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近段時間,不少語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喚“讓語文更語文”“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那么,在不少教師的意識里,這個問題,似乎知道,又說不清楚.福建師范大學潘新知教授在《語文回望與沉思》中提到張志公先生文章里講的一個小故事:在一所小學里,一年級.課文描寫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說:“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老師叫孩子復述課文.有個孩子講到這里時說:“烏云黑沉沉地要掉下來了.”老師說:“云彩能掉下來嗎?”孩子回答說:“不能.”“書上是怎么說的?”“書上說壓下來.”“體會一下壓是什么樣的感覺?”孩子們有所領(lǐng)悟,紛紛舉手,要求發(fā)言,思維很活躍.潘先生接著說:你能想象當初我讀到這里的感覺嗎?那個天真的孩子復述課文,不是照原樣說一遍,而將原作心靈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現(xiàn)”出來:“烏云黑沉沉地要掉下來了.”“壓下來”表現(xiàn)的是一種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來”表達的是一種搖搖欲墜的動感.這是那么珍貴的孩子的獨特體驗和本真表達,這才是“文學化的復述”,比原作“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的成人話語,不知詩意了多少倍!這里,潘先生以他精深敏銳的語言辨析力和鑒賞力以及專業(yè)精神,讓我們體會到課堂中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當然,語文味不僅是語言詞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賞.一位老師教李清照的《如夢令》.她先是跟孩子們從本單元學過的古典小說聊到詩詞,聊到詞與詩的區(qū)別(長短句、詞牌名),再由五年級已學過的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引出《如夢令》.接著,讓學生自讀全詞,要求讀通.在指讀時,她又巧妙地讓學生指出多音字“興”的不同讀音,并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讀懂詞的意思,將詞讀“胖”.在交流匯報中,孩子們或用猜詞法或用聯(lián)系上下文法對“沉醉”“興盡”“誤入”作出自己的理解,充分感受了全詞的大意.這時,她要求學生將詞讀“瘦”,即用詞中的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聰明的孩子們很快鎖定了“沉醉”和“醉”,老師適時在黑板上寫了一個“醉”字,接著問:“醉”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學生有的答“不知歸路”,有的答“誤入藕花深處”,也有的答“興盡晚回舟”.老師接著問:詞人的“醉”僅僅是酒醉嗎?學生略加思索后爭著說:不是,詞人還陶醉在美景中.老師在“酒”字下書“景”字,然后追問:是什么美景讓作者醉了?于是,引出了溪亭日暮——涼亭、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引出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引出了藕花深處——碧葉、紅花、花香、魚影;引出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引出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引出了學生對詞句聲情并茂的朗讀.在理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時,她讓學生閉目傾聽老師的朗讀,問學生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富于想象的孩子們,紛紛說自己聽到了清脆的鳥鳴聲、嘩嘩的流水聲、少女清脆的歡笑聲和開心的嬉鬧聲,看到了鷗鷺紛飛、小舟并進、蓮葉開合的熱鬧景象.于是,又引出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興奮、豪邁、激情四溢的朗讀.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歡樂、幸福、雋永的詞的意境中,像喝茶,像聽音樂.朗讀、想象、引導讓孩子們浸潤在語言所描述的情景之中,領(lǐng)略詩意的美感,達到自由境界.這就是語文味吧.語文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于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么?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nèi)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nèi)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王崧舟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隨著對語文學科特性認識的深入和準確把握,每個教師或許都有自己獨到、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語文味到底是什么?程少堂先生給“語文味”作了這樣的描述性的界定::“所謂‘語文味’,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chǔ)學科的性質(zhì)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個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
趣,進而師生雙方得到共同發(fā)展。”他指出:“‘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
語文教育長期以來處于政治附庸地位,忽視了語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語文課也因此遠離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里。追求"語文味",正是呼喚語文教育本色的回歸。
提倡"語文味",就是要求教師饋贈給學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首先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能自覺鑄煉教學語言,同時,對美的教學文本,要積極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課上,要滲透著濃厚的中華底韻,語言藝術(shù)要不同凡想,
對學生的評價指導語言就是優(yōu)美的詩語,課堂上的即興語言更如行云流水,不著痕跡地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學生談自已的不同意見時,評道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見了”“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見出來了。”“真是巾幗不讓須眉”等。臨時發(fā)揮送學生幾句話:“個性是金,閃閃發(fā)光,個性是木,生根發(fā)芽,個性是水,源遠流長,個性是火,可以燎原,個性是土,扎實根基。”整堂課都會流淌著濃濃的語文味。