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讀后感(精選17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師說》讀后感 篇1
《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倡了散文,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流派。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象頗為深刻。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秉c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F(xiàn)就其中一些句子談談我的看法。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姜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證了“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這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只能是引導我們,具體領悟和行動還在于我們自己。像土地給我提供承托,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像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yǎng),而不能給我們生命。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并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奮斗,帶著老師的忠告,帶著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
《師說》讀后感 篇2
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恰如鉆石懂得利用星光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光彩,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讓自己成為蕓蕓眾生中出色的一個。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塊暗淡無光、粗糙無彩的石頭,只有經過不斷的打磨,才能最終成為一塊通透、溫潤的玉石。而這些打磨,有些是時間完成的,而有些,則需我們自己去借助外來的力量、外來的事物,將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牛頓曾說:“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闭\然,如果不是懂得借助伽利略等人已然探索出來的規(guī)律,他也只能苦苦思索著蘋果為何落下而不得其解,我們行走在天地間,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到十分優(yōu)秀出色并脫穎而出,這個時候,便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讓自己原本暗淡的生命折射出如鉆石一般耀眼的光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比说牧α靠偸怯邢薜,很多事情,單憑個人的能力真的難以做到,而如果借助于其他,便會將那成功的概率提高,大鵬便能一躍而上九萬里,在那青云之上翱翔,逍遙至極;因為懂得借助同伴的力量,那滑冰場上身輕如燕的女子便能在空中進行這高難度的動作,留給世人沒得震撼;因為懂得借助出色的文臣武將的力量,那不怎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卻也能將國家治理得平太無虞,百姓安居樂業(yè)。學會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便是毫無特色可言的青蟲也能蛻變成蝴蝶,成就一場炫目的奇跡。
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相反的,一味堅持著自己所謂的清高,只知在那條人生道路上埋頭前行,品嘗著不必要的苦楚的人,才是真正的愚昧。那些人自以為多么清高,殊不知自己浪費了多少大好年華,而這些年華,原本是可以成全一個人等待了多時的夢想!學會借助,善于借助,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更是我們在一個風雨兼程的人生中所應該要懂得并切實運用的學問,因為,沒有誰可以永遠獨立地去完成每一個艱難的事,除非是神。
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人,才終會成為那在一絲星光>
《師說》讀后感 篇3
韓愈先生是我國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這篇文章是韓愈先生寫給他的學生的,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韓愈的《師說》,再高中階段熟讀多遍,最近上課又提到這篇文章,于是又拿來重新閱讀,但我仍然不能說我對文章有很深的理解;蛟S我能把整篇文章流利的背下來,有時在寫文章時能引用其中一些名句,但正如偉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那樣,我們仍然是愚鈍的,因為我們還是沒能夠把這文章完全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說還沒有能力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讀師說對于閱歷尚淺的我來說還是無從下手,因為自己的思想不夠成熟,會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給扭曲了。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那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許多的疑問。從小到大,我們都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時候,或許會問:我們是從哪里來的?
長大一點點后,我們會問:地球為什么繞著太陽轉?進入青春期后,我們會開始對周圍的環(huán)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許你會問:為什么農村和城市的孩子會有區(qū)別,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著有色眼睛看人?而現(xiàn)在的我們更多的是對人生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惑。人并非生來就充滿智慧的,而是在不斷地反思和求知中擁有智慧。當我們的腦海里產生一個問題,然而我們此時現(xiàn)有的智慧卻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能夠給這個問題配個合理解釋的人,至于這個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問題本身是毫無沖突的,我們把能解答我們提出的問題的這類人一個代號:老師。師者之所以可為師,那么他所擁有的學識和智慧是可以為我們所學習采納的。人在不斷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不斷地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過程,只有我們自己本身才能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這跟上面的從師而問焉并沒有絲毫的沖突。
因為即使別人的知識多么偉大,那都不屬于自己,別人只能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式,別人的知識永遠都只是停留在別人的大腦中,而我們其實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沒有真正的從中有所領悟,真正的解答、真正的領悟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去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認識到這點,那么即使自己變得很博學,腦子里的仍然都是別人的知識和智慧,并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個知識系統(tǒng),最終自己仍舊是愚鈍的,因為并沒有一個自己的只是系統(tǒng)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存在,當我們翻開一本書去傾聽一些偉大智者的輕聲耳語,去體驗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態(tài),去感受一段歷史所帶給你的巨大震撼,當我真正打開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帶給我的感動時,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如此的渺小,猶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有太多的問題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圓滿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過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一份沒有標準答案的問卷。
文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但在如今的社會中,卻早已超越了韓愈所說的那句話,周末形形色色的補習班,諸如奧數(shù),英語,繪畫,唱歌,舞蹈等等,F(xiàn)在雖然早已超越了受之書而習其句讀,但真的就是多就有益了么?那些孩子們,真的就有所收獲了么?答案,我想應該是否定,也許會有人說真的有所收獲,那我相信也只是一小部分罷了。所以,現(xiàn)在的教育還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也一定要認清,真的不是教的多學的多就真的有好處,“術業(yè)有專攻”才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會取笑渴望求知的人,只有無知的人才會認為像別人請教問題是“恥”,F(xiàn)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師該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韓愈說的: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但我覺得教師不應是單純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應該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讓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絢麗的火花,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師應該交給孩子的不單單是書本的知識,還應該交給孩子一種感受愛和美的能力,只有當孩子內心充滿愛,他才會思考周圍的一切,去傾聽他人的內心,只有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創(chuàng)造力。
但在當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實現(xiàn)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有很多專家學者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評和不諒解,但大多數(shù)的批評都只是隔靴搔癢的“溫柔巴掌”,但卻沒人能夠真正提出一個確實可行的改變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方法,我想在中國這樣的大背景下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還缺乏一點魄力,實現(xiàn)自由教育的方式還有一段路要走。
《師說》這樣一篇不算很長的文章,卻引發(fā)了我以上的思考。對于知識,我不僅要從他人那里尋求,最為重要的還是需要我們將那些知識轉變?yōu)槲覀冏约旱闹腔,只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頭腦的人,如果我們不求甚解,那些所謂學來的知識也永遠都是別人而非自己的。同時,當今的教育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需要我們現(xiàn)在的那些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們,認真思考和解決。同時,我們以后作為一名教師,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師說》讀后感 篇4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中小學教學名師論壇這門課從不同層次、角度促使我們對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幾堂課下來,通過辨析教育矛盾的焦點,詮釋經典的教育名言,各位教師闡述自己的教育觀點等方式,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糊涂問題明白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問題淺顯化,及時有效地探討教書育人新方法。
課程接近尾聲,讓我頗有感觸:
“太崇高的理想教育使大多數(shù)學生既當不成偉人,也當不好普通人”——在小學,你隨便問一個學生的人數(shù)理想是什么?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科學家、藝術家、總理。而一個學生如果說自己的理想是做工人、農民、廚師等普通勞動者,他一定會被說成胸無大志,難成大器。這就是目前我們的“以成偉人為榮,以當常人為恥”的精英教育。這種教育使學生樹立了只有成為名人,才是成功人生的觀念,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瞧不起普通人的不健康心理。然而,現(xiàn)實世界絕對是平凡人的世界。當遠大的理想變得遙遙無期,絢麗的美景還是那樣的虛無縹緲,從一個壯志凌云的學生到最后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心靈上定會備受挫折,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大多數(shù)學生不可能成為大人物,但將來必是國家的公民,為人父母,去過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我們的理想教育應為大多數(shù)學生服務,應教育學生樹立正
確的公民觀、平民觀,帶著一顆平常心去做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一步步向上攀登,每前進一步,心中都會感受成就、成功,收獲幸福和快樂。
有些事往往很奇怪,你越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偉人,但是最可能的結果卻是平庸,甚至連普通人也做不好。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yǎng)孩子,做普通人,干平凡事,盡最大力,發(fā)最亮光,經過不斷歷練,孩子最后真能成為燦爛星空中一顆奪目的明星。
“學生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愛生之心,師皆有之,差別在于愛什么樣的學生?蓯鄣膶W生人見人愛,不足稱道,愛“不可愛”的學生才是真正的愛。不可愛的學生之所以不可愛,是因為他們時常為了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故意惹事,犯一些美麗的錯誤。他們這樣做事因為缺少愛而叛逆的表現(xiàn)。面對這些不可愛的學生,如果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可能會對你更加反感,甚至對你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師生關系越來越僵。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學生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他們迫切想得到的就是寬容、理解和幫助。這不需要太多的語言,或許一個批評的眼神,一個無聲的撫摸,一句理解的話語,就可以使他們感受到被愛的溫暖。教師的表揚或鼓勵,對可愛的學生而言或許只是錦上添花,而對這些不可愛的學生而言卻是雪中送炭。
教育的藝術魅力就在于用愛幫助這些不可愛的學生改正身上的缺點,把他
們變成可愛的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沒有理由挑選學生,孩子們無論是可愛的或者是不可愛的,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學生,我就要對他的成長負責。愛所有的學生是教師的天職,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里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fā)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信和自強!敖處熞獙W會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
時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能把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融匯在一起。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問題,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光彩奪目的世界,我們就會感嘆孩子“荒唐”中隱含的創(chuàng)造力,就會欣賞孩子”惡作劇“中包含的純真,就會載遇到問題時,放棄成見,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產生思想共鳴,取得孩子的信任,真誠地與他們做朋友。
日后,作為一名教師,或為人父母,都應該意識到,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種緩慢的、需要等待的藝術。望子成龍不能“揠苗助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重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糾正孩子的錯誤不能期望”立竿見影“,要平和地看待學生成長中的錯誤,留給學生寶貴的反思時間。教育不可”目中無人“。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生命,都是單獨的個體。我們要努力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師說》讀后感 篇5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讀了《師說》教育智慧品讀!稁熣f》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本書是于拾編著。
韓愈《師說》的原意主要論述的是關于師道的問題。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了當時社會恥于從師的風氣。韓愈不入世俗,在《師說》中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而且以圣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本書除了闡明此觀點外,還從其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第一,《師說》談“師”與“道”。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為師。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師的專業(yè)化素質,即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以及勝任教育教學其它方面的素質。古時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說明教師的地位,天、地其實是虛的,教師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見教師地位的重要。古人對教師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況是今天。所以,作為我們今天的教師,首先應該看得起自己的職業(yè);其次,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職業(yè)。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業(yè)呢?就得從“修道”做起,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懂的多,問的也多,我們擔任的是新世紀的教育重擔,可不比過去的教書先生了,要想能夠在教育領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專,同時才能把自己的“道”傳好。
第二,《師說》談“道”與“業(yè)”。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里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yè)”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xiàn)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yè)”是為“傳道”服務的。“授業(yè)”是“傳道”的途徑,這應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用當今的教育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有些狹隘,但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們這些從教者在教學中更重視的是“授業(yè)”,而忽視了“傳道”,或者是把“傳道”和“授業(yè)”彼此孤立起來施教,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或是“本末倒置”。
第三,《師說》談“師“與”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充分說明了現(xiàn)形的師生關系,教學相長正說明這個道理。也就是我們經常告戒自己的要放下教師的架子、要學會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課上多給學生發(fā)問、質疑的機會,教師要學會聆聽,在解惑的同時,要常懷學習之心。
第四,《師說》談“教“與”學“。
韓愈在《師說》中也談到了“教”與“學”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師生角色問題,強調了講授的作用。在新理念倡導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成了教師講授的對立面,其實則不然,新課程不否認教師的講授作用,關鍵是我們要把握好內容,掌握好講授的“度”。
韓愈距現(xiàn)在已有1200多年,古之圣人何止韓愈一人,他們能夠對“師者”,對“師道”有如此高的見識,對現(xiàn)在的從教者來說仍有無限的啟迪,而且有很多理念是我們現(xiàn)在所倡導的,實是讓人佩服。在佩服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感到十分的慚愧,一千多年前,這些圣人們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但到如今仍沒有參透,還在苦苦地思索著,踐行著……
《師說》讀后感 篇6
師者,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最親近的一種職業(yè),可我們又對老師這個職業(yè)有過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韓愈就對“師者”有過獨特而富有深意的見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此句出自《師說》,解釋了老師的作用。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假如一位教師不能“傳道”,他也就不能成為教師了!暗乐,師之所存也”頁在不斷提醒我們“師”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暗馈笔恰皫煛贝嬖诘南葲Q條件,“師”是“道”傳播的社會載體,總的來說,“道”是“師”存之根基,“師”是“道”存之體現(xiàn),“道”存所以“師”在,這也是韓愈所謂“師道”。
在我看來,對于教師而言,做好本職工作不僅在于愛崗敬業(yè)、盡職盡責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在于要有一顆大愛之心、仁心育人、愛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時間幫助學生逃生的教師們,他們敢為人先、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叵腠n愈在《師說》中的所言,我認為他們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將自己的責任進行了升華。于我們學生來說,要學習古代圣人的“從師而問焉”,就要做到學無止境、不恥下問,才會“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于師”,不然就會“愚益愚”。例如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難會開口向他人請教,然后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后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
在《師說》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同時也是一個虛心向學習的學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钡拇_,許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當我老師的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孔子被稱為圣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難道他的學問不如他們這些人嗎?不!他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可以優(yōu)勢互補?涩F(xiàn)如今,人們的學問還遠不如圣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或他人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么進步呢?
不僅如此,孔子還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闭f的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而已。
《師說》中還蘊含著許多人生道理,有時或許會被我們所忽視,但要是反復多讀幾遍的話,就會感受其中的韻味。所謂“溫故而知新”應該說的就是這個吧!
《師說》讀后感 篇7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惫胖畮熍c今之師有太多的差別。古人尊師那種真摯、心無雜念的純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早課前對孔子的頂禮膜拜也是極其虔誠的,那種九十度的鞠躬禮叫你不真誠都不行。古之師是既嚴肅又嚴厲的,絕不像我的教師那么和藹可親。我們早已沒有了體罰和訓斥,而我從國學經典的墨香中似乎聽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聲,也聽到了再罰抄一百遍的斥責聲??今天的我們已經習慣于老師的表揚和再獎你一朵小紅花的呵護。
古之師與今之師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只不過是方法與教學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師者又應擁有怎樣的胸懷呢?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得好,“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有陽光”。教師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靠的是愛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現(xiàn)在提倡的師德。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師德高尚的老師,那么何為師德高尚呢?即師者對名利的淡,擁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懷,從而嘆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啟迪了一顆顆求知的心。師者的心更是對事業(yè)的濃,潛心教改,勇于實踐,大
膽開拓,不僅備好課,更給我們上好課,并善于總結反思,及時對我們進行輔導,用勤奮的心播種教育教學的春天。像孔子那樣善于譬喻、循循善誘;像魯迅那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像魏書生那樣充滿睿智,用特別的方式實施特別的教育;像陳寅恪那樣追求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
讓師者的內心閃爍出更美的光輝,照亮了我們,照亮了世界。讓我們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無私奉獻的普通教師。正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變得如此和諧、美麗。
《師說》讀后感 篇8
這周和女兒在讀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是我高中學習的文言文。想當初是為了考試而學,今時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讀,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的本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仔細反思,我們這個老師合格嗎?或許從《師說》中能找到答案。
《師說》開宗明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也就是說,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因此,為人父母者首先要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礎,學習知識和技能相對是其次的。不可本末倒置。我們和孩子共同素讀經典,其實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夠引導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泵總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塊潔白無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當引導,想成長為一塊美玉也是很難的。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焙秃⒆酉啾龋覀兌嗔素S富的人生閱歷,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或許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性,反觀內視,孩子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的老師,如果沒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會在而立在年還捧著經典自得其樂地素讀吧,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深深地感謝孩子帶給我們的因緣。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經典誦讀中,適當轉換角色,讓孩子做我們的小老師,孩子會讀的更起勁呢。呵呵,好為人師,這是人的天性,但這個“師”一定要當?shù)姆Q職。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作為老師,只教授一些書本的知識,卻不能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丟失了最根本的東西,小學而大遺,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各行各業(yè)的人,年長的、年幼的或者同齡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真不愧圣人啊,不僅說到,而且也做到了。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圣人尚且如此謙虛向學,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向某方面比我們強的人學習呢?
重讀《師說》,努力做一個樂學、善學的好家長、好父母,向他人取長補短,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師說》讀后感 篇9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處熓且粋神圣的職業(yè),老師更是一種高尚的存在,作為一種社會模范和智慧典范,老師們一直潛心教學、培養(yǎng)人才,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從古至今,老師們除了傳授給我們無數(shù)的道理真諦之外,他們更是一絲不茍的教授我們學業(yè)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耐心細致的為我們解答疑難問題,擁有這樣無私的他們,這真真是社會的福音,也是學生的幸運。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對我們來說老師并沒有年齡和貴賤之分,只要是比我們懂道理的人那就是我們的老師,只要是會我們不擅長的東西那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不管旁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他們能教會我們一些知識和技能,那他們就是值得我們虛心請教的恩師。此外,就算是圣人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對學子來說老師是可以有很多的,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辈徽撌裁磿r候,我們一定要虛心請教別人,只要可以從旁人身上學到有所受益的東西,那我們就必須去潛心學習,切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目中無人。
向老師請教學習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相反那是一種特別明智的選擇,因為在學習上切不可不懂裝懂,只要是我們不懂不會的,那我們就應該不恥下問,因為只有潛心求教了才會知其紋理。
世人以為折腰去跟別人請教是一件很沒有尊嚴的事情,所以他們寧愿自欺欺人也不愿去虛心求道,因此他們一輩子也不會有好的長進,也難怪他們成不了圣人。而與之相對的是,那些圣人明明已經智慧超群了,但是他們并沒有停下學習的步伐,盡管他們的學問已經超出常人很多了,但是他們還會孜孜不倦的去學習、去請教,他們這樣敏而好學的品質很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品鑒。
總之,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好的學習心態(tài),只要我們可以做到尊師重道、不恥下問,敏而好學這三點,我們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前途的人。
《師說》讀后感 篇10
觸摸退之的脈動
——讀《師說》
讀《師說》,領略退之先生的真知灼見與文采風華之余,更多地是被先生“不顧流俗”的勇氣、執(zhí)著于理想的精神所感動。
作《師說》時,韓愈任國子四門博士,35歲。大家知道,韓愈從幼年時期便飽嘗寄人籬下之苦和長期顛沛流離的艱辛,19歲開始參加進士考試,“三試不中”,直到25歲才考中進士,后在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中又連遭失敗,仕途坎坷。這對于始終奉行“達則兼濟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韓愈來說是十分痛苦的。四門博士雖然品階不高,但畢竟是京官,如果“經營”得法,與朝中的權貴、士大夫們搞好關系,很快就會飛達,不僅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解決困擾他多年的經濟困窘問題。
韓愈可不這么想。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權衡中,他把砝碼加在了理想這一邊。唐代帝王大都崇奉佛教,有的甚至到了“佞佛”的地步,佛教的“清凈寂滅”思想是對封建君臣關系以及父子、夫婦等封建倫常關系的大破壞。韓愈認為,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統(tǒng)地位,才能廓清甚囂塵上的混濁空氣,創(chuàng)造一個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于是“反佛興儒”成了韓愈“道濟天下之溺”的主要使命,“收召后學”“傳道受業(yè)解惑”則是實現(xiàn)這一使命的重要的一環(huán)。加上他對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風氣的深惡痛絕,便“不顧流俗,犯笑侮”“抗顏而為師”,傳揚他所崇奉的“古道”。韓愈的斗爭是艱苦的,他的這一做法很明顯犯了當時官場與貴族階層的大忌。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表n愈因此而得狂人之名。令士大夫們尤為惱火的是,韓愈居然主張從師學道可以不分年齡高低與身份的貴賤,這對于十分重視門第觀念、只認功名富貴、不懂尊師重道的官僚士大夫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自然會招致他們的誹謗和聚罵。
兩年后,已升遷為監(jiān)察御史的韓愈因為為民請命不得不“挈挈而東”,離開京城,被貶為(廣東)陽山令。以后多次“輾轉”于京城與“外省”,但他的執(zhí)著、他的特立獨行的卓然氣質并沒有因為仕途的坎坷與挫折而有絲毫的改變。《新唐書》說他“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52歲的時候仍然“不識時務”地上書,反對迎拜“佛骨”的《論佛骨表》得罪了唐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彼踔磷隽死纤馈罢谓叀钡拇蛩。其中有悲涼,但更多的是悲壯。韓愈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文人。他在仕途上雖然幾次遭遇重大打擊,但是從未灰心頹廢過,他在貶官任上時刻銘記著父母官的職責。在陽山,“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至潮州,問民疾苦”,逐鱷魚為民除害,出俸銀興辦學校,革除弊政;“量移潮州”,
《師說》讀后感 篇11
“少時不懂讀書,懂時已是中年”,近年翻書時常有這樣的遺憾。這里,絕無倚老賣老的意思,且所謂“懂”也只憑個人的感受,或許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邊一些好學的年輕學子積極投入書海,那種求知的獲得感以滿溢在臉上的微笑展現(xiàn)出來,總能勾起自身曾經的求學歲月。
《師說》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給弟子李蟠的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近日得幸再讀《師說》一文,思及個人成長歷程,感慨頗多。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說》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近日輔導兒子作業(yè),老師剛剛教會他“一”字,看他作業(yè)組詞寫著“一天”,其中“一”注音為“yì”(第四聲),印象中“一”的讀音只有“yī”(第一聲),于是趕緊叫兒子拿來字典,翻到“一”字,最后落實老師此處有誤,怎么辦,跟兒子說老師教錯了嗎?
其實我最開始內心是認為兒子沒有認真聽講的,找來字典確認兒子做錯了,而后兒子確實說是老師教的,我立馬打了電話給老師確認,詢問他是怎么教的以確認兒子是否有錯,當?shù)弥蠋熃o到的答案為“yìtiān”,而后再將自己查字典的結果告知,并將字典的內容拍照發(fā)給她,老師對此表示了感謝給予她的糾錯。第二天聽兒子說老師已糾正,對于老師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庇芍跃磁濉?/p>
今天記錄這一細節(jié),以此告誡吾兒,學習上就得較真,方能有所作為,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
《師說》讀后感 篇12
通過閱讀文言課文《師說》,并且通過譯文的理解,我有了很多感觸,也深受啟發(fā)。
《師說》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就連圣人也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因此當我們遇到問題不懂的時候,就應該不恥下問,不要覺得問別人好像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師說》當中的一個核心句子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說,但凡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的存在。按照最新的翻譯來說,就是只有一定領域空間的地方,就有這個領域的能手。
是的,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是多姿多彩、奧秘無窮,領域繁多的。盡管一些人在一定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可是在其他領域畢竟存在生疏不懂的地方。當面臨了其他領域的問題時候,就要懂得去請教其他領域的能手。而那些士大夫非常保守昏庸,而且好面子,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可是他們正因為恥于下問正一步步成為廢材庸才,他們最終難逃遭淘汰的命運。
總的來說,《師說》絕對是一篇經典的文言課文,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領悟其中真意。
《師說》讀后感 篇13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
這是文章開篇的話!豆盼挠^止》在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綱領,具在于此。”好象這話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總案里,吳家的這哥倆又說,“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這句了。從后文來看,似乎還是該以總案里的看法為是。對于為什么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受業(yè)解惑,還有老師是怎樣來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韓昌黎基本上沒有做什么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師學習上!稁熣f》不是駁論文,但駁論的意味相當明顯。我讀韓文時有兩個地方感受最強烈。一是寫到感士不遇的題材的時候,作者激動于中,不平則鳴,或憤激,或解嘲,都有特別動人之處,從這點上說,《師說》不算是韓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韓愈特別善寫駁論,《進學解》、《送窮文》都是辯難,《張中丞傳后敘》揮斥“自比于逆亂”者,《諱辯》反駁挖苦流俗的繁瑣忌諱,至于《論佛骨表》這樣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說,力拔千鈞,氣勢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擺的以駁論的形式出現(xiàn),作者也喜歡樹個對立的靶。。因此讀韓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韓愈的話不是平空說的,每一句話話鋒所向,都是沖著某個對手要害去的,——《師說》就是這一類。大約寫論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單練,要找個對手跟自己對掐才能寫出味來,用韓愈自己的話說,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師道也”是文章的主旨。話當然不錯,到今天也很難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見來。不過前面說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有和人對掐的意思的,因此對于“師道”的含義,這篇文章主要只談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對你學習“道”有好處,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為師的。至于從這句話里還可以引出的另外一個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對于那個作為老師的人,實際上沒有必要過分迷信和盲從,文章就只是隱約提及了,——當然,這個見識在中國其實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論語》里講的:“當仁不讓于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韓愈說這句話,是從切身感受而發(fā)的。他自己就是“曰師曰弟。云者”的典型,當時“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保ā缎绿茣宽n愈傳》)。談到《師說》的寫作背景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引用柳宗元的這段話:“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允堑每衩。”(《答韋中立書》)則當時寫這樣的文章,表達這樣的見解,需要相當?shù)挠職,自不待言。不過我倒更注意柳宗元的另一句話,他在《報嚴厚與書》里說:“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
柳說自己不如韓愈,大約是謙抑之辭。韓愈的文章的長處,在于骨力氣勢,情理交融,不論結構文字,都能苦心經營而不露斧鑿痕跡,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記》),反而顯出有點“做”?梢哉f,韓文有一種厚勢,確實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細究下來你會感到,這種厚勢極非來自學問修養(yǎng),也非來自玄想哲思,多半是從文字章法里直接體現(xiàn)出來的。簡單的說,就是韓愈的優(yōu)勢首先是文學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這兩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學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別的東西,也就不能說是我多事。為人這里先不談,單說思想。韓愈雖然標榜“文以載道”,但他的《五原》不過是儒家尋常的見識,和柳氏的《貞符》、《天說》一比,高下立判。當然,另一個意義上說,見識尋常不是壞事,因為正好利于普及。
說到底,為不為師主要還是跟性格有關。韓愈好為人師,自然在提攜后進上頗有功績,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擔了壓力,另一方面,這樣做也給他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個宗師的身份的?错n文我總不免有這種感受,他最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顧影自憐的意思,看似自責,實則炫耀的內容甚多。他的發(fā)言率真,無所避忌里,有忠正剛直的成分,卻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時沖動的成分,甚至多少還有點好出風頭的意思。他的性格過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與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氣常常過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這就是韓愈文章的“狡獪”處。盡管并非韓愈的本愿,但是這種作文時的“狡獪”最終還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來。犯顏極諫的時候,他確有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價的決心,可是對于這個代價他其實并沒有很清醒的認識,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論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貶潮陽,但一到貶所,又立刻上表請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運是一貶再貶,而韓愈兩次獲罪,卻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長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較典型的中國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賢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貴于后,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此”,可進可退,伸縮的余地較大。而韓愈則儒家得很純粹,甚至只講兼濟天下,連獨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實際上他積極入世,卻不脫文人常見的毛病,對世事人情的認識過于簡單。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縮,最終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縮為代價的。終于,柳宗元寫信給擔任史官的韓愈說:“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好議論如退之,慷慨自謂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猶所云若是,則唐之史述卒無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恐懼不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謀也?今人當為而不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不勉己而欲勉人,難矣哉!”“曰師曰弟。云者”,本不可笑,但有時卻又似乎終于不免可悲,不免可笑。位卑則足羞,官勝則近諛。
這句話是韓愈豎的靶。,相當于錢玄同假托出來的王敬軒。但是客觀點看來,至少后面一句是頗有些道理的。后世以門生故吏之名,拉幫結派,成群作黨,謀私禍國,縱橫不法的事,至今仍不見衰減的勢頭。韓昌黎地下有知,恐怕不能無恨。不恥相師自然是好事,但理論上的善舉,落到實處往往變了味道。而在行為的性質只能依靠當事人的個人品質來保障的社會里,這樣的事永遠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師說》讀后感 篇14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愚者和圣人,一個人總是存在著好的方面和不夠完美的方面,只是這兩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個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為圣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于絕對化的。我們對于圣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持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fā)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師說》讀后感 篇15
我讀了師說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它大致在講什么:寫了關于老師的事情。有一句話的解釋是這樣的,這句話令我印象很深:不管是誰,比你大的還是比你小的人,只要他的學問比你淵博,你就可以拜他為師,還有會你不會的東西的人,你也可以拜他為師。在現(xiàn)實我們也有很多老師,例如:家教老師、補習老師、輔導老師、學校的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像我的補習老師,我有些時候喜歡他,又有些時候覺得他很討厭。在他不發(fā)火的時候,和我們班的小朋友笑著講話時,這時我很喜歡他。在他打擾我們寫作業(yè)的時候,老是在給我們講笑話,但是我們都聽著他說話,都不能做作業(yè)了,這時我很討厭。他還有是在他對我們發(fā)火時,罵我們時,我又討厭他,又對他有一些喃喃怨語。這就是我的老師,你們的老師是怎樣的?
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想起了一句話,這幾句話很有名:三人行必有我?guī)。說的就是:有三個人并肩走在大道上,有一個人知識淵博,有一個人是武術高手,還有一個是音樂家,三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就可以互相拜師學藝,這樣三個人可以學到,自己不會的本領,自己學會了別人的長處,也就可以當自己的長處,教會每個人。所有人都可以當學生,還可以當老師。在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所有的人都可以當師傅和徒弟。不是三個人才有師傅,哪怕是全世界的人都有師傅。
現(xiàn)在的老師我覺得都沒有古代的老師盡心盡力的教我們上課,上課才說一兩樣東西就打下課鈴了,東西呢沒有聽懂許多,老師講課只是簡簡單單的講一些表面難的題,我們真正的難題都沒講到,我們的缺點老師一律沒有見到,而且還不是圣賢,令我感到很失望。
《師說》讀后感 篇16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边@句話就是說:無論哪3個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個能成為我的老師。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強一點或幾點!稁熣f》是韓愈寫給一個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歡讀古文,六藝經傳樣樣都會。韓愈想鼓勵他,便寫了《師說》一文。韓愈在《師說》中也是這么認為的。他認為,能稱為“老師”的,不分貴賤,不分長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钡拇_是這樣,老師是負責傳道、授業(yè)與解惑的。能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師”。因此,老師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稱他為師。比如孔子,他的老師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這么高明的“圣人”也有這么多老師,而他的老師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這么高呀!
現(xiàn)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問同學,也可以問老爸老媽,有些關于電腦的問題,同學們向我問過;有此奇怪的問題,我也告訴過老爸老媽。
所以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
《師說》讀后感 篇17
我翻了一下《古文觀止》這本書就立馬抱怨看不懂,于是媽媽叫我先看《師說》這篇文章,好理解一些。我借著注示,慢慢看懂了這篇充滿哲理的文言文。
《師說》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抨擊當時士大夫以從師學習為恥的壞風氣。韓愈指出,人人都要從師學習,老師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從事的原則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分長幼,不論貴賤;老師和學生之間,“師不心賢于弟,弟子不必不如師”,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這篇文章,有一部分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窍嗤览淼。我從文中知道了那時竟有人以從師為恥。文章告訴我,只要有人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識,他無論是誰,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我們現(xiàn)實中也是一樣的。有不懂的,就要香身邊的人詢問。與其不懂裝懂,還不如切切實實地去弄個水落石出。
所以,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是老師。
【《師說》讀后感(精選17篇)】相關文章:
師說-教案精選02-07
師說的學生讀后感02-27
師說讀后感學生作文12-08
師說教案精選02-07
精選師說教案02-06
《師說》教案設計精選02-03
《師說》全文賞析01-14
師說優(yōu)質教案12-01
《師說》教學教案02-08
《師說》優(yōu)秀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