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讀后感450字
哭,這是人的本性。我會哭,只是不會因為一點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就去哭?墒牵f來也怪,每次讀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鼻子總是酸酸的,眼淚總要情不自禁地往下流。這是為什么?我一直在找答案,時常為此陷入深思……
忘不了,那是一個在我們大家公認為“快樂”的大年夜,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毫無目標地蹣跚街頭。盡管,大房子透出的光亮那么明朗;盡管,街上飄的燒鵝味那么誘人,可是,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只是一個勁地叫賣著,又只能坐在一個墻角,劃著一根又一根火柴。她只有幻想,永無止休地幻想……
由此,我的答案似乎有了底:小女孩太不幸了,她太可憐了,可憐得甚至不能與我相比。我深信,凡是有同情心的人,不會不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而流淚。這不叫懦弱,這叫同情——出于愛心。
可是,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什么有這樣的遭遇呢?她為什么這般讓人心痛呢?我反復地讀著文章,尋找著答案。
小女孩幻想火爐,幻想燒鵝,幻想圣誕樹,幻想奶奶,說明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少這一切。而致使小女孩失去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是資本主義的黑暗統(tǒng)治。
“珍情生活吧!”我時常這樣勸誡自己,因為同賣火柴的小女孩相比較,我是生在蜜罐里,長在紅旗下的幸運兒,是祖國的花朵,作為 90 后的少年,我們應珍惜花園里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