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范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范文1
“宮商角徵羽,琴棋書畫唱……”,這是歌曲《龍文》里的一句歌詞,我開始不懂什么叫做“宮商角徵羽”,只覺得譚晶唱得婉轉(zhuǎn)動聽,充滿中華古風的詩情畫意,更誤認為是作詞人為了押韻而賣弄的文字把戲。近期,我看了一本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書,方知“宮商角徵羽”就是我們上學時音樂課上的“12356”,此乃古代文化里有關樂律方面的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涵蓋了“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共14個范疇的古代文化內(nèi)容,幾乎是無所遺漏地將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識項目一一列舉。
常識,百度百科給出了如下定義。普通知識,即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包括基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作技能、基礎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此書封面上“常識”字,給很多人造成一種直覺:“‘常識’?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還要花錢買嗎?”但是,我要說,不讀這本書,中國古代文化里的很多東西,我們永遠都不得知。
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成年人,一個自詡為生活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智能社會的成年人,在讀完王力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后,內(nèi)心如打翻的調(diào)味瓶,五味雜陳。咱在古人的常識面前,就是一個無知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只能忽閃著雙眼,連連發(fā)出一聲聲的喟嘆!
在天文、歷法兩章中,看著二十八星宿那陌生而又怪異的'名字,捧著厚厚的古代漢語詞典,像是在啃一個風干了五千年的燒餅,硌牙!但在堅持不懈的咀嚼中,一個被遺忘了的世界慢慢在心中復活,在宗法、禮俗、職官、科舉幾章里,為我們呈現(xiàn)了遠古的禮樂之邦,禮崩樂壞后的百家爭鳴,以及在儒道思想維系了兩千多年的皇權(quán)時代。隨著閱讀的深入,卻發(fā)現(xiàn)古代先祖在天文、歷法、地理、樂律上的常識,與我卻是猶如天書,除了對祖先的高山仰止,內(nèi)心悄然升起一絲惴惴不安。自己作為一個年近不惑的中國人,對祖先的常識竟然只剩驚嘆和嘆服,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模糊甚至抹掉了祖先們遺留下來的常識。
王力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行文非常樸實平靜,不疾不徐的羅列著遙遠過去的點滴常識,但這種羅列,竟然有一種考古般的儀式感和莊嚴感,慢慢的清理著那層歷史的塵土,給我們證實著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璀璨,這璀璨的。歷史之光,逼視著我們的眼神,拷問著我們的靈魂。讓口口聲聲號稱自己是那個偉大民族的后裔的我們,實在羞愧難當,除了方方正正的漢字字型以外,還有哪一點傳承證明今與古的的聯(lián)系?祖先生活的常識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讓我驚訝;時光流轉(zhuǎn)的太快總是把后人的記憶匆匆填滿。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每一步都好象踩在前人的腳印上,俯身就能擷取昔日的生活片斷,看真切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也不曾偏離片刻。
反觀當今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之光讓我們一個個都淹沒在數(shù)據(jù)的海洋里,忘卻了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意蘊,就我而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求知,更像是一種“掃盲”,了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一種自我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作為新時期的檢察人應該讀書多一點,發(fā)現(xiàn)多一點,懂得多一點,學有所用,學有所悟,然后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發(fā)揚下去,這是一種責任,需要堅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范文2
因為在做關于《節(jié)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研究》這一課題,所以最近多接觸關于傳統(tǒng)文化、中外文化、節(jié)日文化等類似的書籍,而我對傳統(tǒng)文化尤為感興趣,所以就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徜徉書中,趣味多多。
讀傳統(tǒng)文化的書一般都感覺比較枯燥晦澀,甚至會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這本書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tǒng)文化涵蓋面之廣自不用說,且文筆風趣詼諧,插圖精美,圖文結(jié)合,穿插故事、文獻等,配有相關注釋,讀來不覺無味深奧,通俗易懂,趣味橫生。書中的插圖,或是關于器皿,或是關于建筑,或是關于絲帛……線條清晰,真實可感,觸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做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慨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書簡介中就是一連串的發(fā)問“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jié)是什么樣子么?你知道黃帝戰(zhàn)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學識淵博、旁征博引的老師,如果真能在語文教學中,必要之時,將這些知識、故事、文獻信手拈來,延伸引用,我的課堂肯定頗受歡迎吧。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才能給予學生最好的文學滲透。
關于傳統(tǒng)節(jié)日書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節(jié)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親人的節(jié)日,又叫“盂蘭盆節(jié)”或“河燈節(jié)”。盂蘭盆是梵文音譯,原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目犍連(也就是中國民間目連戲的男主角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yǎng)哺育之恩。結(jié)果送給母親的飯食一遞到母親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我們都要集結(jié)佛法僧三寶的力量,超度我們的七世父母。這個故事的內(nèi)涵,其實還遠比它表面上看要來得深刻。實際上,佛教界內(nèi)的人大多認為盂蘭盆的故事講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zhuǎn)化的原因。
其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小說中關于中元節(jié)的'描寫并不少。中元節(jié)作為寄托哀思,為已逝親人祈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甚至比清明節(jié)更為悠久,意義也不在清明節(jié)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上巳節(jié)和寒衣節(jié)。
僅以中元節(jié)為例,關于節(jié)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需要篩選、提取、比對、舍棄。關于節(jié)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摒棄,涉及的詩詞文化、哲學思想、節(jié)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一節(jié)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深思熟慮,找準切入口;不同節(jié)日的文化資源,也要需要對比和取舍。這要看這種節(jié)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一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我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研究,更像是一種“掃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刻,真正感悟絕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一種自我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讀書多一點,發(fā)現(xiàn)多一點,懂得多一點,僅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課題研究中有所價值,有所運用。這是一種責任,需要堅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范文3
過年回了西安,十三朝古都哪哪都是文化,但是學業(yè)不精,很多古代文化常識不甚了解,目前大多數(shù)知道的還都是通過影視作品,比較汗顏。所以逛商場時看到這套口袋書系列就買了兩本,其中之一便是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書中內(nèi)容囊括了歲時節(jié)日、傳統(tǒng)風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職衙署、科舉教育、文體流派、文字書畫、音樂舞蹈、刑名法律、帝王宮廷、禮制政事、社會階層、宗法家庭、姓名稱謂等多個領域文化常識,內(nèi)容簡潔明了,適合大人和小孩多次閱讀記憶。以下我為大家整理幾個有趣的冷知識。
元旦不是一直都是一月一日。元旦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但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到漢武帝時又恢復了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沿用至今。
古人拜年是彼此道賀還活著。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的蠶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讓在門口然后關上門,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壓歲錢是壓祟錢。自漢魏六朝時已流行,吃過年夜飯后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并以紅線穿編成銅錢串,掛在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qū)鬼。
古代已有“博士”。博士是官名,最早源于戰(zhàn)國、秦及漢初,博士所掌為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守。至漢武帝時設五經(jīng)博士,自后博士專掌經(jīng)學傳授。西晉始設律學博士。北魏始設醫(yī)學博士,隋唐又有了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
八音是古代樂器的統(tǒng)稱。古人按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八類,分別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其中,鐘、鐸等屬于金類;磐屬于石類;塤屬于土類;鼓屬于革類;琴瑟等屬于絲類;柷(柷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方形,以木棒擊奏,用于宮廷雅樂,表示樂曲開始)、敔(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條刮奏,表示樂曲的終結(jié))屬于木類;笙、竽屬于匏類(匏,是中國古代對一個球體的葫蘆的稱呼。匏最廣泛的用途就是從中間剖成兩半做水瓢,民間將匏俗稱瓢葫蘆。匏樽是酒杯的意思,也是古代所說的“八音”之一);管屬于竹類。
凌遲是古代最殘忍的死刑。先把犯人的肢體一點一點的割裂至體無完膚,再割掉他的生殖器,挖出五臟六腑,最后把肉一點一點刮下來,五代時開始設立,宋代正式列入刑法,明清兩代沿用。中國古代其他酷刑還有車裂、斬首、剝皮、炮烙、宮刑、刖刑、插針、活埋、剖腹、抽腸、烹煮。凌遲為什么最殘忍就是因為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將罪犯刺死,才能凌遲成功。犯人在受刑時還活著,肉體和精神的痛苦慘絕人寰。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桎梏就是一種刑具。古代用來拘禁犯人的木制刑具即通常所說的腳鐐和手銬。系住雙腳的.就是桎,系住雙手的就是梏!吨芏Y》中說,一切被囚禁的罪犯,罪大的戴上桎、梏和拲(把雙手銬在一起,狀如拱手),中等罪行戴上桎、梏,罪小的戴上梏。
最初的公主稱謂來源于諸侯主婚。公主這個詞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國的諸侯一般稱為公,主就是主婚的意思,所以因為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
臣妾最開始指的是奴隸。臣妾是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的奴稱臣、女的奴稱妾。也作為所屬臣下的稱謂。
壽稱的分類。上壽指90歲以上者;中壽指80歲以上者;下壽指60歲以上者。喜壽指77歲。米壽指88歲。白壽指99歲。茶壽指108歲。
三姑六婆的九種職業(yè)。三姑指三種從事宗教活動的職業(yè)婦女,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的牙婆是販賣人口的人;媒婆是專門撮合婚姻的;師婆是巫婆;虔婆是妓院的鴇母;穩(wěn)婆是接生婆;藥婆是賣藥治病的。
相互之間的稱呼。古代下對上或平輩之間用“足下”,對父母的敬稱“高堂”,父親的別稱是“平君”、“嚴親”,母親的別稱是“慈親”、“家慈”、“家親”,兒童的代稱是“總角”,稱十五歲的少女是 “及笄”( 笄是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fā),或插住帽子,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fā)插笄即成年),稱十三四歲的少女為豆蔻,稱二十歲的男子為“弱冠”,三十歲的男子為“壯室”,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稀,還有六十曰耄、七十曰耋、八十九十曰耄耋,期頤一般指百歲老人。
還有很多好玩零碎的知識,我也一下子記不住,還需要多次閱讀記憶,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這本書吸引我的還有里面的插畫,書里的插畫用的是《十二月令圖》,原作長175cm,寬97zm,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清代畫院畫家所作。內(nèi)容為一年十二個月(陰歷)春夏秋冬民間自然生活風景。每一幅畫均有人物、亭臺樓閣,給人一種人間仙境的感覺,畫面極美。時節(jié)之美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此我特地在網(wǎng)上找來圖,也摘錄了名家點評精華,和大家一起再次欣賞,愿你我一起在感受時節(jié)之美的同時,也能在我們所處的平凡世界里感知到生命的質(zhì)樸和生活的可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相關文章:
漫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9-12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大全08-20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姓名字號09-12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衣食住行09-12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10-19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09-13
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10-11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常識09-12
五年級語文知識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9-12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推薦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