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金閣寺》讀后感(精選9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這次閱讀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金閣寺》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閣寺》讀后感 1
從文字本身來說,這確實是一本讀起來不太順暢的書。我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文學、語言本身,經翻譯之后難免與我們習慣的閱讀思維、理解能力不太一樣。其二:大量的修辭,尤其是比喻的使用。例如在開篇不久關于金閣寺的一段描寫:“金閣猶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為黑暗時代的象征而建造的。因此我夢幻的金閣以涌現(xiàn)在其四周的暗黑為背景。在黑暗中,美麗而細長的柱子結構,從里面發(fā)出了微光,穩(wěn)固而寂靜地坐落在那里。不管人們對這幢建筑物做什么評語,美麗的金閣都是默默無言地裸露出它的纖細的結構,必須忍受著四周的黑暗。”這一段我足足看了三遍才看順暢。也因此沒留下好印象,再讀有些排斥。又如“這么一想,我似乎可以把金閣藏在我的肉體里,藏在我的組織里,然后潛逃,就像潛逃的盜賊吧昂貴的寶石咽下,然后隱匿起來似的!敝鴮嵽挚凇
但也并非所有的比喻都是“壞印象”。如“同班同學那種少年期特有的殘酷的笑聲,猶如灑滿陽光的葉叢那樣璀璨奪目!币痪渚蛯⒊靶懙漠惓4潭S秩鐚懙讲鳖i根上長的一個紅腫的大疙瘩“不料這疙瘩竟扎下了根,以灼熱的沉重的力量,從我的脖頸后面壓迫著我,害得我經常不能安眠。”一個疙瘩的力量寫的很生動。
從思想上思考,讀此書一直很壓抑。一個結巴的十六歲的少年——溝口,他天生結巴,嚴重自卑,自幼養(yǎng)成孤僻的性格,總是在與別人的對話中保持沉默,而內心思想極為豐富。與這個生活著的'世界始終保持游離的關系,生活在這個世界,又不屬于這個世界。他的思想復雜,見到了真正的金閣寺,卻仍然將她想象成印象中那個華麗的金閣寺,深刻認同亡故父親所說“世上沒有什么比金閣更美的了”;不認同自己的母親本身,卻認同她的野心,并將野心付諸行動,送煙給主持希望獲得大學預科的機會;喜歡有為子,但一次又一次地將她想得骯臟、齷齪。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人這東西,一旦鉆在美里不出來,勢必不知不覺撞進世間最為黑暗的思路”。“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xiàn)實里卻看不見”,也是溝口內心世界的吐露吧。
《金閣寺》讀后感 2
也許名著第一遍就是讀不懂的,是我的問題,不是它的問題。
故事非常簡單,男主從小聽父親對金閣各種夸贊,對父親口中的金閣十分向往,后來他父親去世,母親把他托付給父親的同門,他因此恰好可以去到金閣寺出家。
男主的爸爸是當?shù)厮聫R里的僧人,日本的僧人好像是一種職業(yè),他們可以結婚生子,甚至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家業(yè)”,挺神奇。后來男主還專門去上了一個教你如何更好當和尚的大學,學佛典這類課程。
因為男主口吃,性格孤僻,沒什么朋友,所以他越來越沉迷金閣寺的美,覺得金閣和人類的美不一樣,金閣的'美是永恒的。一個人白天也看金閣,晚上也看金閣,做夢也想金閣,看不見金閣的時候也仿佛看見了金閣(已經魔怔了)。
書中有很多次他可以接觸女性的機會,他都沒反應,因為他覺得金閣比她們都美。我很費解。
后來住持親口告訴他,不打算選他當金閣的新住持,他擁有金閣的夢想破滅了。然后他就打算燒掉金閣,和金閣一同毀滅。
一切準備好之后,他放了火,可因為金閣三樓他最喜歡的“究竟頂”鎖了門他進不去,他就丟下金閣自己跑了。他原本是打算在究竟頂里和金閣一同被燒掉的。
跑到了寺廟對面的山上,他看著金閣冒出滾滾濃煙,閃著火星子,然后他又想活著了。全書到這里就結束了。
我讀完感覺十分莫名其妙,然后重新看了書的簡介,“毀滅與重生的代表作品”……
我很難理解為什么他的重生要建立在金閣的毀滅之上?以一個偏執(zhí)的怪人為主角的故事居然寫了16萬字,他的內心有什么可看的?孤僻又奇怪。
在讀完《青之炎》、《罪與罰》這一類犯罪小說之后,我倒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一旦打算犯罪,并且在犯了第一次罪之后,他就很難再回到正常的生活。
第二次犯罪會變得輕易很多,他無疑成了一個移動的炸彈,一個無法控制的危險人物。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將他人的善意都解讀為惡意,心靈已經扭曲,沒救了。
無論是因為什么犯罪,哪怕一開始是為了親人,為了“懲惡揚善”。之后為了掩蓋罪行肯定需要撒很多慌,犯更多罪。
我們是沒有權利隨意剝奪他人生命的,為了避免讓自己成為罪人,避免讓自己承受心靈折磨,最好別自己親手沾血。我的意思當然是建議你拿起法律。
《金閣寺》讀后感 3
《金閣寺》這部長篇小說,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單行本。當時,作者31歲,同年他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大量短篇小說、劇本和評論。金閣寺是京都臨濟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為建筑里外飾以金箔,俗稱“金閣寺”,這座樓閣建筑初創(chuàng)于1397年(日本應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是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的別墅,后來改為菩提寺,緣起1950年發(fā)生的真實事件,一個在京都附近的金閣寺修行的年輕僧人林養(yǎng)賢,在這座擁有500年歷史的優(yōu)美建筑中自焚。1955年修復,殿堂重新敷金箔,煥然一新。三島由紀夫根據(jù)當年輕僧人的一句獨白“我妒忌金閣的美麗”展開了想象,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造,寫出這部作品。
《金閣寺》這篇小說的主題貫徹著作者的“兩極對峙”的創(chuàng)作思想,一方面是金閣的美麗與崇高,另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濁與丑惡。美與丑的互相作用,互相對立,由混合走向裂變。同時,三島筆下要極力表達的是“美達到極致就要遭到毀滅”。這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不得不說人類總是向往美好,呼吸美,創(chuàng)造美,然而美是脆弱的。這讓我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國》……
《金閣寺》主人公來源于縱火焚燒金閣寺的僧徒林養(yǎng)賢。現(xiàn)實中的林養(yǎng)賢,作為廟里和尚的兒子,具有不同尋常的身份,卻因“口吃”(結巴),產生自卑心理,幻想著將平素藐視他的老師和同學通通處死。自卑一旦與叛逆相逢,內向一旦與孤僻相遇,其積蓄后爆發(fā)出來的沖擊力,損毀的一定不是一個個身、一個家庭,還要有他生存的社會。
讀完這部小說,從“附錄”中了解到三島由紀夫1970年8月寫完長篇巨著《豐饒之!贰⒌谒木怼短烊宋灏А,11月25日剖腹自殺。對日本作家的“自殺熱”,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評點。我只記得川端康成說過,“自殺并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金閣寺》讀后感 4
《金閣寺》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根據(jù)1950年金閣寺僧徒林養(yǎng)賢放火燒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而創(chuàng)造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了天性孤僻的青年溝口在金閣寺出家以后,面對種種善與惡的沖突而陷入精神世界的絕望,最終他毅然將心中象征著無與倫比之美的金閣付諸一炬,以美的毀滅控訴丑
在年少時,溝口不止一次地聽到父親提及金閣,“這世間再無比金閣更美之物。”在溝口的心中,“金閣”已經成為“美”的代名詞。
“猶如夜空明月,金閣是作為黑暗時代的象征誕生的。因此我幻想著的金閣,離不開糾纏在其四周的陰暗背景。在一片陰暗中,優(yōu)美而纖細的木柱構造從內部發(fā)出微光,沉靜的安坐。無論人們向這座建筑發(fā)出怎樣的言語,美麗的金閣只能是無言的,它必須將精致的構造敞露,以此對抗周圍的黑暗。”
當父親帶著溝口真正地來到金閣寺,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讓他開始時感到失望,然而,在回到安岡后,金閣之美又一次在他的心中喚醒。
“我無法說出它究竟美在哪一方面,只能認為是在夢想中孕育成長的東西經過現(xiàn)實的修正后,反而更突顯了其在夢想中的美好。”
進入金閣寺成為僧徒的溝口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自己心中的擁有無與倫比之美的金閣。金閣與美,已經成為他的信仰。
“我仰起這樣的頭顱眺望金閣。金閣仿佛不光從我眼中,而是透過我的頭滲入了身體。我的頭因日照而溫熱,又因晚風而頓生涼意。金閣啊,我終于來到你身邊……不必是現(xiàn)在,有朝一日定要向我示以親近,向我傾吐你所有秘密,我想不用多久,我就能清楚地看見你的美!
與金閣一樣美得純粹的,還有溝口結識的少年鶴川。干凈而透明的美,讓溝口短暫地擺脫了從前人生的'陰霾。然而,好景不長,金閣寺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故以及不良少年柏木的誤導,使溝口走上了一條罪與丑的不歸路。溝口清晰地看見,身邊世界的丑惡現(xiàn)象,也看清楚自己正在以消極的方式對抗著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加深了自己的罪。
以罪還擊罪,以丑還擊丑,讓溝口越走越偏,美麗的金閣,成為他內心中照見自我丑態(tài)的鏡子,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在無可救藥的路上,卻難以停下。對金閣的情感也日益復雜化。金閣的美從人生中遮隔著他與世俗,又從混亂與無序的人生中保護著他。
當溝口已經陰差陽錯地身負種種罪惡時,他萌生了毀滅自我以回歸最初的美與純凈的想法。于是他選擇了與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金閣同歸于盡,選擇用火焚燒自己的罪惡之軀,向人間宣告美與光明的再度降臨。
金閣的美,就在火中燃燒而盡,而關于美的答案還未有定論。書中寫道:“如果人只過度思慮美的問題,就會在這個上不知不覺與最黑暗的思想碰撞!
你認為溝口與金閣的悲劇是因為對美的極端追求而引發(fā)的嗎?
《金閣寺》讀后感 5
讀之前只大略知道講的是一個青年燒了金閣寺的事情,特地沒有深入的了解,做好了讀一本陰暗晦澀作品的準備,結果完全不是。
文筆簡直太好了,是剛讀上幾頁就讓人不由得感嘆“真是個天才”的那種好。對環(huán)境和景物的描寫我很喜歡,他的海水,他的'森林,他的森林間的石階,還有臺風來前的月光,月光下枝蔓蟲鳴,和風吹過的池里破碎的月影,單憑一支筆勾勒出的氛圍,實在太妙了。
讓我有種“我要是過目不忘能把這本書背下來就好了”的沖動。其實人物寫的甚至更好,但我到最后也沒理解他為什么會走到這般地步為什么要燒了金閣,或者其中有某些更深層的隱喻,我也沒明白。被印在腰封上的那句“不被人理解就是我唯一的驕傲”可能是本書的金句吧,我也不甚贊同,不被理解是太正常的事情了,不能理解本是常態(tài),這讓我大概感到他應該是太渴望被理解了吧。讀完又了解了些作者的生平,只能說天才果然是異于常人的。
對日本文學涉獵不多,之前只讀過村上春樹和東野圭吾,東野圭吾個人風格比較強,雖然不應該這樣去比較,但讀完了金閣寺我只想,“之前讀那么多村上春樹干嘛”。
總之,是一部天才作家的個人愿意一讀再讀的作品。
《金閣寺》讀后感 6
美學與文學向來是相輔相成的概念,分界并不那么明顯。而日本文學傾向于對美的辯證更是毋庸置疑的。最初接觸日本美學是通過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筆下的美是透明純粹的,是升華的虛無的事物,甚至能聽見雪在枝頭融化時冰晶細小的破碎聲,嗅到松針在紛紛揚大雪里流淌的氣息。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美就應該是這樣的。
直到我讀了三島由紀夫,讀了《金閣寺》。我開始重新思考關于美的一切。從小父親向他描繪的金閣就讓主角溝口魂牽夢縈。在他的意識里,金閣太美了,美到成為了美的標志。他自知貌丑與口吃,極端迫切地需要用美來橫貫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丑”與金閣的“美”形成絕對的對立。
長大后他去到金閣,這使他迷惑,他覺得金閣的美不應當是這樣。此后他仍在虛無的夜里,尋找他精神里曾對金閣之美的闡述。在大學,溝口遇到了柏木和鶴川。柏木跛腿,陰暗執(zhí)拗。溝口在柏木的教導下,逐漸感受到了世界的無力和頹喪。而鶴川作為美的化身,在陽光下通透明朗地照亮了溝口的一切。
后來鶴川的猝然逝去,更代表了他對美最后一絲希望的粉碎。在扭曲的欲望和對人世的'不解下,他放火燒毀了金閣。弗洛伊德和榮格結合古希臘神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即弒父?此婆c現(xiàn)代倫理相悖,實際上有著復雜的心理成因。金閣的美是充滿侵略和控制的,它在溝口的世界里惡狠狠地昭示著自己的存在。金閣對溝口來說象征著父權,他燒掉金閣,就是意識的覺醒和反叛。
《金閣寺》也是暴力美學的獨特詮釋。但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感官角度不同,它雖然也有溝口對殘酷肌體之美的思索,更多的卻是精神上的掙扎與約束。三島由紀夫通過絕對的善惡美丑筑成自己特殊的精神美學。是絕望之美頹喪之美,是意志與抽象性的反抗。就像他在《仲夏之死》里寫到的,晚夏明麗的霞光,也含著糜爛的火紅。
溝口與柏木討論《南泉斬貓》這個故事的時候,柏木提到眼下自己是南泉,溝口是趙州。但溝口早已在慢慢變成南泉。他沒有寬恕過美,他的美是絕對的。
如果有一天他的美不絕對了,他就有義務去將其毀滅。我的書桌上常年放著一瓶玫瑰,現(xiàn)在開得非常漂亮,望去是刺目的艷和紅。盛極,卻已帶上了衰敗的氣息。太過圓滿,接踵而至的就是遺憾。金閣永恒的美就成了一種苦難。它沒有在戰(zhàn)火中毀滅,讓溝口飽受內心侵蝕的折磨。他已漸漸無法分清金閣的美來源于什么。是金閣本身嗎,抑或是籠罩金閣的虛無之夜?金閣的美阻隔了他的生命,把他分割成了破碎的軀體。他開始畏懼,逃離,導致了他最終的毀滅。
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兩人都因自殺離世。對他們而言,死亡是他們選擇的最崇高的美。溝口在說出“我要活下去”的時候,就代表著過去的溝口已經不復存在了。留下來的溝口,是向黑暗世俗妥協(xié)的溝口,不再是那個在晚夏凝視金閣的溝口了。
那個晚上,通明的火光夾雜著木頭斷裂的噼啪聲。對溝口而言,黑夜不再是捆繩。請相信人在清醒時也要瞇起一半眼睛,一半眼瞼足以遮住漫延奇詭的萬象,他們用一半剩余的目光去窺見黑暗的光線。
光線無處不在,像牢籠。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聰明地將牢籠當作救贖,以欺騙的痛苦轉化為極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建在荒原上的金閣。是綺麗夢幻的荒原嗎,荒原究竟在哪呢?作者:劉晨曦
《金閣寺》讀后感 7
每個人都對我說三島很好,卻都說不出哪里好。“總之,你去讀就是了!睕]錯,就像食物,不嘗一口,你又何嘗能品出各中的滋味。于是,我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讀了這位“日本的海明威”的《金閣寺》。這一讀,我也就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悲情美學之中了。
該書以1950年金閣寺僧徒林養(yǎng)賢縱火燒毀金閣的真實事件為原型,據(jù)犯人交代,他作案的動機是因為對金閣之美的怨恨。同樣的,本書也以此展開了討論。
作為一位三度獲得諾獎提名的作家,他的書中自然體現(xiàn)了相當?shù)暮穸。可是,讓我沒想到的是,盡管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全書的文風卻足夠柔滑細膩?墒羌毮佒杏植环σ环N灑脫。他對于景色與內心的描寫,可以說是淋漓盡致。寫景襯心,由心觀景,不過如此。書中隨處可見的暗喻,象征,使人初讀此書時感覺十分晦澀難懂。沒有足夠吸引人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支撐全文,像極了《人間失格》與《麥田里的守望者》。可是精彩就精彩在這里,主人公溝口的`從頭至尾的天人交戰(zhàn)的搏斗過程;一邊羨慕著金閣的無與倫比的美,一邊又因自己的口吃而嫉妒著、憎恨著世間的一切的復雜情感,就像一場無聲的風暴,在靜謐中摧枯拉朽,摧毀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銜枚疾走,殺聲震天,一切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發(fā)生。如同電影《三塊廣告牌》中展現(xiàn)的那樣,在最平常的活動中,把世上最殘酷激烈的戰(zhàn)爭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我猶記得溝口的那句內心獨白:“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那種想要讓外界理解我的表現(xiàn)的沖動一次也沒有。我覺得命運不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孤獨愈發(fā)膨脹。”可是在我看來,所謂的“孤獨愈發(fā)膨脹”也不過是溝口賭氣的自嘲罷了。他也渴望金閣對他能有所回應,他希望被人接納,他不喜歡被拒絕,可是他無時無刻不在被人拒絕,被人無視,也被金閣排擠——他又何嘗能與金閣相提并論呢?
溝口將自己與世界隔。金閣也將他與世界隔絕。他以為自己能夠欣賞金閣的美就與金閣合為一體,實則是被自己囚禁于金閣之內。
在全書進行到中部時,溝口渴望自己和金閣在戰(zhàn)爭中共同毀滅的愿望落空了,用自己的卑微留住永恒的金閣的美的愿望落空了,此時的內心該是何等的凄涼?三島沒有直接寫出。當然,若是他直接寫出,那也就不是一位大作家的水準了。他繞開了。他通過溝口自我墮落的過程暗示了金閣必隨之墮落;我追求不到的美,必親手毀掉。在這里,我再次想到《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在懸崖邊舞蹈,最終毀滅。溝口經歷了許多,終于下定決心要親手毀掉金閣。
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金閣之于每個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象征。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卑微的人、一個個卑微的人對于內心渴求之物的執(zhí)著與怨念。美也好,物也好,當以何等之心去追求對待自不必我多說,可是在讀罷此書之后,我才會正視自己的無力。
《金閣寺》讀后感 8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藝術上崇尚唯美主義,但在45歲時由于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剖腹自殺。
毀滅是植根于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的審美心理,在日本的文藝作品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這與其島國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日本一樣,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災害頻頻襲擊——火山,地震,雪災......美稍縱即逝,傾刻化為烏有,因此,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無常的.觀念。佛教的輸入更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禪宗認為人世無常,人生苦短,生與死只不過是一種狀態(tài)之下的兩種形式,只有死亡才能達到永生的境界。這成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一種審美意識,即,將死亡當作生命的延續(xù)。這種美學與死亡,毀滅緊密相連。因此,在日本文學中,“三日即亡”的櫻花,飄零無寄的紅葉,轉瞬即逝的晨露等物成為反復吟詠和贊美的對象,而武士道精神也與此有關。這種生存變化之美和毀滅之美寄托了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和感受。三島由紀夫深受日本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因此才會以那么慘烈的方式結束一生。
《金閣寺》讀后感 9
今年4月份我讀完《金閣寺》,對于這部小說想要表達什么并不清楚,6月份我讀《齊澤克精神分析學文論》時,接觸到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我很容易地聯(lián)想起《金閣寺》來,想到了男主溝口、金閣寺、毀滅、實在界、象征界、對象a等等存在著一種聯(lián)系……
1950年,日本京都的名勝古跡金閣寺被一名年輕僧人付之一炬,這一度成為震驚日本的大事件,也成為了三島由紀夫寫作本書的原型。
小說男主溝口天生身板兒弱,又加上生來的口吃,愈發(fā)覺得低人一等,但他心中從小就被父親種下“美如金閣”的種子。在我看來聽父親講述的金閣寺的美,遠比教科書和照片上的更勝一籌。若干年后病重父親帶我去訪問金閣寺,他的目的是想趁活著的時候將我托付給金閣寺的住持。在我即將見到金閣寺時,心里卻犯了躊躇(頗有一種近鄉(xiāng)情更怯之感)!盁o論如何,金閣都應該是美麗的,因而,較之金閣本身的美來,我把這一切全都寄予我內心對于金閣的美好想象之上了!
盡管美術書中描寫的金閣寺我已經十分通曉,但真正美的金閣寺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甚至這樣美的金閣寺已經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而是成為一個實體,成為一個當我遇到美的事物時,頭腦里就會聯(lián)想起的東西,小巧玲瓏的工藝品,浥滿朝露、放出迷離光彩的野花,濃云攢聚,雷聲滾滾,晦暗的邊緣金色閃亮的云層,面容姣好的美人兒……
三島天才般的寫作能力將如此細微而復雜的'精神狀態(tài)描寫地如此生動。美如金閣,金閣儼然已成為美的代名詞,不僅是溝口的精神狀態(tài),也將它帶給了讀者。
“我的人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美這個東西,這樣說一點兒也不過分。父親是鄉(xiāng)間一位樸素的僧侶,缺乏詞匯,只是教給我“這個世界沒有比金閣更美的了”。在我未知的地方已經存在著美,這一思想不能不使我感到焦躁與不滿。如果那里確實存在美,那么我就是疏離于美之外而存在的了!
“然而,金閣對于我絕非一種觀念,而是一個實體。盡管群山阻隔著它的遠景,但只要想看,走到那里就能看見。美,是一種伸手可及、舉目可望的東西。我知道并確信,即使在各種紛亂的變化過程中,不變的金閣依舊端然而在!
【《金閣寺》讀后感】相關文章:
宿江邊閣 / 后西閣原文及賞析04-09
石渠閣奏議03-08
閣夜詩詞鑒賞12-30
蓬萊閣作文03-22
滕王閣作文12-23
寺開頭的詩句12-27
描寫寺詩句11-28
描寫滕王閣的詩句11-28
天一閣作文12-11
《滕王閣》古詩的賞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