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三國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三國讀后感1
空閑之余,久聞易中天之《品三國》一書。閱之,作者用現(xiàn)代的眼光解讀三國的歷史,且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產生了興趣。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tài)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國里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yè),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么人力資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個企業(yè)不會用人的話,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企業(yè),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才?如何去發(fā)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yè)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么會那么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采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干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yè)是一樣的,靠什么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yè)。無論在什么時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yè)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一個企業(yè)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么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yè)的信譽和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yè)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yè)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yè)靠什么傳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把這兩樣都給毀了,還談什么企業(yè)文化,還談什么發(fā)展,一切都是空的。
品三國讀后感2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后,終于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fā)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里有天下紛爭,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后來魏國一支獨大統(tǒng)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后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云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zhàn)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于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么會如此發(fā)展?諸葛亮為什么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么最后會餓死于長亭?“曹操為什么會在官度之戰(zhàn)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yè),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對待皇帝的態(tài)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tǒng)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yōu)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么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zhàn)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zhàn)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xiàn)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么?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后面魏國統(tǒng)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yōu)秀品質:
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2、德才兼?zhèn),唯才是舉。
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4、善于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00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品三國讀后感3
“東漢末年分三國……”林俊杰的這首《曹操》,我早己耳熟能詳,是呀,三國,一個群雄紛爭的亂世,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疑團總需人來解,于是就有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一個個雄才偉略的三國英雄風云人物在《品三國》中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清晰明了。易中天教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以一家之言詳細的解晰三國中的各個人物。小到人物的儀態(tài)容貌,大到對各個經典戰(zhàn)役的剖晰,無不引人入勝。
我在《品三國》中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因為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雖然是被天下人指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但他實在是一個坦蕩并且極有個性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對曹操描寫的筆墨很多,篇幅也很大。曹操在《品三國》中甚至是一個很灑脫、很隨和、很幽默、很可愛的人?吹贸鰜硪字刑旖淌诤苄蕾p曹操這個人物。
《品三國》品出了三國文化的精髓所在,為我們揭示了幾千年前的三國歷史。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斑@句廣告詞打得很響,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實說《品三國》是好酒,倒不如說是香茗,蘊含著濃厚的香醇——中國文化。
品三國讀后感4
最近,讀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重新讓自己走進三國,找回幾乎遺忘干凈的三國故事的記憶。與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對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其實以前我對枯燥的歷史,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是有畏懼感的,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特別是他常用現(xiàn)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有趣: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為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的民營企業(yè),可惜缺少一個能干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yè)經理人,可以讓企業(yè)起死回生,但沒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當老板,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對三國人物的復雜個性及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作了非常細致的解說。如“官渡焚書”,曹操表現(xiàn)出來的寬宏讓很多人對曹操敬佩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這在我們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是不是有所啟示?
《品三國》讓我們了解到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后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易中天的書,叫做《品三國》。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說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謀權篡位”的曹操。他為什么被人們說成奸臣?難道就因為他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難道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這一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明確的答復。
先說說他的那句“名言”。雖然世人皆知,但卻不是他說的,而是羅貫中改出來的。曹操原來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笔轻槍τ谒`殺呂伯奢一家的'事而說的,帶有“被逼、無奈”與“歉意”。而“寧教我負天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眲t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所以說,曹操在這點上不算奸險。
在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天下大亂,他那么做完全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與政治需要。如果這時間,孫權、劉備稱帝豈不更奸?
諸如此類的事,在這一本書中還有許多,多讀一讀它,在生活中,你會更加機智,識破一些騙術:在學習中,會讓你更加聰穎?傊粌H說了三國,評為三國,也講了我們的生活。在增長知識的的同時,也會開闊我們的視野。
品三國讀后感6
三國,是一段精彩紛呈又讓人眼花繚亂的歷史;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又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痹谌龂扒昂蠛缶攀赀@一段歷史中,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zhàn)事頻繁,民不聊生。然而,亂世出英雄,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
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魏蜀吳三國剛一滅亡,史書的記載就眾說紛紜,學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國歷史的戲劇性讓它成為了史學文學家們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對象。
有那么一個人,他雅量,機敏,風趣,深沉卻又狡詐,詭譎,冷酷,殘忍。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定論。個性十足又如此富戲劇性。不難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學文學家都不喜歡他。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我看來,讓他們痛恨的,還是曹操說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么一句話。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反過來說,但是這真的做得到嗎?也就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了出來,至少,他是一個“真小人”,而不是“偽君子”。
《三國演義》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寫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說是對曹操的一個評價。亂世如三國,曹操身處其中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梟雄了。但無論是梟雄還是能臣,曹操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初中時曾經學過一首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若沒有足夠的雅量,又怎能寫出如此氣勢的詩賦?怎能成為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業(yè)?
在各類正史野史中,經常會談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譏笑……似乎他始終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錯了事,打了敗戰(zhàn),曹操也會笑。因為他豁達開朗,大氣磅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風趣與可愛。據(jù)《三國志》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zhàn)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聽說曹操親自出場,都爭先恐后伸長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并沒有四只眼睛兩只耳朵,只不過多了點智慧!”在戰(zhàn)場上,曹操仍然如此灑脫風趣,更不用說在平時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國》中,作者易中天從一個更平民化,更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三國故事。歷史總是真真假假,是非紛爭,無人說得清。但在《品三國》中,你將看到一段段更客觀、更全面的三國史,一個個更客觀、更全面的人物。
品三國讀后感7
《品三國》是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所著的一本談論三國的書籍!镀啡龂肥怯梢字刑旖淌诶迷S多歷史所著,如:《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并結合自己的思想與結論,完成了這本議論三國的巨著!镀啡龂贩譃閹资,每一集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任務。而且易中天教授的語言風趣幽默,一針見血,讓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讀者想表達的思想與意思。
讀《品三國》讓我了解到了當年那個英雄輩的時代,那段歷史。在《品三國》中,把每一個三國中的重要任人物都講到了。比如:曹操,劉備,孫權,關羽等人物都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把三國人物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從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行,談吐,智謀等方面把人物分析得很透徹,讓讀者體味到當時三國人物的優(yōu)雅,風趣,重情重義的品質。讓我感受到當時三國英雄的豪邁,有情有義,堅持不懈的優(yōu)秀品德。我覺得我應該向三國人物學習,做一個有勇有謀,重情重義的好人。
《品三國》中還有許多著名事跡,如:“青梅煮酒”,“三顧茅廬”,“完璧歸趙”等,讓我了解到三國時期的各種引人注目的事件,并且還加有易中天教授的獨特的眼光與評論。讓我們更好地體會到疑云籠罩的三國,所以讀《品三國》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面,明白做人道理。
品三國讀后感8
讀完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讓我對三國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這本書里學到了很多知識,但也有意見和分歧。
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具有漢室皇家血統(tǒng),書中這樣評到:劉備是胸懷大志之人。這本書對劉備的評價,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劉備的一生。我很贊同作者對劉備的評價,我也認為,未成蜀主之前的劉備,渾身上下透露著高貴的皇室氣息,虛心謹慎,重情重義,求賢若渴的劉備,在兩個兄弟張飛、關羽和大賢諸葛亮的幫助下,終于打出了自己的江山,做了蜀國皇帝,有因一時沖動,想給兩位兄弟報仇,而落了個病死白帝城的悲慘結局。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正如書中所說,諸葛亮乃一位奇才,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鞠躬盡瘁,胸有成竹贊美他的成語多的不勝枚舉。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要陷害他,可諸葛亮巧妙應對,使周瑜咬牙切齒,憤然而去。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城門前吐血氣絕,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也就是丞相,為劉備出謀劃策,初出茅廬時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扭轉了張飛、關羽對諸葛亮的看法。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在給后主劉禪的奏章《后出師表》中寫到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可當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zhàn)時,不夠外面百鳥稠鳴還是春風蕩漾,他只關心軍事,由于過度的操勞而不幸過世,死時年僅五十四歲。英明一世的奇才諸葛亮臥龍先生就這樣的走了。
書中給予曹操的評價是個狡猾奸詐的小人,可我卻不這么認為。在我的腦海里,曹操治國有方,教子有方,是個天生做皇帝的人才。他乃是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多疑的性格塑造了這個“保守黨”的魏王。而多疑不是在這亂世中處事的方法嗎?三國人物中,我最欽佩曹操和孔明。
暢游在書海中,遙想三國人物,李白的《詠赤壁》寫得好,只見滾滾長江東逝水,來到江邊,那火海滔天的景象仿佛有呈現(xiàn)在眼前!镀啡龂愤@本細品三國的書,令我受益匪淺。
品三國讀后感9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第一、對于江東政權的認識。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qū)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武昌(現(xiàn)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fā)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孫權的用人方法。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wèi)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guī)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wěn),后圖發(fā)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tǒng)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tǒng)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第三、孫權的處事態(tài)度。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xiàn)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xiàn)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第四、姜維的得與失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zhàn)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第五、司馬氏政權的建立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tài)。也可以認為他在養(yǎng)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xiàn)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fā)現(xiàn)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品三國讀后感10
暑假里我讀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國》,感想頗多。這本書很吸引人,它的獨到之處是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我很欣賞這本書,它以《三國志》等正史為藍本,而不是完全考慮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許多三國歷史人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說曹操,他在人們心中是個大奸臣,篡位奪權,可那是他的兒子曹丕干的。曹操屠過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許多欺負老百姓的權貴。易中天老師給他的評價是一個奸雄,我覺得易中天老師的評價很客觀?梢字刑炖蠋煂χT葛亮的評價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師說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發(fā)明家,并沒有說他是軍事家,我懷疑易中天老師是不是搞錯了。通過閱讀《品三國》一書,我才知道原來《三國演義》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實,但我也很欽佩羅貫中,能寫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師說火燒博望坡,空城計都是不真實的,但火燒新野是劉備的杰作。諸葛亮最大的貢獻是說服孫權,聯(lián)吳抗曹。諸葛亮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他還是杰出的發(fā)明家。他潛心鉆研,發(fā)明了連發(fā)的弩。不過我最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赐赀@本書后,我更深地了解了這兩位三國歷史人物。此外,我還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關羽。關羽是一員虎將,可是他把荊州給丟了。這個原因,通過易中天老師的分析,令我大吃一驚。原來關羽也有缺點。我以前一直認為關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為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樊城,雖然水淹七軍,可過于輕敵,沒想到,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最后,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起被孫權所殺。分析關羽這個悲劇人物失敗的原因,易中天老師認為關羽這個人一是很驕傲,二是對部下太嚴,三是他太輕敵,做事疏忽大意。他在離開荊州攻打樊城之前對自己的一個部下竟然這樣說,看我回來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蟬,敵人一來能不投降嗎?關羽為什么能當荊州守將呢?因為整個蜀軍就他一人會訓練水軍,而且他文武雙全,工作能力強,加之劉備過于信任他。
通過這三個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圍繞這個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實,三國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它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镀啡龂防镞有許多歷史故事,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確實是一本好書。
【品三國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相關文章:
品三國的讀書心得10篇03-23
三國演義讀后感簡短范文精選6篇04-24
《品悟》讀后感1000字09-01
三國演義300字讀后感范文04-03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20篇)03-1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15篇)04-01
《三國演義》讀后感400字11-26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3-05
思品教研工作計劃【精選】03-26
精選《哈姆雷特》讀后感范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