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程子言箴有感征文作品
語言,一種情感的真情流露;一種思維的高速跳躍;一種思想轉(zhuǎn)變的標志;一種性格的具體體現(xiàn)。
“人心之動,因言以宣”人心的動搖,是從語言開始的。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是不斷地去完善,也可以是逐漸地去喪失。三國時期,蜀國的后主,劉禪,在諸葛亮出師北伐時,對自己的“相父”報以最真摯的信任與支持,期待諸葛亮能夠助他“興復漢室,統(tǒng)一中華”。然而正在諸葛亮即將完成他北伐的第一步驟是,因小人的讒言使得劉禪內(nèi)心惶惶不安。他動搖了,讒言使他動搖了!諸葛亮的北伐化為泡影,這也使得蜀國喪失了一次能夠“興復漢室,統(tǒng)一中華”的大好機會。語言,改變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初衷,同時也毀了一個國家的前途。
“發(fā)禁躁妄,內(nèi)斯靜專”內(nèi)心要得到專注與安寧,首先就要平息躁動和妄念。古人云:“人心不靜,何以專?”無法平息妄念,無法脫離浮躁,皆由自己言語過多,口若懸河所造成。平靜而安穩(wěn)的內(nèi)心,不會造就一個廢話連篇,說三道四的人。而對于學生來講,要想非常深入到學習當中,首先就要寧靜,因為“寧靜方可致遠”。天天口若懸河的人,拿什么去深入呢?
“傷易則誕,傷煩則支”說話說得過于簡單,就會顯得十分荒誕,別人同不懂你在說什么;說得過于繁雜,又顯得支離破碎,使人半天不得要領(lǐng)。清朝末期有位“啰嗦先生”,自認為“大知識分子”天天嘴邊“之乎者也”沒完。有次他在酒館中喝酒,在結(jié)賬時,有位顧客感到價錢太高而與店主發(fā)生爭執(zhí),這位“啰嗦先生”呢又是愛“狗拿耗子”的閑人,于是他又開始了他的“經(jīng)文”:“酒家,客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何至寸金之利而至客于不利邪?……”(族繁不足備矣)。本來可以簡潔的表達出自己的論述主題,但又饒了一大圈,啰啰嗦嗦沒完沒了。“傷繁”多出現(xiàn)于我們中學生的作文題上,多數(shù)學生為了追求“量的突破”,為了突破字數(shù)的“封鎖線”寫的就如那位“啰嗦先生”的話一樣繁瑣,而主題往往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個人為人處事,說話談吐都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千萬不可讓人匪夷所思。
語言,散發(fā)一個人人格魅力;語言,撥亂一個人的心弦;語言,豐富整個人的生活;語言,毀滅整個人的一生。
種下一顆言談端莊的種子,你將會收獲光彩照人的一生!
【讀程子言箴有感征文作品】相關(guān)文章:
讀于丹作品有感06-23
讀張賢亮作品有感05-17
讀曹文軒作品有感05-04
讀《馮驥才作品》有感05-02
讀《少年莫言》有感01-06
讀莫言感言有感05-11
讀席慕容作品有感02-14
讀《窮人》作品有感作文04-28
讀契訶夫作品有感作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