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讀后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火之謎》讀后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天火之謎》讀后感 篇1
我讀了《天火之謎》這篇文章,文章主要寫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怎樣揭開天之謎和發(fā)明避雷針的。
富蘭林克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會發(fā)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因為,他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富蘭克林的推測沒有受到大家的認可。由于,他就想通過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
1752年一天,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富林蘭克在兒子的幫助下,把一只風箏放上高高的天空。風箏上拴著一根細麻鐵絲,用來吸收空中的電,風箏線是麻繩做的,繩子下端結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攥著絲帶。
當富蘭克林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
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沒有人相信他,還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但是富蘭克林的決心并沒有因此動搖。
他決定用實驗證明。在做”風箏實驗”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fā)麻。這兩段話分別表現(xiàn)出了富蘭克林的決心和勇敢,還寫出了富蘭克林是一個勇敢無畏敢于獻身的人。但如果富蘭克林沒有決心,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心,被人家三言兩語一說,心就動搖了。那怎么還可能有”風箏實驗”呢?后來,富蘭克林還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現(xiàn)象發(fā)明了避雷針。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也想發(fā)明一個宇宙監(jiān)控儀。為了實現(xiàn)我的夢想,我一定更加努力學習,夯實基礎,為將來實現(xiàn)我的理想而做好準備。
《天火之謎》讀后感 篇2
當我們在學第十九課《天火之謎》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證明了雷暴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他又通過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那么,避雷針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它又是怎樣工作的呢?課文中沒有介紹,我決定去查一查,一段時間后,我查到了一段與避雷針有關的資料,上面介紹說避雷針其實就是一根針,它通過”針頭”吸引雷電,再通過與地下連接的導線把雷電引到地下,這樣雷電轟鳴時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無恙了。
我真佩服富蘭克林,他太勇敢了,竟然不顧生命危險做了這個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實驗,要知道電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輕則把他電成殘廢,重則讓他失去生命,我想富蘭克林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這個實驗,由此可見,他多么有獻身精神啊,其實在科學的道路上時刻都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
幸好,他的防護措施做得很周到,幸好他只是用手指慢慢靠近銅鑰匙,幸好當時的雷電強度很弱,才使他逃過一劫,但是現(xiàn)在有幾人能這么認真呢?誰對科學這么嚴謹呢?就拿我們小學生來說,能力是一屆不如一屆了,比如說體育方面前一屆的學生跳長繩最少也能跳二百八十幾個,而我們這一屆最多只能跳二百五十幾個,這是很大的差距!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好自己的能力,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天火之謎》讀后感 篇3
富蘭克林是一位民主主義者、科學家。他為何如此出名,其實是一件事情引起了世界爭議。
在當代時候,地球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雷暴,而它又能將樹木,房子劈開兩半。西方人把雷暴當成“上帝的怒火”,中國人稱它為“雷神”,可見雷暴的影響力多大。
那時,大家都被籠罩在神明的恐懼中,可有一人,他不僅不相信,而且做出了懷疑,他就是富蘭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富蘭克林用風箏原理,向世人宣告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這個宣告震驚了世界,把那些對他冷嘲熱諷的“學問”人,深深地打擊到了,他也讓世界知道不要相信迷信,謠言。在這里,我補一下富蘭克林的簡介:富蘭克林,(1706—1790)美國物理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社會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他積極主動,廢除奴隸制度,后來非常有名。讀到這,大家都明白了富蘭克林為何不受人們的謠言所迷惑,以科學的理論方法證實天火現(xiàn)象了吧!可見富蘭克林,多么愛科學,多么的智慧!
讀了這篇文章,我要向富蘭克林學習,學習他的不被腐敗無能打垮,不亂世風,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學習他的良好品質,為人民造福!
《天火之謎》讀后感 篇4
昨天,我們學習完了19課《天火之謎》。你們知道什么是天火之迷嗎?那天火之迷又是誰揭開的呢?哈哈!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
天火之迷的意思便是沒有揭開的放電現(xiàn)象。天火之謎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的。
天火之謎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同時又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我發(fā)現(xiàn)了本文是用了烘托的手法。如:用雷暴的可怕,來烘托他的探索自然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學們在寫作文、日記等,應該使用這種烘托的方法,使你的作文有聲有色。
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的愿望可是做一個和富蘭克林一樣能發(fā)明避雷針的偉大的科學家!
《天火之謎》讀后感 篇5
今天讀了第19課《天火之謎》。
本文是一篇寫事的文章。主要講了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的過程。我認為文中的富蘭克林是用科學的眼光,勇于實驗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同時又是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對待科學一絲不茍,熱愛科學的人。
讀完課文后我的感受是:美麗、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個大課堂,里面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它給人類帶來疑問的同時,也將會帶來無盡的財富,關鍵是我們怎樣去認識它、利用它。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用科學的眼光,勇于實驗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我們要用明亮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
同時,我們也學習富蘭克林熱愛科學,把科學當做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對待科學一絲不茍。
【《天火之謎》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天火之謎》課時教學設計精選06-05
《天火之謎》語文教學反思06-08
《天火之謎》教后反思匯總3篇06-16
蘇教版語文五年上冊《天火之謎》教學設計09-14
《天火之謎》教學設計及反思(兩課時)06-30
蘇教版五上《19、天火之謎》教學案例05-05
四年級語文《天火之謎》教案11-14
蘇教版五上第19課《天火之謎》課堂實錄06-21
五年級語文上冊《天火之謎》教案09-28
五年級語文《天火之謎》教案范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