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基本釋義
膾:切細(xì)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褒義
出 處
五代·王定!短妻浴ぞ硎⒉挥觥罚骸袄顫;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例 句
唐詩三百篇,篇篇都~。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口碑載道 喜聞樂見 流膾人口
反義詞 平淡無味 鮮為人知
典 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dāng)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到了戰(zhàn)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當(dāng)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泵献拥囊幌挘构珜O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釋義
膾炙人口,意指切細(xì)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出自五代·王定!短妻浴ぽd應(yīng)不捷聲價日振》:“ 李濤 , 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 賀方回 、 柳耆卿 為文甚多,皆不傳於世,獨以樂章膾炙人口!
英文翻譯
appealing to the masses; universally appreciated (idiom)
上網(wǎng)找一下詞條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