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后感1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好書《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
達爾文是英國人,是一個成功的自然學家。那個時代,人們都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和整個世界。
達爾文小時候就愛收集礦石、貝殼和卵石。和李四光一樣,二百多年以前,達爾文見到一塊漂泊來的大石頭的時候,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它們到底是從那里來的呢?
后來,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環(huán)游世界。在五年的冒險環(huán)游中,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了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貝殼。難道這里原先是大海?
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而否定了“神創(chuàng)論”學說。指出:人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的,并非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進化論在今天看來,是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可要知道,在達爾文那個時代,提出這樣的理論,是要被絞刑的。因此達爾文被稱為英國最“危險”的人。
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chuàng)論”,為人類營建更加美好的家園開創(chuàng)了先河。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后感2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達爾文和恐龍的真實故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失戀成就達爾文名人故事06-20
真實的勵志故事04-19
怕冷的恐龍睡前故事11-25
名人故事:達爾文放棄研究成果04-08
與恐龍有關(guān)的睡前故事05-08
關(guān)于方頭恐龍的童話故事04-21
真實的戰(zhàn)爭故事《虎牢關(guān)大戰(zhàn)》02-06
真實的勵志故事15篇04-20
真實名人的勵志故事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