資料,而來自歷史文人筆下的北京城,周作人筆下的海淀,魯迅筆下的北平……
我們的校史館里,有當年上課的馬扎,又當年上課的黑板,卻從不過問這片曾被圈地給人大,提供人大生存空間土地的歷史。
根找到了,方向才能確定。就像是沒有原點的坐標系,永遠難以描述點、線的位置。思嘉找到了她的根,所以她以后的一切行動有了方向,有了意義?讓自己和家人、朋友過活。
沒有根的人,找不到方向。
記錄歷史=永恒
作為一名準新聞人,某一天翻閱報紙,卻升起的把它扔進了垃圾堆,說:“新聞都是垃圾!”言辭雖然有些激烈,但是現(xiàn)狀卻大致如此。報紙上的東西有幾分是真實再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社會呢?新聞不能再現(xiàn),只能訴諸文學,所以文學作品能永恒,新聞作品很少永恒。
《飄》所記錄的人,歷史,不管其格調(diào)是高是低,卻真實地再現(xiàn)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后的真實面貌,百年后,千年后,人們想要了解這個時代,必定會翻閱到它。因為它虛構的只是內(nèi)容,真實的是整個時代的面貌。
歷史中很多東西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我想,許多年以后,人們一定不想看今天的《無極》和《十面埋伏》,因為它們一方面在虛構,另一方面從中根本看不到現(xiàn)在中國的特征。有看電影的一個小時,后人寧愿看看《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或者《史記》。
新聞報道的東西,也大多是轉(zhuǎn)瞬即逝的。這樣一來,它所關注的角度就低了,所寫的東西雖然是歷史,卻是殘破的歷史。它只求今天能有獨家,對于明天發(fā)生什么完全不能準確預知,而文學展示的是全景,它的定位是一本書的容量,一個月的仔細閱讀時間,還有永恒的價值,比如,如今普通人想要了解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會想到看《飄》,很少去翻閱那個時代的報紙。
前段時間,想要找一本有關顧溝的書(顧溝是我們學校陶行知研究會支教的地方),圖書館里對我最有幫助不是哪個學者的農(nóng)村調(diào)查報告,而是一名遠行的作家記下的他在當?shù)氐娜沼洠〞な呛谏,但作者和書名很模糊了)。但是根?jù)這本書的新舊程度可以看出來少有人看,因為九十年代中期的書,現(xiàn)在還是很新。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圣經(jīng)》里的話:“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也是款的,路也是大的,進去的人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找著的人也少。
現(xiàn)在一部分書在記錄歷史,卻沒有人關注,有可能他們進入的是窄門,但是窄門確是通往真理的,走這樣的路才能得到永恒。
《飄》讀后感4
《飄》是我最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書的作者是米切爾。它是一部取材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的小說。去年看《飄》這本書時已是看第三遍,書中人物個性很鮮明,所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主人公思嘉堅強、樂觀、精明、自私、冷酷、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她的精神之柱就是愛情、土地、金錢。思嘉的悲劇在于她一直搞不清楚誰才是自己的真愛,思嘉失去了那本應屬于她的愛情,瑞德一直深愛著她,但她卻一直陷在艾希禮盲目的愛情中不能自拔,直到最后媚蘭去世時她醒悟到自己和瑞德才是一種人時,但瑞德已心灰意冷,從此離她而去……很喜歡思嘉,雖然她自私冷酷,但她的心不壞,她愛護她家的仆人,她把他(她)當小孩一樣保護,她更愛她的紅土地,在那種戰(zhàn)亂特殊的年代里,因為生存的需要,所以我大多數(shù)看到的是她的優(yōu)點。
主人公瑞德狡詐、冷酷、倔強、精明、眼光銳利。他被思嘉堅強敢愛敢恨的性格所吸引并深愛著她,在戰(zhàn)亂中一直照顧她,像寵孩子一樣寵著她。他最容不得是思嘉講假話和思嘉對艾希禮的感情。他鄙視艾希禮的懦弱,但他又最理解同情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里的艾希禮。當他對思嘉的感情感到失望時,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的女兒邦尼。當邦尼死后他離開了思嘉回到查樂斯頓去與家族和解……
另外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媚蘭了,她外柔內(nèi)剛,善良博愛,靈魂高尚。是瑞德的心目中最偉大的女性。當然我想信她也是讀者心目中最偉大的女性。
文章最后以思嘉的一段內(nèi)心獨白結束:“明天我要想出個辦法來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說,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之所以有這個結尾的伏筆,后來作者里普利寫了《飄》的續(xù)集《斯佳麗》。昨天在網(wǎng)上搜索到了,現(xiàn)正在拜讀中……
還有一直聽說《飄》的電影版非常好看,譯名為《亂世佳人》,此電影得到奧斯卡獎,可一直沒機會看到,上周聽一個同事講在土豆網(wǎng)站可以看到此電影,所以周日花了近4小時看完了它。確實很棒!
【《飄》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相關文章:
《飄》讀后感范文15篇08-30
《飄》的好詞好句01-27
《飄》最新讀書心得02-28
讀《飄》有感(15篇)04-15
詞語飄出的造句12-12
精選《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
《飄蓬》席慕蓉的現(xiàn)代詩01-14
《傷逝》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10-24
《傷逝》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10-24
《地心游記》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