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狂躁癥(public transport rage),是公共交通上的乘客因偶然的弱小刺激爆發(fā)的狂躁情緒,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問題。
公交狂躁癥者平時似乎很有修養(yǎng),但到了公交車這樣一個公共場合就一反常態(tài),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常見性、易發(fā)性。
在乘車高峰期時段,你會在任何地方目睹到公交狂躁癥,人們都在為一些瑣事抱怨或爭吵,比如車廂太擠,或者誰的腳被踩了。心理專家表示,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負面情緒也缺少合理的發(fā)泄渠道。對于趕著上班的人們來說,交通擁堵、趕時間等因素都容易導致情緒比較焦躁,一旦發(fā)生擁擠碰撞等就自然找到了一個“爆發(fā)點”,導致情緒失控!
公交狂躁癥:一上車就煩躁不少人表示,每天一坐上公交車就煩躁。司機車開得太慢,怕趕不上早晨的例會,煩躁!車開得太快,司機一路加速、左轉、右轉、急剎車,身體幾次位移離開座位,煩躁!遇到堵車,聽到外面汽車喇叭聲此起彼伏,情緒更是低落到極點。上車看到人多,要站十幾站,腳酸腿麻,煩躁!看到各種明爭暗奪搶座位,熟人互相占座,煩躁!看著大媽們不斷張開又閉合的嘴唇,一直家長里短,為一根蔥、一瓣蒜說上十分鐘,煩躁!看到下課的小朋友活蹦亂跳地滿車打鬧,整個人煩躁到極點。
即便平時脾氣很好的人,也容易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動肝火,因而你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奇觀”:西裝革履的紳士在地鐵上因為被擠了一下與人大打出手,白衣飄飄的淑女在公交車上因為搶座而對人惡語相向……在這個移動著的小空間里,大家都像是變了一個人,極易惹“火”上身!
為何產生公交狂躁癥?“從公交狂躁癥者的個人角度來說,這種現(xiàn)象其實在很多時候都反映出了一種“自私狹隘”的心態(tài)。”廣州白云心理醫(yī)院心理心理醫(yī)生鄭家雯分析,“這種不知體諒他人、只顧自己的心態(tài)會使得人們在感到被侵犯時很容易將原本煩躁的情緒變?yōu)閼嵟,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公交躁狂癥癥狀’。”
當然,所謂的“自私狹隘”心態(tài)并不是在評判你這個人怎么樣,而是一種在“公交狂躁現(xiàn)象”下的特殊表現(xiàn),鄭家雯表示,即便平時脾氣很好的人也會情緒失控,這其實與現(xiàn)實因素有很大的關聯(lián)。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卻缺少足夠而合理的發(fā)泄渠道,這樣,負面的“情緒毒素”會長期累積,或者內化成身體上的疾病,或者在某個時刻突然高強度的爆發(fā),公交狂躁癥屬于后者。另一方面,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趨于簡單直接,也缺乏包容和理解,當處于公共交通這種密閉的狹小空間里,同時受到客觀而糟糕的乘車環(huán)境等的影響,都容易惹火上身,情緒爆點一觸即發(fā)。
公交狂躁癥具有傳染性公交狂躁癥,常常具有普遍性、常見性和易發(fā)性,“病發(fā)”時威力兇猛,沒有任何預兆,病去后“病人”常常羞愧難當,后悔莫及,但是下次病情仍然可能隨時被激發(fā)。而且“病情”還會隨著人多嘈雜迅速升溫,打擊面很廣,許多看似與“病人”無關的人常無辜中槍,口若懸河打電話者,滔滔不絕侃家常者最多。發(fā)病時間常常是悶熱的夏天和晚高峰時間段。最可怕的是,這種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負能量很快傳遞到公交車里其他人身上,本來滿臉疲憊的人瞬間變得很好斗。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公交狂躁癥越來越常見且能傳染,還與兩大心理效應分不開:
一是榜樣示范作用。行為主義經典條件反射上的“強化”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某些人在看到別人在公共場合的反應后,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反應。
二是觀眾效應。公交車是一個公共場合,有很多的人在里面,由于他人的存在會使人的心理發(fā)生微妙的變化。當發(fā)生積極性的變化時,心理學上稱為社會促進效應,很多在有人的情況下,會表現(xiàn)得比較好,就是這樣一種效應。發(fā)生消極性的變化時,稱為社會干擾效應,“人來瘋”類的人,越是人多,行為表現(xiàn)越是離譜。
如何應對公交狂躁癥?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讓自己不舒服不順心的事情時,情緒變壞而與他人發(fā)生沖突,關鍵要是學會自我調節(jié),讓自己的心理經常處于平衡狀態(tài),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發(fā)生。對此,鄭家雯還給出了以下建議:
1、客觀環(huán)境上,避免高峰期出行,盡量選擇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
2、自身舒適度上,選擇寬松休閑的服裝,以透氣排汗為佳;
3、合理宣泄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4、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多一些理解和體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