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3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一
許久沒有品讀東野大大的小說,為了尋求心靈慰藉、暖心治愈,便翻開了東叔的《沉睡的人魚之家》。
有生便有死,沒有人能逃脫自然法則的束縛。三年里先后去殯儀館參加了幾次告別,無論是切身體會生死離別的痛,還是眼見耳聞周遭的悲切之聲,那一聲聲“兒啊,你讓娘怎么活呀~”如刀割剮著心頭。
人世間最悲痛的事莫過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而眼睜睜看著幾歲的孩童離去,那無異于要了雙親的命。而《沉睡的人魚之家》就講了這么一個悲痛的故事。
6歲的瑞穗再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送至醫(yī)院搶救一直處于昏迷狀態(tài)。大夫?qū)棺雍秃筒ㄅ⒌碾p親)說孩子的狀況不是很樂觀,已經(jīng)無法再次恢復,只能做眼延命措施。不久之后,她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
對待這樣的情況,醫(yī)生向他們訴說了他們的“權力”——如果判定腦死亡是否同意進行器官捐獻。根據(jù)日本的法律已經(jīng)允許兒童在判定腦死亡的情況下經(jīng)過父母同意便可以捐獻器官。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群眾來說還無法認同,畢竟還能聽見心跳,那分明還沒有“死”。
日本于1997年通過了《器官移植法》,其中規(guī)定了腦死亡的標準及測定的程序。依照該規(guī)定,只有在同時具備以下5個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被判定為腦死亡:腦電波曲線是平的;深度昏迷;瞳孔運動終止;腦反光消失;自然呼吸停止。是否符合以上標準,必須經(jīng)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醫(yī)生進行兩次以上的測試,兩次測試的時間間隔必須在6個小時以上。
和昌付夫婦倆經(jīng)過一夜的考慮,決定同意捐獻,可是在最后因為看到了女兒手反射性動了一下而改變了主意。他們堅信:女兒還在努力,還未放棄,而他們又怎能“謀殺”女兒呢。
薰子將女兒接回家,自己和母親一起護理。通過和昌公司研發(fā)的最新技術讓女兒不僅可以“自主呼吸”還能通過外接設置,讓女兒“抬手”甚至產(chǎn)生微笑。
買新衣服,帶瑞穗出門曬太陽,給她買各種玩偶,甚至入學請了老師每周來進行特殊教育。薰子全身心的投入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之中。
一個月、半年、兩年……很多人都在議論,甚至兒子生子因姐姐在學校差點成為霸凌的對象。而生子告訴母親他已經(jīng)告訴同學姐姐已經(jīng)死了,徹底激怒了薰子……
這是一個關乎母愛極致的故事,極致到令人動容、令人憐憫。常在新聞中聽聞XX陪伴植物人親人幾十年,終于將其喚醒。這身后的艱辛、困苦也終將在這一刻變得值得。
可是對于瑞穗,真的會有奇跡發(fā)生么,而薰子竟然想讓她在生人同學面前動動手,證明她并沒有死?吹竭@里,深深的懷疑讓女兒“活著”只是滿足薰子內(nèi)心的慰藉,這樣的堅持卻令身邊的人苦惱,盡管出于真心的祈禱,但終歸知道那不過是徒勞的堅持。
妹妹的女兒將瑞穗的死因告訴了薰子,并哭求到日后長大了一定會來幫助照顧,對她來說,表姐一直活著。這一番話也讓薰子頓悟。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又何必向別人展示女兒”活著“。
靜靜的陪伴,只要在生活中感受這些小小的喜悅和快樂就好,不要奢望太多,只要和今天相同的明天能夠來臨,就要感到滿足。
對于”死亡“的認定,對于”腦死亡“的認知都在不斷考驗著社會及倫理。在中國,一般的死亡概念是:一個人只要心跳完全停止,自主呼吸消失,就算是死亡,即”心死亡“。而這一概念一直執(zhí)導著我國傳統(tǒng)的醫(yī)療和法律。
而對于”腦死亡“,相關部門有意使其立法合法,但是反對聲中指出”腦死亡“的立法只是為了器官捐獻而違背了道德倫理。而支持者則認為”腦死亡“后的一系列安慰性、儀式性的搶救、治療都是對家庭和人的一種負擔。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和安樂死的合法化一樣,依據(jù)文化、國情、倫理道德觀念,都將是一場漫長的變遷。作為親人,”放棄“而承認死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容易道德綁架的社會里。
而《人魚》中除了提到上述社會問題外,還有關于器官捐獻的反思。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不在那么封建保守,很多人都愿意捐獻出健康的器官去創(chuàng)造奇跡、拯救生命,以另一種形態(tài)繼續(xù)存活于世。問題是當處于”腦死亡“的情況下,在日本法律規(guī)定下,作為家屬又會做出何種選擇。
你會停止你孩子的心跳(盡管醫(yī)生已經(jīng)判定為腦死亡)而進行器官移植么?這個答案我無法回答。在做父母前永遠不會懂父母對孩子的那種難以割舍的愛。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每天沉浸在畏懼死亡的恐懼中,你失去的將不止時間和生命。有的人走了,卻他依然活著;有的人活著,卻與死了無異。生命的長度和寬度與活的長久無關,與其擔憂是否能夠長壽,不妨考慮如何讓這一次旅途變得更加精彩。
盡管煩惱會一直持續(xù),但煩惱存在的方式會發(fā)生改變。今天和明天可能會擁有相同的煩惱源泉,但自身所擔心的事情卻可能會發(fā)生改變。時間會解決煩惱,但卻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只要奇跡能夠發(fā)生,自己愿意付出任何代價,即使自己怎樣都沒關系。然而,這句話每說一次,就更加空虛。因為不會發(fā)生,所以才稱為奇跡。
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必須守護的事物,而且,只有母親能夠為兒女陷入瘋狂。
爸爸說,不需要的東西都要盡量丟掉,這是清理不需要東西的絕佳機會。有些東西雖然充滿回憶,但其實只是放在那里而已,平時根本很少會拿出來看。丟了也就算了,很少會因為丟了什么東西而后悔。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二
我其實不喜歡一個作家頻繁地出書,總覺得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過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寫作這件事,如果想要寫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長久地思考的。
算是東野圭吾的忠粉,在他還很小眾的時候就看過他好幾本書了。但說實話,他的書水平真的參差不齊。喜歡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逢人就推薦。不喜歡如《夢幻花》,特意買了書,結(jié)果沒撐到60頁,死活看不下去。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則介于喜歡和不喜歡之間。
小說的主題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離婚前夕,女兒瑞穗因為溺水被判定腦死,然而心臟卻還在跳動。在二次判定前,醫(yī)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贈,夫妻倆也同意了。結(jié)果做二次判定的時候女兒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兩人于是拒絕做二次判定,覺得瑞穗還活著。于是為了照顧“腦死”的女兒,熏子和丈夫決定不離婚。此后通過現(xiàn)代科技,瑞穗被母親和外婆照顧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腦死,播磨夫婦捐贈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閱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果是我,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會相信我的孩子活著,畢竟她的心臟還在跳動著,她的身體依然還在成長,肌膚也很有彈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種無私的母愛感受不到了,反而覺得熏子的照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覺得她將女兒當成了一個仿真版的娃娃,給她買好看的衣服,讓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種動作,所以在兒子生人說出“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死了”的時候才會勃然大怒。
東野圭吾最受歡迎的小說雖然都是推理類的,但他身上還有一個標簽——“人性”作家。這本書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種情況下,我會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過,我可能會堅持不了熏子那么長久,也不會像熏子那樣擺弄女兒的身體。我大概會在中途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江騰夫婦的孩子。
法律和愛,理智和情感,這其實很難做出抉擇。有些時候,我們明知道那樣做更好,但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絕。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是很鮮明的,東野圭吾似乎想通過這本書來說明日本法律對于“腦死”判定的不正確(我表達不清楚具體的意思),想告訴他們有多少人因為遲遲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失去了生命。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臆測。但如果我臆測的是對的,那么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是失敗的,因為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感覺東野圭吾就像書里的熏子一樣,從一開始的堅定,到中間的動搖,最后無法自圓其說只好自己給自己編了一個結(jié)局。
我真的寧愿瑞穗后面活了,這樣至少熏子的三年堅守是有意義的。要么干脆在中間江騰夫婦的女兒快要籌集到出國做手術的巨款,卻突然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挽救的時候,及時醒悟過來。而也是從這里開始,熏子從已經(jīng)動搖轉(zhuǎn)為了偏執(zhí),以至于后面才會以自殺的方式逼得親人和警察承認瑞穗沒死。
單單從母愛,或者親情地角度來寫這本書,或者直接對國家法律提出質(zhì)疑,無論偏向哪一個,這本書都應該會好看一點,而這本書卻感覺兩者都想偏,最后卻哪一方都沒有偏,主題不是很明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維程度還達不到東野圭吾的高度,無法get到他的思想。
總之,這不算是一本好書,但也值得讀一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三
初看此題目,或許我們都會以為這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小美人魚被魔法詛咒,沉沉睡去,最終經(jīng)過家人和她自己的各種努力,她皆大歡喜地醒來,家人拍手相慶。
抱歉,我們都錯了。
這個故事的虐心程度簡直史無前例。
雖然已經(jīng)讀過這本書很久,但是心靈被觸動的感覺仍然清晰可辨。那種被好奇和感同身受的掙扎及痛苦一起主宰著的感覺,仍如潮汐般不斷在心間涌現(xiàn)。
百度百科這樣評價此書:
《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の眠る家》)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創(chuàng)作的小說,是一部慰藉人心的作品。
作品講述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這部小說沒有詭譎的犯罪手法和十惡不赦的殺人兇手,所觸及的卻是最殘忍、最令人絕望的一種情境。探討的是最尖銳的一類社會問題:當情感和倫理道德產(chǎn)生矛盾時該如何抉擇,當法律的界定和社會的判斷出現(xiàn)偏差要如何取舍。
母親熏子面對女兒腦死亡,選擇了用各種高科技儀器幫助女兒繼續(xù)“存活”在這個世界,為了這唯一目標,她不惜繼續(xù)與丈夫保持貌合神離,放棄本來唾手可得的幸福,甚至把本不相干的星野也席卷在內(nèi)……為了那份深沉的母愛,她幾乎放棄一切,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與他人的關系:與兒子,與母親,與丈夫,與姐姐……統(tǒng)統(tǒng)產(chǎn)生深刻的矛盾。
同樣作為母親,讀此書,真真心如刀銼。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幾乎折磨人到午夜夢回還在和熏子一起焦慮。只覺自己若在她的地位或許也會如她一樣抉擇。熏子那句:“即使世界陷入癲狂我也有非守護不可的東西。”輕而易舉就可以擊中人心,給人極大的力量。
除了設身處地的思慮與焦灼,東野的敘事才華也把人震得一愣一愣的。
說故事的能力無人能敵。
小說開頭,寫一個男孩看到身體已漸漸長大的“腦死亡”瑞穗,讀者跟著這個同齡人的視線,第一次接觸“非正!痹趮寢屝闹谢钌趧e人眼中卻是“尸體”的女孩。
這個細節(jié)并非單純?yōu)橐牍适露嬖冢Y(jié)尾時我們再次確認:東野的故事里沒有無用情節(jié),甚至沒有作用單一的情節(jié)——最終瑞穗的器官捐贈治好了這個男孩的心臟病。
讀到男孩對瑞穗的追憶,簡直要淚崩。
這種強有力的說故事手腕,能把握讀者所有神經(jīng)與情感的“魔掌”,該用多少時日,花多少心思才能練就啊!
故事大神的敘事手法必然是懸念迭出。
但是這部算是推理小說邊緣的作品,沒有那么多情節(jié)的急轉(zhuǎn)直下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種耐心的細節(jié)呈現(xiàn);但無懸念不推理,故意設置的懸念也同樣起到吊足讀者胃口的作用。
比如那位走上街頭募捐的女性,在一開始讀者只會認為是那位家庭教師,但回過頭來卻發(fā)現(xiàn)居然是熏子本人!
這時再設身處地回顧熏子在其間的心路歷程,只覺痛徹心扉。
此處的懸念并非為了懸念而懸念,為了單純吊胃口而懸念,而是作為整個敘事與呈現(xiàn)人物內(nèi)在靈魂的必須手段。
不愧是推理大神。
另外,和所有的優(yōu)秀作品一樣,作品中的人物表現(xiàn)出了其成長與變化的特質(zhì)。不管是熏子還是其他非主要人物,甚至是瑞穗自己,都在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外在內(nèi)在的變化。
以熏子為例,從悲痛中無奈接受女兒的噩耗,到觸摸到女兒手動那一刻升起無限希望,再到后來堅定幫助女兒“活下去”,不管他人,甚至親人的所有非議,堅強地如戰(zhàn)士一般守護著她認為應該守護的一切,再到最后她在夢中看到來告別的瑞穗……最終釋然放手,并決定捐贈女兒的器官。這樣的心路歷程,被作者寫得滴水不漏。
星野的成長與變化也一一躍然紙上。
優(yōu)秀作品就是這樣做到讓情節(jié)推動人物成長,人物成長又促成情節(jié)變化,兩者相輔相成。不留任何多余筆觸。
掩卷沉思,心中不爭氣地浮現(xiàn)兩個字“珍惜”。再次告訴自己,珍惜一切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應知這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一去不回的。
同時,熏子母性的堅強,讓每個做媽媽的唏噓不已。
面對腦死亡的女兒,前途未卜的命運,周圍人的非議排擠,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與悲苦……仍然能那么堅強地守護。這種心靈的力量已經(jīng)超越了所謂母愛的范疇,永遠有資格屹立于各種優(yōu)秀人格之林。
讓那種力量灌注于心,用那份堅持延續(xù)人生。
或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
沉睡中的野性高二作文09-29
易卜生《玩偶之家》評析04-10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04-21
人魚的旋律相信自己08-07
人魚寓言故事12-04
現(xiàn)代詩人魚傳說05-11
《美人魚》里的經(jīng)典對白01-13
女生童話故事《美麗的小人魚》01-23
美人魚的錢童話故事11-04
美人魚的現(xiàn)代詩歌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