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理論》讀后感
孔子的教育理論有很多,給我很深印象的是一篇“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鬃釉诮虒W時,將自己的學毫不保留的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也能走上自己喜歡的為學之道?鬃臃浅O矚g將自己認為滿意的求學經(jīng)驗與心得、人生體會與信仰傳授給學生。
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因為有教學時間不足等借口,自己在課堂上往往是提出了問題,想讓學生完成“捉魚”的過程,自己又很少把解決問題的相關經(jīng)驗及時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讓學生難以有足夠的方法完成這個捉魚的過程,這時我就怕學生的思考和交流耽誤了自己寶貴的教學時間而把學生的探索過程叫停,然后自己把問題的答案整理給他們。這樣,雖然促進了學生成績的相對提升,卻造成了學生能力的相對下降。學生在我這里只學到了低年級課本上的知識,卻沒有從我這里得到相關年級段能力的培養(yǎng),更別提有多少令其終生受益的方法的獲取和習慣的養(yǎng)成了。這也讓我明白了這段話的含義:“學生能否感受到教師的愛,或者感受多少老師的愛,也只要回憶一下老師是否曾給自己傳授過“漁”,傳授過什么樣的“漁”。反思一下,自己其實并沒有向學生傳授多少真正觸及他們心靈的漁,并因此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愛,也就確實沒有多少理由抱怨學生離開自己的班級后,便把自己忘了”。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宗旨首先是“有教無類”。大意是說任何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那又憑什么說“人人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就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呢?人類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知識是改變客觀世界極為強大的力量,而改變?nèi)祟惿姝h(huán)境是每個地球人的義務,可沒有權利接受教育,如何改善環(huán)境?這個先進性通過發(fā)達的美國把“保證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鑲嵌在教育部墻壁上,可以得到證實。
●指出立德的恰當時間
做事是改變環(huán)境的直接體現(xiàn),但決定做事性質優(yōu)劣的`是做人,而決定做人優(yōu)劣的是品德。我們的圣人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方向:“朽木不可雕也”,正確的品德教育必須從小開始。那么憑什么說孩提時期是樹立優(yōu)良品德最佳的時間呢?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研究表明:(0~1.5歲)開始認識世界,到青春期(12~18歲)形成基本了世界觀。那么這個樹立品德的黃金階段再不進行恰當?shù)牡掠,卻追求知識教育無疑是舍本求末之舉。等人生觀、世界觀已經(jīng)形成了,再教育就如同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一樣了。所以從小建立優(yōu)秀品德是涉足人生極為關鍵的第一步,是以“做不好人更做不好事”的總體角度出發(fā),如此即可確保立世創(chuàng)業(yè)的根基,所以從小立德是極為深刻高遠、超越時代的教育理念,如此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具備先進性?
●教育、學習理念具有科學性嗎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地說教,而是在了解學生的習性和個性心理后,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綱領。那么為什么說因材施教就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呢?我們知道建設人類的共同家園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因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影響,每個人天賦、個性自然各異,那么不論智力的高低快慢,均采取一刀切、滿堂灌的教育方式難道就具有科學性了?發(fā)達的西方社會告訴我們:簡單的教育模式,只能獲得單一的人才。而采取順勢疏導,流速更快,力度更大,所以科學地教育在于因人而異地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理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傳》讀后感01-05
孔子學琴讀后感12-19
教育教學讀后感09-12
《禮記》禮記·孔子閑居06-14
《孔子集語》表06-25
《孔子集語》序06-25
史記孔子世家翻譯05-16
教育的魅力讀后感09-19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09-16
《教育的視界》讀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